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2 MB
- 2021-05-20 发布
1.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
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人为因素
4.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
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易错提醒】
(1)荒漠化不等同于沙漠化
荒漠化有多种类型和形成途径,而土地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次生盐渍化也是一种表现,主要是在干旱地区由于灌溉不当造成的。
(2)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
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知识拓展】
(1)荒漠的分布
①热带荒漠区: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到大陆西岸地区,平均
位置约在南、北纬 15°~30°。
②温带荒漠区:主要分布在 35°N~50°N 的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中心
部分,但在南美洲却出现在大陆东岸,即阿根廷大西洋沿岸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2)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①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②阿塔卡马荒漠(南美洲西海岸)、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
响有关。
③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
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④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
形成的原因是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降水稀少。
【要点突破】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具
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
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
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
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
燃料
严重破坏植
被,易造成风沙侵
蚀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
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
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
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
畜
加速了草场退
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
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
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
展
水资源利
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
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
缺,生态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
②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
③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
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拓展](教师备用资料)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次生
盐碱
化的
成因
自
然
原
因
①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表层土层疏松
人
为
原
因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
次生
盐碱
化的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
地肥力下降;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危害
治理
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④
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
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3)水土流
失的危害
使当地生态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
害的发生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生态环境脆弱。
②黄土土质疏松。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自然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
综合治理等。
(2)生物措施: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3)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等。
【要点突破】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
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林。
②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措施
(1)主要的治理措施
①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②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③农业技术措施:土壤培育、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
数等。
(2)成功的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
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
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1.水土流失与我国云贵高原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
化的成
因
自然原
因
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 喀
斯特地貌发育;
②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
对山体冲刷严重;
③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
力弱;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
因
①破坏植被;②陡坡开荒
石漠化的
危害
①丧失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②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③水土流失加剧;
④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保护自然植被;
③植树造林;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实施生态移
民等
2.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
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低山丘陵区降水
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危害对比
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
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
高;②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
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
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两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比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南方低山丘陵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高频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
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 1~3 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
【答案】1.C 2.B 3.D
【变式探究】毛乌素沙漠中的一些固定沙丘有些已开始变为流动沙丘,与人
类的不合理活动密切相关,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工程建设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过度樵采
【规律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自 地形原因 分析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然
原
因
气候原因 分析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条件 分析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分析植被的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分析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
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
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
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高频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哈密盆地年均降水量 35.3 mm,年蒸发量 3 089 mm。
这里河沟水量少、渗漏强,河流出山后消失于山前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哈密盆地
绿洲不同时期地下水埋藏深度年内变化。据此完成 4~5 题。
4.哈密盆地绿洲 3~7 月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冰川融水量增多
B.山地阻挡,迎风坡降水增多
C.农耕季节,灌溉用水量增加
D.风力增大,地下水蒸发增加
5.应对哈密盆地绿洲地下水水位变化最有效的措施是( )
A.修建河沟防渗工程,推广根灌技术
B.在河流上游营造人工林,涵养水源
C.采取人工增雨措施,缓解水源不足
D.建设灌溉机井,开采深层地下水
【变式探究】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
绿化带。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100 千米,宽
15 千米。
撒哈拉沙漠南缘绿化带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
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
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界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
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
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
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
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范围。因此,“绿色
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当地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
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防止过度开垦
