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50 KB
- 2021-05-19 发布
9月份月考检测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试题
满分:100分(卷面分5分)时间:90分 钟 制卷: 得分
第Ⅰ部分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表明( )
A.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C. 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科学
D. 哲学是神秘的“科学之科学”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表明哲学以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B正确。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的思维,A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具体科学简单相加的总和。C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神秘的“科学之科学”,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有人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及时行乐,从而自甘堕落;雷锋则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一生无私奉献;佛教认为,人生皆是空,从而遁世修行。这表明( )
①人的世界观是截然不同的
②世界观支配方法论
③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中不同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表明不同的世界观决定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支配方法论,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世界观不同,对人生的态度就不同,而人的世界观并不是截然不同的,①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③:人人都有自己世界观,而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2014年7月1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王素毅受贿案一审公开宣判,认定王素毅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正是这些人成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这说明( )
A. 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
B.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 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A
【解析】
【详解】A:王素毅等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弃理想信念,思想蜕化变质,正是这些人成为腐败分子的根本原因。这说明世界观是影响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世界观的作用,不体现世界观的含义,B与题意不符。
CD:材料强调世界观的作用,不涉及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也不体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4.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哲学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②哲学是关于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问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哲学是关于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④说法正确。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①说法错误。
③: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碎的,并不成系统,上升不到理论高度,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因此我们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5.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这说明( )
①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 ②④ B. ①②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②④符合题意。
①:具体科学发展是哲学的基础,①说法错误。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6.由于轻信算命先生的话,甲某草率的进行了投资,最后血本无归,后悔不已。对于封建迷信,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这是因为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错误的思想意识会把人引向歧途
③具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缺乏世界观
④迷信思想是人脑凭空产生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封建迷信作为错误的世界观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③错误;任何思想都不是人脑凭空产生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7.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事做人的。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以下材料说明
A.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 哲学是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命由天定”、“人定胜天”是世界观,“消极等待”、“积极奋争”是在世界观指导采取的方法,是方法论,这说明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所以正确答案为B;
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当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发展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这是因为()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是具体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C.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
D.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适合题意;A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B、C是错误的。
考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牛顿的一生,是为物理科学奋斗的一生,也是与哲学打交道的一生。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这说明( )
A. 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B. 科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C. 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基础
D. 没有哲学作指导,就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
10. 晚年,牛顿由于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让其研究工作停滞不前。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 只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研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B.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
【答案】9. A 10.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牛顿的科学研究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1)小题强调牛顿创立万有引力理论是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以此说明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题主要弄清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第(2)问是强调牛顿晚年为什么在科学上没有建树,是因为牛顿把科学研究的方向转向证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启示我们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注意本题强调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9题详解】
A: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这说明哲学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A符合题意。
B:材料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体现科学研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B与题意不符。
C: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而不是以具体科学互为基础,C说法错误。
D: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就没有哲学的产生,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题详解】
D:晚年,牛顿由于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让其研究工作停滞不前。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研究方向,D符合题意。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A说法过于绝对。
B:材料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而非区别,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体现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11.从许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找不到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这一事实说明( )
A. 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科学家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
B. 哲学是具体科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C:材料中的事实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符合题意。
A: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而不能说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科学家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取得成就,A说法错误。
B: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强调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外在表现形式,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另一方面,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差别之一。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差别之二。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具体科学中的自然科学则不具有阶级性。
12.哲学家库恩说:“特别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揭开他们研究的领域之谜的工具。”此观点表明( )
A.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 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
D. 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D:哲学家库恩的观点表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科学家们通过哲学分析,可以为他们研究的领域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D符合题意。
A:材料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不体现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与题意不符。
B:材料观点强调哲学对于具体科学的作用,不体现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与题意不符。
C: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13.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地震发生以后,一则“昆明提前67秒收到预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将会准确预警地震的到来,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与损失。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④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将会准确预警地震的到来,避免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与损失。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符合题意。
②: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不等于说人们能够彻底的认识世界,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强调人们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体现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意识能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14.休谟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此观点 ( )
①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 ②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④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休谟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该观点认为我们的意识不能正确认识客观的存在,即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②入选。“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的表述可以看出其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故③选项入选。①④选项与题意无关。选D。
点睛: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从属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15.2013年10月,生姜在四川的平均批发价为9.08元/千克,2014年10月则达到了15.94元/千克。可见“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市场虽然变化莫测,但仍然有规律可循,认为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材料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不是唯物论观点,也不能说是形而上学观点,③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则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16.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 存在决定思维
