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5-19 发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学习目标】
ß 1、了解时政评论类文体的特点,学习议论文破立结合的论
证方法。
ß 2、学习本文善于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ß 3、全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内涵及其重
大现实意义。
导入
ß 习主席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
1976年的时候有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
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
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争论。
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
写作背景
ß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
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
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
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
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
徘徊局面。
ß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
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与此同
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
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ß 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胡福明为《哲学》专刊撰
稿,其中一篇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后经本人和
相关人员的修改,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
《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
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
《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
ß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体特征
ß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报纸编辑部(代表报刊、
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
威性言论)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是最为重要的
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
ß 三个要点:
ß 一、代表报社
ß 二、评论对象是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
ß 三、目的是引导舆论
题目理解
ß “实践” 指的是实际去做,履行,不是仅体现在理论上。
“唯一” 突出了实践这一标准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题目明
确提出了观点,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思考1
ß 文章开篇有什么特点?简要分析其作用。
ß 以设问的形式开头,提出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引起
人们注意,回答干脆“早” 字突出了问题解决之久,拨乱
反正的必要性。
整体感知
ß 诵读课文,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ß 使用小标题使文络清晰,一是具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
作用,又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以便于突出重
点。
ß 文章用四个小标题来组织文章,层层递进,符合逻辑,体
现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梳理文章结构
ß 快速浏览课文,结合全文分析文章,各部分是怎样联系在
一起的?
ß 四部分紧紧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
点,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批驳错误做
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正反对比使观点越来越清晰,越来
越深刻。
走进文本——第一部分
ß 速读课文第一部分,圈点勾画重要语句,详细分析其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
ß 第一部分,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ß 作者首先引用经典理论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观点论证“一个理
论,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第2段)。
然后再引用毛泽东的观点论证“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
的标准”(第3段)。紧接着运用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
学说被证实这两个事例(第4段)论证“只有实践,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
务”。最后作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第5段)及国际共运史、中
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事例(第6—7段)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
会实践”。
ß 论证方法:运用经典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特点
分析第三部分
ß 体会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朗读第三部分,并说
一说本部分是怎样体现的?
ß 第三部分,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既是论点,
又是论据,用革命导师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论证。
ß 马克思和恩格斯修改、完善《共产党宣言》的例子,证明革命导师们
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用实践去检验一切
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第14段)。毛泽东在编辑《中国农村的
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多次写按语的事例,证明革命领袖一贯严格要
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第15段)。最后得出
结论:革命导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永葆其青春(第16段)。
分析第二部分
ß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本部分的思维导图,并思考论证
方式有何特点。
ß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总结
ß 观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思路:
ß 作者首先辩证地论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否“会削弱理论的意义”,
因为这点对于澄清被“四人帮”搞得非常混乱的理论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ß 然后反面论证“‘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
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错误性”从而立起靶子,进行批判,证明错误性。“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正是由
于它高度概括了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用来指导实践。正因为这样,我们要
非常重视革命理论。”作者以此来回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
论的意义”的看法。
ß 进而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要把它们作为武器,批判修
正主义(第11段),用实践来检验新的理论。
ß 最后作者重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
物主义”。
论证方式
ß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ß 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
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
ß 分析本部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式是怎样体现的?
ß 本部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需要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批
驳,作者先提出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的观
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
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接着矛头直指“四人帮”
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他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
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观点。
ß 作者这篇文章瞬间点燃了思想解放的热潮,成了撬动改革
开放的思想杠杆,也成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以哲学语言
展开的政治宣言,它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获得了不仅
广泛,而且坚实的认同,树立了在未来改革关口破路前行
的模式,它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回归实践,开启了理论
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当代史上
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什
么样的启示?
ß 理论和思想不应该高居于象牙之塔,思想和理论的精髓就
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就蕴含在生活和普
遍的人性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就是尊重
群众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就是强调恪守尊重人性。
写作特色
1、富于思辨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
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
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
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
讲,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每天的实践回答不了
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
绝对的。”更好的证明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论证充分有力。善于运用经典理论文献和典型事例进行
论证。
拓展
ß 请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印证本全的观点。
ß 万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遭遇瓶颈,这是主动调整,主动
变化,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这样才能够稳定持
续的发展。
ß 历史事实:
ß ①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ß ②经济落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的速度慢于各国,秦孝公
不得不支持商鞅变法,以强秦国。
ß ③冗兵冗官冗费,国力日拙,宋神宗不得不接受王安石的变法
ß 小岗村: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
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 ,“安徽省历史文
化名村” 等美誉。但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讨饭村,1978
年,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 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
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大
包干” 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的40年,小
岗人是解决了温饱,然后致富,现在是一心奔小康。现在
小岗村,打工的青年越来越少,村里招商来的外地企业成
了青年一代的首选,小岗村也成立了属于村民自己的公司。
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
ß 百姓的衣着从“黑蓝灰”走向“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
走向“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
“单一”走向“多元”等等。
ß 习近平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
革创新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