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 MB
- 2021-05-19 发布
第
2
课时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光
第一部分
专题
十一 选
考部分
高考命题轨迹
高考命题点
命题轨迹
情境图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2016
1
卷
34,3
卷
34
16(1)34
题
16(3)34
题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2017
1
卷
34,2
卷
34,3
卷
34
17(1)34
题
17(2)34
题
17(3)34
题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2018
2
卷
34,3
卷
34
18(2)34
题
18(3)34
题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2019
1
卷
34,3
卷
34
19(1)34
题
19(3)34
题
电磁波与机械波的组合
2015
1
卷
34,2
卷
34
2016
2
卷
34
2018
1
卷
34
物理光学与机械波的组合
15(1)34
题
15(2)34
题
18(1)34
题
3
-
4
模块实验
2019
2
卷
34
19(2)34
题
高考题型
1
机械振动
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高考题型
2
光
与机械波的组合
高考题型
3
物理光学
与机械波的组合
高考题型
4 3-4
模块实验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与光的组合
题型:选择或者计算题:
5
年
4
考
高考题型
1
例
1
(
2019·
全国卷
Ⅰ
·34)(1
)
一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在
t
=
时刻
,该波的波形图如图
1(a)
所示,
P
、
Q
是介质中的两个质点
.
图
(b)
表示介质中某质点的振动图像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
图
1
A.
质点
Q
的振动图像与图
(b)
相同
B.
在
t
=
0
时刻,质点
P
的速率比质点
Q
的大
C.
在
t
=
0
时刻,质点
P
的加速度的大小比质点
Q
的大
D.
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
(b)
所示
E.
在
t
=
0
时刻,质点
P
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比质点
Q
的大
CDE
解析
t
=
时刻
,题图
(b)
表示介质中的某质点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而题图
(a)
中质点
Q
在
t
=
时刻
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所以质点
Q
的振动图像与题图
(b)
不同,平衡位置在坐标原点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题图
(b)
所示,选项
A
错误,
D
正确
;
在
t
=
0
时刻,质点
P
处在波谷位置,速率为零,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最大,加速度最大,而质点
Q
运动到平衡位置,速率最大,加速度为零,即在
t
=
0
时刻,质点
P
的速率比质点
Q
的小,质点
P
的加速度比质点
Q
的大,质点
P
与其平衡位置的距离比质点
Q
的大,选项
B
错误,
C
、
E
正确
.
(2)
如图
2
,一艘帆船静止在湖面上,帆船的竖直桅杆顶端高出水面
3 m.
距水面
4 m
的湖底
P
点发出的激光束,从水面出射后恰好照射到桅杆顶端,该出射光束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53°(
取
sin 53°
=
0.8).
已知水的折射率
为
.
图
2
①
求桅杆到
P
点的水平距离;
答案
7
m
解析
设
光束从水面射出的点到桅杆的水平距离为
x
1
,到
P
点的水平距离为
x
2
;
桅杆
距水面的高度为
h
1
,
P
点处水深为
h
2
;
激光束
在水中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θ
,由几何关系有
由折射定律有:
sin 53°
=
n
sin
θ
③
设桅杆到
P
点的水平距离为
x
,
则
x
=
x
1
+
x
2
④
联立
①②③④
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x
=
7
m
⑤
②
船向左行驶一段距离后停止,调整由
P
点发出的激光束方向,当其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45°
时,从水面射出后仍照射在桅杆顶端,求船行驶的距离
.
答案
5.5
m
解析
设
激光束在水中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45°
时,从水面出射的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i
′
由折射定律有:
sin
i
′
=
n
sin 45
°
⑥
设船向左行驶的距离为
x
′
,此时光束从水面射出的点到桅杆的水平距离为
x
1
′
,到
P
点的水平距离为
x
2
′
,则:
x
1
′
+
x
2
′
=
x
′
+
x
⑦
联立
⑤⑥⑦⑧⑨
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拓展训练
1
(2019·
全国卷
Ⅲ
·34)(
1)
水槽中,与水面接触的两根相同细杆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
.
振动片做简谐振动时,两根细杆周期性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
.
两波源发出的波在水面上相遇,在重叠区域发生干涉并形成了干涉图样
.
关于两列波重叠区域内水面上振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不同质点的振幅都相同
B.
不同质点振动的频率都相同
C.
不同质点振动的相位都相同
D.
不同质点振动的周期都与振动片的周期相同
E.
同一质点处,两列波的相位差不随时间变化
BDE
解析
在
波的干涉实验中,质点在振动加强区的振幅是两列波振幅之和,质点在振动减弱区的振幅是两列波振幅之差,
A
项错误
;
沿
波的传播方向上,波不停地向外传播,故各质点的相位不都相同,
C
项错误
;
两
波源振动频率相同,其他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故频率均与振源频率相同,周期均与振动片的周期相同,
B
、
D
项正确
;
同
一质点到两波源的距离确定,故波程差恒定,即相位差保持不变,
E
正确
.
(2)
如图
3
,直角三角形
ABC
为一棱镜的横截面,
∠
A
=
90°
,
∠
B
=
30°.
一束光线平行于底边
BC
射到
AB
边上并进入棱镜,然后垂直于
AC
边射出
.
①
求棱镜的折射率;
图
3
解析
光
路图及相关量如图所示
.
光束在
AB
边上折射,由折射定律得
式中
n
是棱镜的折射率
.
由几何关系可知
α
+
β
=
60
°
②
由几何关系和反射定律得
β
=
β
′
=
∠
B
③
联立
①②③
式,并代入
i
=
60°
得
②
保持
AB
边上的入射点不变,逐渐减小入射角,直到
BC
边上恰好有光线射出
.