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绿化带
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稀树草原气候过渡
的地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
景观;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不能有效地降低风速,起不到遏制
荒漠化发展的作用。材料二中已给出选用树种的特性,分析时也要考虑当地的自
然环境特征。当地气候干旱,选用适应性强的树种会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
当地树种叶少,冠小,不能密集种植,旱季落叶,选用的树种就要克服这些弊端,
选用旱季不落叶树种,以利于密集种植,树冠大叶多的树,可有效降低风速、抵
御风沙。
【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
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
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
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
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
风沙。
高频考点三 水土流失问题的成因与危害
下图是甲、乙、丙三地的经纬网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3 题。
1.如果甲、乙、丙三地发生水土流失,其中最可能的共同原因包括( )
①地壳活动剧烈 ②降水集中 ③大型工程建设
④土壤垂直节理发育 ⑤植被破坏 ⑥土质疏松
A.①④⑤ B.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⑥
2.改良和保护甲、乙、丙三地的土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甲地的土壤中掺入沙子
B.在乙地种植耐酸性植物
C.在甲地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D.在丙地保护黑土
3.甲、丙两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冬小麦 水稻 B.甘蔗 春小麦
C.水稻 春小麦 D.甜菜 水稻
区)黑土流失严重,在利用过程中应该保护黑土。第 3 题,甲地(云贵高原)以亚热
带季风气候为主,适宜种植水稻;丙地(东北地区)土壤肥沃,但热量条件不足,
宜种植春小麦,故 C 项正确。
高频考点四 水土流失治理的分析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 1 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
图,图 2 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 4~5 题。
图 2
4.图 2 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5.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变式探究】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
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示地区土地结构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年份
森林
覆盖
率
耕地
面积
年降
水量
气温
年较差
河流
含沙
量
粮食
平均
亩产
量
粮食
总产量
1985 19%
333
km2
520 mm 38℃ 10% 205 kg
1.025 亿
kg
1995 10%
478
km2
450mm 42℃ 35% 135 kg
0.975 亿
kg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
并简要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农业发展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建议该地区应大力植树造林,但有人认为,树木是“抽水机”,大
力植树造林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
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的减弱,风的搬运能力降低,土
壤颗粒物平均粒径逐渐减小。
(2)变化:耕地面积增加,但单产和粮食总产量降低。原因:毁林开荒导致
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
(3)观点一:应大力植树造林。树木能有效保持水土;该地区地处半湿润区
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气候较湿润的沟谷地带适合植树。
观点二: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该地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降水少,土壤含水少,树木成活率低;树木耗水量大,影响周围其他植被生长,
使干旱加剧。
(2018 年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
提高。2013 年 7 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 1 为当月 6 次降水过程的时
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 5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 6 次降水形
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表 1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
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
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
1750m3/s
9.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
河流径流量
10. 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第 6 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9. B 10. B 11. D
10. 第 5 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 5 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
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 3 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
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
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 项正确,A、C、D 项
错误。
11.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 5 次降水形成洪峰,
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 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
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 5 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
域裸露坡面少,C 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
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 6 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
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 D 选项正确。
(2018 年江苏卷)2018 年 4 月 19 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
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 10 处古
罗马时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图
10 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7. 这一考古成果表明遥感技术可以
A. 完全取代传统的田野考古工作
B. 确定地表、地下人类活动遗迹的时代
C. 探知各种人类活动遗迹曾经的功能与作用
D. 帮助分析较大地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遗迹间的联系
18. 突尼斯中南部有利于遥感考古发挥其独特优势,因为这一区域
A. 人类活动较多 B. 位于沿海地区
C. 森林覆盖率高 D. 地处荒漠边缘
【答案】17. D 18. D
【解析】
18. 突尼斯中南部以沙漠为主,人类活动较少,距海较远,森林覆盖率低,
故 D 项正确,A、B、C 项错误。
【2017 北京卷】图 4 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 6、
7 题。
图 4
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7.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6.A 7.B
【解析】
6.根据图中内蒙古Ⅱ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可知Ⅱ为牧草地,
黔为贵州的简称,贵州Ⅰ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
他未利用地比重大是新疆。
7. 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
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 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
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
成 1~3 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 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 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 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
【答案】1.C 2.B 3.D
2.(2015·浙江高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
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
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答案:(1)D
1.(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
答 6~8 题。
6.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7.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
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8.如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
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相关文档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5-19 14:26:2532页
- 安徽省长丰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届高2021-05-12 22:53:484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考2021-05-10 15:17:058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4-27 21:21:523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4-22 01:27:593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4-22 00:07:123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3-12021-04-21 14:59:1315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4-17 19:31:5411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第2-12021-04-17 15:47:5617页
- 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2021-04-15 01:02:0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