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 MB
- 2021-05-20 发布
专题
20
中国地理
专题
20
中国地理
专题
20
中国地理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考点
53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考点
54
中国
人文
地理
概况
考点
55
中国的区域差异
考点
53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考法
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1.
中国的位置和范围
应试基础必备
2.
中国的地形、地势
我国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丘陵地区。如下图所示:
(
2
)重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
(
1
)三级阶梯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3.
我国的气候
①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②季风气候类型齐全: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③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为高山气候。
(
2
)我国的气温特点
及成因
(1)我国的气候特征
(
3
)
我国的降水分布
【特别注意】我国雨带推移线路
4.
我国的河流和湖泊
5.
中国主要自然资源
1.
区域定位方法
考法
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
河流、湖泊特征分析
3.
气候分析:气候成因、类型、特点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考例剖析
1
【解析】
(1)本题考查地壳运动的特征。题目要求排列山峰被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说明这三座山脉随地壳运动而被缓慢抬升,有的山脉首先被抬升到超过雪线高度,因而留下了三次冰期的冰川痕迹(有终年积雪才能形成冰川),有的山脉被抬升得晚,在前次冰期时高度尚未超过雪线高度,故留下的冰川痕迹只有后来的两次或一次。故历经冰期次数的多少可以表明山脉被抬升到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所以正确的顺序为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B正确,A、C、D错误。(2)本题考查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冰川发育主要取决于气温、降雪、高度等,与日照、植被关系不大,故A、C错误;点苍山在末次冰期时有终年积雪,说明其海拔超过雪线高度,海拔虽受外力侵蚀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会太大,故D错误;有终年积雪,才可能发育形成冰川,点苍山现在气温高,雪线比冰期时有所上升,现在海拔低于雪线高度,不能形成终年积雪,故没有现代冰川,B正确。
【答案】(1)B (2)B
考点
54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考法
2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应试基础必备
1.
行政区划与人口民族
(
1
)我国实行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我国共有
23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
2
)我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
(
3
)我国人口众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约为
13.7
亿人。
(
4
)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2.
中国的农业
3.
中国的工业
4.
中国的铁路交通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浙赣线,i京九线。
5.
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
①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的供应范围和销售市场扩大;
②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③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
④促进文化和科技交流,是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
(
1
)人口特征及人口问题
此图反映了我国某省的常住人口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区别,在1990—1999年,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均较快,但是此时的总人口较少,人口的增长率较高;而后期人口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较慢,人口增长率较低。
考法
2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我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①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发展农业的条件整体良好;
②北方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但常受春旱的影响;
③南方地区水资源充足,适宜发展水田农业,但也受伏旱天气影响;④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少雨,但可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绿洲农业;
⑤青藏高原地区可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如下图所示:
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选建的条件:①生产条件好;②农业经济基础好,有发展前景;③商品率高;④增产潜力大;⑤连片集中,交通便利; ⑥市场需求量大。
(
2
)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
(
3
)
分析某地形成工业基地的条件
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①地理位置;
②资源条件;
③交通条件;
④劳动力、技术、历史条件;
⑤
农业基础等。
【特别注意】我国主要工业地带
考例剖析
2
[课标全国Ⅲ2016·5~6]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1)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外来常住人口由上海流入周边中小城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上海转移到了周边中小城市,就业机会也随之转移,②③正确,故选C;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显然不如上海,①错误,可排除A、B;生态环境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排除D。(2)本题考查人口职业构成与产业特征。由上海市新的人口增长政策可以发现,上海对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说明随着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其工业结构也将以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故D正确;上海常规能源和矿产短缺,不宜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A错;由上题可知,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转移到周边中小城市,B错;资金密集型产业主要为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在上海市仍有发展,但不是未来的主导产业,C错。
【答案】(1)C (2)D
考点
55
中国的区域差异
考法
3
区域特征分析
考法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应试基础必备
1.
划分的主导因素
①北方与南方:气候;②北方与西北:夏季风;③青藏与西北:地形地势。
2.
