- 1.56 MB
- 2021-05-20 发布
专题十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Ⅰ
必考内容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一、现代世界
1
考向分析
3
知识重构
4
热点素养
5
考题训练
2
网络构建
考 向 分 析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
.罗斯福新政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专题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内容。考查的重点:一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政策及特点,特别是产生的影响。二是本专题多从关注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考查,特别是考查政府如何发挥发展经济的职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三是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并与苏联经济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网 络 构 建
提示: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整与变革,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知 识 重 构
关键词:
基本矛盾、供需失衡、自由放任、国际关系恶化、法西斯主义
1
.
原因
(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
______________
,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______________
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时任总统胡佛的
______________
政策加剧了危机。
考点一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
分期付款
自由放任
2
.
爆发:
1929
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
.
特点:
范围特别广、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4
.
影响
(1)
对国际局势
——
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实行
______________
,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
对国内局势
——
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
______________
摇摇欲坠
货币贬值
民主制度
〔
跟踪训练
〕
1
.
(2017·
南通
)1932
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
7
月
7
日和
9
日接连通过瓦格纳
——
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
21
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
7
月
11
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
.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
B
.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
.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
D
.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D
【
解析
】
材料中美国总统胡佛否决了国会法案,但是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再次通过,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政治体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故
A
项错误;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是在
1933
年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措施,故
B
项错误;美国国会面对经济危机,通过联邦政府加大投资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反映了国会应对危机的积极举措,正是认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故
C
项错误;国会通过法案,要求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渡过危机,遭到胡佛的反对,说明他依然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
D
项正确。
关键词:
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生产关系调整
(1)
背景
①
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时任总统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②
1933
年,富兰克林
·
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
(2)
主要内容
①
整顿财政金融。
②
调整工业生产
(
中心措施
)
:通过
《
_________________
》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
调整农业生产。
④
实行社会救济和
______________
。
(3)
主要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
______________
。
(4)
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
______________
进行的局部调整。
全国工业复兴法
以工代赈
全面干预
生产关系
(5)
影响
①
积极
——
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②
消极
——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
从现代化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出了
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
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
失业、贫困、流浪等
)
,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
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
文明史观: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
跟踪训练
〕
2
.
(2017·
咸阳
)1933
年
10
月,罗斯福政府将长期以来法定的每盎司黄金等于
20.67
美元改为
31.26
美元。
1934
年
1
月又定为每盎司等于
35
美元,并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
30
亿美元通货。这表明罗斯福政府急需
(
)
A
.提高商品价格
B
.缓解债务危机
C
.恢复银行信用
D
.促进工业复兴
A
【
解析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应对大危机期间物价下跌的局面,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实行美元贬值,并增发货币,这势必造成物价上涨,
A
项正确。美国当时并不存在债务危机,
B
项错误;
C
项是银行休业整顿的结果;
D
项主要是罗斯福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的结果。
3
.
(2017·
蚌埠
)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
《
大萧条时代
》
一书中评价道:
“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又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
这里
“
爱情婚配
”
体现
“
新政
”
(
)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
.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
解析
】
材料反映了新政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主要是因为新政的一些措施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力,故
C
项符合题意。
C
关键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福利国家、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知识经济
1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依据
______________
经济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
“
黄金时期
”
。
(2)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处于
“
______________
”
时期。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凯恩斯主义
滞胀
2
.
建立
“
福利国家
”
(1)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
实质:国家利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地社会服务。
(3)
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保险、失业、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4)
发展过程
①
出现: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策调整,使
“
______________
”
发展起来。
②
日渐完备: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③
继续发展:
1973
年经济危机后,
“
福利国家
”
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
④
缩小: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
“
福利国家
”
规模。
(5)
评价
①
缓解了
______________
,扩大了社会消费。
②
使一些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扩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福利国家
社会矛盾
财政支出
3
.
第三产业的兴起
(1)
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
影响: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4
.
“
新经济
”
的出现
(1)
含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
______________
为基础、以
______________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
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3)
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
跟踪训练
〕
4
.
(2017·
盐城
)
下表为美国
《
1981
年综合预算调整法
》
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
(
单位:十亿美元
)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
A.
遵循自由放任,推广
“
新经济
”
B
.加强宏观调控,缓解
“
经济滞胀
”
C
.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
.减少政府干预,缩小
“
福利国家
”
内容
1982
财年
1983
财年
1984
财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D
【
解析
】
遵循自由放任是罗斯福新政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不是加强宏观调控,而是减少国家的干预,故
B
项错误;发展高新技术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C
项错误;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表明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小
“
福利国家
”
的规模,故
D
项正确。
5
.
(2017·
漳州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说:
“
正如没有一个社会能够完全以命令原则来经营,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完全靠自愿的协同合作来推动。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
这一经济理论主张
(
)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C
.放松国家干预经济
D
.仿效计划经济模式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经济的发展与调整。由材料
“
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
”
可知,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分析选项,
C
项符合题意,故选
C
项。
C
热 点 素 养
一、从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的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
“
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
。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由此推断
(
)
A
.罗斯福新政代表人民利益
B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危机
C
.罗斯福新政帮助民众宣泄不满
D
.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
D
【
解析
】
据材料提到,罗斯福新政期间,每当听到炉边谈话
……“
首都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激发了民众信心,反映人民对罗斯福新政的支持,故选
D
。罗斯福新政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
A
项排除。炉边谈话时美国还没摆脱危机,故
B
项排除。宣泄不满不是罗斯福获得支持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排除。
(2017·
徐州
)
参议员诺里斯曾这样问罗斯福:
“
如果人家问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是根据什么政治思想建立的,那你怎么说呢?
”
罗斯福乐呵呵地回答:
“
我要告诉他们,这既不是鱼,也不是鸡,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
”
由此可见新政
(
)
A
.遵循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
.彻底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
C
.未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切实体现了务实求效特征
D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改变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罗斯福新政仅是缓解了经济危机,而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故
B
项错误;新政挽救了危机,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
C
项错误;从
“
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
”
,可知新政切实有效,故
D
项正确
。
二、
运用唯物史观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
实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2)
表现
①
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
“
新经济
”
模式。
②
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金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建立
“
福利国家
”
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③
阶级关系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
新中间阶层
”
兴起,它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成为战后发达国家中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使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017·
全国卷
Ⅲ
·35)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
“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
解析
】
C
项与题意不符。
B
、
D
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
A
项正确。
A
(2017·
天津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
~
1973
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
3.5%
,英国
3.0%
,法国
5.2%
,联邦德国
5.9%
,日本
9.8%
等。
——
摘编自高德步
《
世界经济通史
》
等
(1)
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从
1973
年
11
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
1975
年底,达
1850
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
7.4%
,日本
18.9%
,联邦德国
12.7%
,法国
26%
,英国
19.1%
,意大利
24.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
滞胀
”
阶段。
——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
《
世界经济史
》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
“
滞胀
”
问题。
(3)
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
答案
】
(1)
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70
年代物价上涨,
30
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
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
解析
】
本题综合考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
美国为
3.5%
,英国
3.0%
,法国
5.2%
,联邦德国
5.9%
,日本
9.8%
”
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凯恩斯主义及其具体内容作答。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
“
1975
年底
……
物价大幅度上涨
”
,而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物价大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领域的基本矛盾作答;第三小问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的
“
滞胀
”
特征分析作答。第
(3)
问考查开放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肯定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并正视其不足,言之有理即可。
专 题 训 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