B. 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思维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A符合题意。
B:这句民谚意思是说南方人没有见过骆驼,北方人没有见过大象,所以南方人做梦不会想到骆驼,北方人做梦不会梦到大象,强调的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不体现意识反作用于存在,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强调意识昌对物质的反映,不体现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存在决定思维,而不是思维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7.“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下列与王夫之的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 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B.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C.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A
【解析】
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凡象皆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正确且符合题意;B意思是说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属于形而上学观点,C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D体现发展的观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引文型选择题,它是依据引文作为背景设置。此类选择题一般综合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领悟的能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上的要求却较高。解答引文型选选择题应注意准确获取引文的有效信息,认真读懂引文的中心意思或主旨。 第二步要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迁移。第三步利用做选择题的常规方法,对照干肢关系来解题。
18.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下列与之相一致的观点是( )
A. 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
B. 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C.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B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D是主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B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C是客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9.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的《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B. 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
C. 是唯物主义观点,但存在不足之处
D. 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与中国春秋时代的管仲,都提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但都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存在不足之处,C项符合题意;泰勒斯与管仲的观点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都存在局限性,AB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之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唯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但唯物主义的这三种基本形态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
20. 服用中药讲究“忌口”。所谓“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如热性疾病应禁食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因酒类、辣味食物性热, 鱼类、肉类食物有腻滞、生热、生痰作用,食后助长病邪,使病情加重;凡畏寒发热、头痛心烦、便秘尿黄、口舌溃烂、疖疮肿瘤者,忌食竹笋、豆芽、丝瓜、韭菜、茄子、虾、蟹、螺、蚌等食品。对中药“忌口”的正确认识是
①这是封建迷信思想,毫无科学依据
②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
③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④是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了对于热性疾病和畏寒性疾病的饮食禁忌的不同,是我国古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②④正确;①明显错误;③错误,夸大了中医药的地位,中医药及其诊疗方法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精华”。
考点: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 伴随着电视剧《张小五的春天》的热播,其主题曲《左眼皮跳跳》在年轻人之间广为传唱,其中的歌词“左眼皮跳跳,好事要来到,不是要升官,就是快要发财了”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辩证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
“升官”还是“发财”不是由客观情况决定的,而是与“左眼皮”的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左眼皮跳动,就认为是好事要来到了,这是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唯心主义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类别之间的区别。
22.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觉到水热,将温热的手伸进去又感觉到水凉,于是有人认为“物是感觉的集合”。这种观点是()
A. 机械唯物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 C. 客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物是观念的集合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不符合题意,B正确,C不是客观唯心主义不符合,D不符合,答案为B。
考点:唯心主义
点评:本题需要明确材料的观点是主观唯心,然后进行区别选择。
23. 孔子提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两种观点分别是
A. 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B. 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C. 主观唯心主义辩证法 D. 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答案】B
【解析】
“获罪于天,无可祷也”的意思是: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向上天祷求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强调,人要遵从大地的规律,大地要遵从天的规律,天要遵从道,道要遵从自然。此观点属于辩证法观点,所以选B。
24.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
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
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在事先”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断章取义”则属于形而上学。①选项排除。“形存神存”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心外无物”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②符合题意入选。“掩耳盗铃”属于唯心主义,“削足适履”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沧海桑田”属于辩证法,“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故④入选。选D。
第II部分非选择题(4大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
(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阐述了什么基本观点?
(2)简述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作用及表现。
【答案】(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推动具体科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个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解析】
试题分析:(1)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爱因斯坦的话语,从中找出关键性语句,借以寻找答题的突破点。题中材料“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说明了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题中材料“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说明了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题中材料“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说明了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本题要求学生简述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作用及表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作用,需要从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方面来进行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作用的表现学生需从具体科学研究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不同性质的世界观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方面等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相关知识。
26.材料一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材料二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答案】(1)材料一说明自然科学研究受世界观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受哲学世界观的制约。材料二说明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一方面,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存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哲学又指导具体科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由世界观决定,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要以方法论为指导。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量子假说和恩格斯的话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详解】(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说明了什么”。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
根据材料一,他明确指出:“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这说明自然科学研究受世界观的支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受哲学世界观的制约。
根据材料二,恩格斯说:“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自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设问是“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
首先,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其次,回答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方法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27.孟子和老子都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中蕴涵着一定的哲学道理。如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费尔巴哈说:“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
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方面。
(2)孟子和老子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阵孟子、老子和费尔巴哈的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结合三者的观点,从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方面,分别说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皆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而费尔巴哈“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的观点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观点。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费尔巴哈说:“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
可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两方面的知识,说明孟子和老子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属于可知论。
【点睛】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答案】(1)①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③这两种观点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上神创造的,认为世界上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解析】
本题以贝克莱和黑格尔以及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哲学观点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各自的基本观,并说明二者共同点。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两位哲学的观点要进行充分分析,分析其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什么。根据其表述可得知,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其共同点是这两种观点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并分析如何看待这个观点。题目中,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故可以看出其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然后分析说明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