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
1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北方地区的特征
(
2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的范围和位置
南方地区的特征
(
3
)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3.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差异
(
1
)西北地区
位置和范围
西北地区特征
(
2
)青藏地区
位置和范围
青藏地区特征
1.
东北地区特征分析
2.
华北地区特征分析
(
1
)气候特征
①热量资源丰富,温差较大。
②降水集中、变率大。
③春旱多风沙。
(
2
)植被特征
①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小(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②经度地带性差异大。
③垂直差异明显。
(
3
)人文特征
3.
黄土高原地区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特征主要从黄土特征、黄土成因、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与华北平原的形成角度来分析
考法
3
区域特征分析
4.
南方地区区域特征分析
(
1
)区域特征
(
3
)四川盆地特征
(
5
)港澳地区区域特征
(
2
)云贵高原特征
①
由
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积而成的一个三角洲,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面积大约
5.6
万平方千米。
②
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家电等为主的企业群和产业群。
③
基塘农业
为当地
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
式
。
①海拔
300
~
600
米,北高南低,内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
②河流众多,为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③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区;
④紫色土发育;
⑤是稻谷、桑蚕、甘蔗、柑橘、油菜的产地。
(
4
)珠江三角洲特征
主要从气候、土壤、农作物等方面来分析该区域的特征。
5.
西北地区区域特征分析
以新疆地区为例,说明该区地形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新疆在
“
一带一路
”
经济带中的地理优势:
6.
青藏地区特征分析
[课标全国Ⅰ2015·37(1)(2)]
(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考例剖析
3
【解析】
(1)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区与东北地区的气温特征差异对冻土形成的影响。冻土是气温低形成的。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气温低;而青藏高原是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且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夏季白天地表温度高,冻土层融化。另外,青藏高原受地形影响,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故若年平均气温同为-1~1℃,青藏高原的夏季最高温相对较低,冬季最低温相对较高,冬季冻结厚度薄,夏季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本题考查交通线路路基不稳定的成因分析及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可知路基不稳定成因分析的答题角度。再根据材料“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结合图a中甲地的气温信息,-4~-2℃,可知甲地位于多年冻土与季节性冻土的交界处,易发生反复冻融现象,且其年均温较高,冬季有时不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
答案
】
(
1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3
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
-1
~
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
-1
~
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5
分)
(
2
)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
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
4
分)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4
分)
1.
东北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2.
华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
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
4.
南方低山丘陵的开发
考法
4
可持续发展策略
5.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及防治措施
6.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
1
)农业
(
2
)人口和城市分布
(
3
)交通
——
兰新高铁
(
4
)风沙危害
——
沙尘天气
7.
青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
1
)青藏高寒区的发展条件极其评价
(
2
)青藏地区农业
(
3
)三江源概况
(
4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南至西藏拉萨,全长
1956
千米,被誉为
“
天路
”
。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的环境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课标全国Ⅱ2015·37(1)(2)(3)]
(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例
4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水系特征判读地势特征。根据黄河在图中河段自西向东流,可知地势西高东低。再根据文字材料及图片材料中关于引水渠及排水渠的描述,可知南高北低。
(2)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影响。首先,需要判读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材料中对灌渠的介绍,可知其主要功能在于引黄河水以及排农田退水。黄河此段流经沙漠,含沙量大,再加上区域整体地形平坦,黄河流速变缓,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易淤积。因此灌渠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泥沙淤积。
(3)本题考查水源污染的成因分析。湖泊污染的答题角度主要为污染源以及区域自然特征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可结合河套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河套地区灌溉农业发达,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会随排水渠进入该湖;同时,河流沿岸地区工业生产与城乡居民生活的废水也受地势影响排入该湖,导致水域受到污染。另外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水体流动性差,污染物易在湖中积累,也导致污染逐渐加重。
【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
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
(2)问题:泥沙淤积。(2分)
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3分)
敬请期待下一专题!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一部2021-05-20 00:13:59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19 17:30:022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5-19 14:58:481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国地2021-05-12 01:57:581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5-11 22:08:327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亚(共2021-05-11 21:24:4116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10 20:38:302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8:05:307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6:19:42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4-29 02:32:3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