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05-19 发布
算法与推理
-
2
-
-
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程序框图的执行问题
【思考】
求解循环结构程序框图的输出结果问题的审题线路是怎样的?
-
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例
1
(1)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的
a=-
1,则输出的
S=
(
)
A
.
2 B
.
3
C
.
4 D
.
5
B
-
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2)(2018
北京
,
文
3)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
,
输出的
s
值为
(
)
B
-
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解析
(1)
程序框图运行如下
:
a=-
1,
S=
0,
K=
1,
进入循环
,
S=
0
+
(
-
1)
×
1
=-
1,
a=
1,
K=
2;
S=-
1
+
1
×
2
=
1,
a=-
1,
K=
3;
S=
1
+
(
-
1)
×
3
=-
2,
a=
1,
K=
4;
S=-
2
+
1
×
4
=
2,
a=-
1,
K=
5;
S=
2
+
(
-
1)
×
5
=-
3,
a=
1,
K=
6;
S=-
3
+
1
×
6
=
3,
a=-
1,
K=
7,
此时退出循环
,
输出
S=
3
.
故选
B
.
-
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题后反思
执行循环结构
:
首先
,
要分清是先执行循环体
,
再判断条件
,
还是先判断条件
,
再执行循环体
;
其次
,
注意控制循环的变量是什么
,
何时退出循环
;
最后
,
要清楚循环体内的程序是什么
,
是如何变化的
.
-
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1
(1)
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
,
若输入的
x
,
t
均为
2,
则输出的
S=
(
)
A.4 B.5
C.6 D.7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在循环体部分的运算为
:
第一次
:1≤2
成立
,
M=
2,
S=
5,
k=
2;
第二次
:2≤2
成立
,
M=
2,
S=
7,
k=
3;
第三次
:3≤2
不成立
,
输出
S=
7
.
故输出的
S=
7
.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2)
根据下面框图
,
对大于
2
的整数
n
,
输出的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
)
A.
a
n
=
2
n
B.
a
n
=
2(
n-
1)
C.
a
n
=
2
n
D.
a
n
=
2
n-
1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当
S=
1,
i=
1
时
,
a
1
=
2
×
1
=
2;
当
S=
2,
i=
2
时
,
a
2
=
2
2
;
当
S=
2
2
,
i=
3
时
,
a
3
=
2
×
2
2
=
2
3
,
综上可知
,
a
n
=
2
n
.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1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程序框图的补全问题
【思考】
如何解答程序框图的补全问题?
例
2
(1)
下面程序框图是为了求出满足
3
n
-
2
n
>
1 000
的最小偶数
n
,
那么在
和
两个空白框中
,
可以分别填入
(
)
A
.A>
1 000
和
n=n+
1
B
.A>
1 000
和
n=n+
2
C
.A
≤
1 000
和
n=n+
1
D
.A
≤
1 000
和
n=n+
2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
1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A.
i=i+
1 B.
i=i+
2
C.
i=i+
3 D.
i=i+
4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
1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题后反思
解答问题
(1)
时
,
首先
,
根据输出的结果
,
计算出需要循环的次数
;
然后
,
计算出最后一次循环变量对应的数值
;
最后
,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
特别要注意对问题的转化
,
问题与框图的表示的相互转化
.
-
1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2
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
,
当输入的
x
的值为
4
时
,
输出的
y
的值为
2,
则空白判断框中的条件可能为
(
)
A.
x>
3 B.
x>
4
C.
x
≤
4 D.
x
≤
5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因为输入的
x
的值为
4,
输出的
y
的值为
2,
所以程序运行
y=
log
2
4
=
2
.
故
x=
4
不满足判断框中的条件
,
所以空白判断框中应填
x>
4
.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合情推理
【思考】
如何应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或进行命题的判断?
例
3
(1)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一起去向老师询问成语竞赛的成绩
.
老师说:你们四人中有2位优秀,2位良好,我现在给甲看乙、丙的成绩,给乙看丙的成绩,给丁看甲的成绩
.
看后甲对大家说:我还是不知道我的成绩
.
根据以上信息,则(
)
A
.
乙可以知道四人的成绩
B
.
丁可以知道四人的成绩
C
.
乙、丁可以知道对方的成绩
D
.
乙、丁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
D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解析
(1)
因为甲不知道自己的成绩
,
所以乙、丙的成绩是一位优秀一位良好
.
又因为乙知道丙的成绩
,
所以乙知道自己的成绩
.
又因为乙、丙的成绩是一位优秀一位良好
,
所以甲、丁的成绩也是一位优秀一位良好
.
又因为丁知道甲的成绩
,
所以丁也知道自己的成绩
,
故选
D
.
(2)
由等式可知
,
等式右边共三个数相乘
,
第
1
个数都是
;
而所给等式就是第
n
个式子
,
显然第
2
个数与该等式所在行数相同
,
故第
2
个数为
n
;
第
3
个数比第
2
个数大
1,
所以第
3
个数为
n+
1
.
所以第
n
个式子等号右边为
n
(
n+
1)
.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题后反思
1
.
运用归纳推理得出一般结论时
,
要注意从等式、不等式的项数、次数、系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
归纳发现其一般结论
.
2
.
若已给出的式子较少
,
规律不明显
,
则可多写出几个式子
,
从中发现一般结论
.
3
.
进行类比推理时
,
首先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
,
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
.
4
.
归纳推理关键是找规律
,
类比推理关键是看共性
.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3
(1)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均被评定为三个等级,依次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
若学生甲的语文、数学成绩都不低于学生乙,且其中至少有一门成绩高于乙,则称“学生甲比学生乙成绩好”
.
如果一组学生中没有哪名学生比另一名学生成绩好,并且不存在语文成绩相同、数学成绩也相同的两名学生,那么这组学生最多有(
)
A.2人 B.3人
C.4人 D.5人
(2)如图,将正整数排成三角形数阵,每排的数称为一个群,从上到下顺次为第1群,第2群,
……
,第
n
群,
……
第
n
群恰好有
n
个数,则第
n
群中
n
个数的和是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1)
假设
A,B
两名同学的数学成绩一样
,
由题意知他们语文成绩不一样
,
这样他们的语文成绩总有同学比另一名同学高
,
语文成绩较高的同学比另一名同学
“
成绩好
”,
与已知条件
“
他们之中没有一名同学比另一名同学成绩好
”
相矛盾
.
因此
,
没有任意两名同学数学成绩是相同的
.
因为数学成绩只有
3
种
,
因而同学数量最大为
3
.
即
3
名同学成绩分别为
(
优秀
,
不合格
)
、
(
合格
,
合格
)
、
(
不合格
,
优秀
)
时满足条件
.
(2)
根据规律观察
,
可得每排的第一个数
1,2,4,8,16,…
构成以
1
为首项
,
以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所以第
n
群的第
1
个数是
2
n-
1
,
第
n
群的第
2
个数是
3
×
2
n-
2
,……,
第
n
群的第
(
n-
1)
个数是
(2
n-
3)
×
2
1
,
第
n
群的第
n
个数是
(2
n-
1)
×
2
0
,
所以第
n
群的所有数之和为
2
n-
1
+
3
×
2
n-
2
+
…
+
(2
n-
3)
×
2
1
+
(2
n-
1)
×
2
0
,
根据错位相减法求和
,
得其和为
3
×
2
n
-
2
n-
3
.
答案
解析
关闭
(1)B
(2)3
×
2
n
-
2
n-
3
-
19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1
.
解答有关程序框图的问题
,
要读懂程序框图
,
要熟练掌握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结构
.
注意逐步执行
,
并且将每一次执行的结果都写出来
,
要注意在哪一步结束循环以防止运行程序不彻底
.
循环结构常常用在一些有规律的科学计算中
,
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多次输入等
.
2
.
程序框图中只要有了循环结构
,
就一定会涉及条件结构和顺序结构
.
对于循环结构
,
要注意当型与直到型的区别
,
搞清进入或终止的循环条件、循环次数是做题的关键
.
-
20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3
.
区分两种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
(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
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
(2)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
实验、观察→联想、类推→猜测新的结论
在进行类比推理时,不仅要注意形式的类比,还要注意方法的类比
.
主要有以下两点:(1)找两类对象的对应元素,如:三角形对应三棱锥,圆对应球,面积对应体积等等;(2)找对应元素的对应关系,如:两条边(直线)垂直对应线面垂直或面面垂直,边相等对应面积相等
.
-
21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1
.
给出
30
个数
:1,2,4,7,11,16,
…
,
要计算这
30
个数的和
,
如图给出了该问题的程序框图
,
那么框图中判断框
①
处和执行框
②
处可分别填入
(
)
A.
i
≤
30?
和
p=p+i-
1
B.
i
≤
31?
和
p=p+i+
1
C.
i
≤
31?
和
p=p+i
D.
i
≤
30?
和
p=p+i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由题意
,
本题求
30
个数的和
,
故在判断框中应填
“
i
≤30?”,
由于
②
处是要计算下一个加数
,
由规律知
,
应填
“
p=p+i
”,
故选
D.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22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2
.
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
,
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
k
的值是
(
)
A.3 B.4
C.5 D.6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根据程序框图所示的顺序
,
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各变量值变化如下
:
第一次循环
:
S=
1,
k=
1;
第二次循环
:
S=
3,
k=
2;
第三次循环
:
S=
11,
k=
3;
第四次循环
:
S=
2 059,
k=
4
.
故最终输出结果
k=
4
.
答案
解析
关闭
C
-
23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3
.
执行下面的程序框图
,
为使输出
S
的值小于
91,
则输入的正整数
N
的最小值为
(
)
A.5 B.4
C.3 D.2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
24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4
.
观察下列等式:1
3
=
1
2
,1
3
+
2
3
=
3
2
,1
3
+
2
3
+
3
3
=
6
2
,1
3
+
2
3
+
3
3
+
4
3
=
10
2
,
……
,根据上述规律,第
n
个等式为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
25
-
规律总结
拓展演练
5
.
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邻边补成一个矩形,则矩形的对角线长即为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以此可求得外接圆半径
(其中
a
,
b
为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
.
类比此方法可得三条侧棱长分别为
a
,
b
,
c
且两两垂直的三棱锥的外接球半径
R=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答案
解析
关闭
相关文档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8 15:52:5188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8 01:34:1210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基础保分强化2021-04-25 23:33:0129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5 19:34:5684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2 19:14:3587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1 19:22:1611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20 23:26:0980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仿真模拟卷二2021-04-17 18:02:1866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仿真模拟卷三2021-04-15 20:02:1465页
-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课件:第二编 专题2021-04-15 01:30:341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