求此时
AB
边上入射角的正弦
.
解析
设
改变后的入射角为
i
′
,折射角为
α
′
,由折射定律得
由几何关系得
θ
c
=
α
′
+
30
°
⑦
由
④⑤⑥⑦
式得入射角的正弦为
拓展训练
2
(2019·
河南安阳市下学期二模
)
(1)
如图
4
甲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在
t
=
2 s
时的波形图,图乙为介质中平衡位置在
x
=
1.5 m
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
.
P
是平衡位置在
x
=
2 m
处的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
4
A.
t
=
2 s
时,
x
=
1.5 m
处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0.5 m/s
B.
t
=
2 s
时,
x
=
1.0 m
处质点的位移为
4 cm
C.
该简谐横波沿
x
轴的负方向传播
D.0
~
1 s
时间内,
P
向
y
轴正方向运动
E.0
~
3 s
时间内,
P
运动的路程为
12 cm
√
√
√
解析
由
题图可知波长
λ
=
2 m
,
T
=
4 s
,则波速
v
=
=
0.5 m/s
;此为波的传播速度,并非质点的振动速度,选项
A
错误;
质点的振幅为
4 cm
,
t
=
2 s
时,
x
=
1 m
处质点位于波峰位置,位移为
A
=
4 cm
,选项
B
正确;
t
=
2 s
时,
x
=
1.5 m
处质点沿
y
轴负方向运动,则该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选项
C
正确;
0
~
1 s
时间内,质点
P
由波峰向平衡位置运动,沿
y
轴负方向运动,选项
D
错误
;
t
=
0
时,质点
P
位于波峰,故经过
3 s
质点
P
经过的路程为
s
=
3
A
=
12 cm
,选项
E
正确
.
(2)
如图
5
所示,一容器内装有深为
h
的某透明液体,容器底部为平面镜,到容器底部的距离
为
处
有一点光源
L
,可向各个方向发光
.
已知该透明液体的折射率为
n
,液面足够宽,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
,求
:
①
能从液面射出的光,在液体中经过的最短时间
t
;
图
5
②
液面上有光射出的区域的面积
S
.
液面上有光射出的区域的面积
S
=
π
r
2
光与机械波的组合
题型:选择或者计算题:
5
年
3
考
高考题型
2
例
2
(2019·
山东济南市
3
月模拟
)(1)
如图
6
甲所示,在平静的水面下深
h
处有一个点光源
S
,它发出的两种不同颜色的
a
光和
b
光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有光线射出的圆形区域,该区域的中间为由
a
、
b
两种单色光所构成的复色光圆形区域,周围为环状区域,且为
a
光的颜色
(
见图乙
)
,设
b
光的折射率为
n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在水中,
a
光的波长比
b
光小
B.
水对
a
光的折射率比
b
光小
C.
在水中,
a
光的传播速度比
b
光大
D
.
复色光圆形区域的面积为
S
=
E
.
在同一装置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
a
光的干涉条纹比
b
光
窄
BCD
图
6
解析
a
光在水面上形成的圆形亮斑面积较大,知
a
光的临界角较大,根据
sin
C
=
,
知
a
光的折射率较小,频率也小,
再由
v
=
=
λf
可知,在水中,
a
光的传播速度比
b
光大,
a
光的波长比
b
光大,故
B
、
C
正确,
A
错误;
a
光的折射率小,波长长,根据双缝干涉条纹与波长成正比,可知相同条件下,
a
光的干涉条纹比
b
光宽,故
E
错误
.
(2)
有两列简谐横波
a
、
b
在同一介质中沿
x
轴正方向传播,速度均为
v
=
5 m/s.
在
t
=
0
时,两列波的波峰正好在
x
=
2.5 m
处重合,如图
7
所示
.
图
7
①
求
t
=
0
时,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的所有位置;
答案
x
=
(2.5±20
n
) m(
n
=
0,1,2,3
,
…
)
解析
从
题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的波长分别为:
λ
a
=
2.5 m
,
λ
b
=
4.0 m
两列波波长的最小公倍数为:
s
=
20 m
t
=
0
时,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的所有位置为:
x
=
(2.5±20
n
) m(
n
=
0,1,2,3
…
)
②
至少经多长时间
x
=
0
处的质点位移达到最大值
.
答案
3.5 s
解析
在
x
=
0
左侧,
x
=
0
处的质点离两列波的波峰重合处最近点的距离为:
Δ
x
=
17.5 m(
或者写出:
x
=-
17.5 m)
解得:
Δ
t
=
3.5 s.
拓展训练
3
(2019·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
)
(1)
插针法测量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
.
将半圆形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在白纸上先画出玻璃砖的轮廓,并确定其圆心
O
的位置
.
再画出一条通过圆心
O
的直线,将两枚大头针
P
1
、
P
2
竖直插在这条直线上,如图
8
所示
.
图
8
①
为了确定入射光线
P
2
P
1
的折射光线方向,至少需要在玻璃砖另一侧插入
____
枚大头针;
1
解析
作出
光路图,如图
由图可知只需要一根大头针就可以确定出折射光线;
②
若测得入射光线与
ON
的夹角为
α
,折射光线与
OM
的夹角为
β
,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________.
解析
由
题图可知,入射角
i
=
90°
-
α
,折射角
r
=
90°
-
β
,
(2)
甲、乙两列横波传播速度相同,分别沿
x
轴负方向和
x
轴正方向传播,
t
0
时刻两列波的前端刚好分别传播到质点
A
和质点
B
,如图
9
所示,设
t
0
时刻为计时起点,已知甲波的频率为
5 Hz
,求:
图
9
①
t
0
时刻之前,
x
轴上的质点
C
振动了多长时间?
答案
0.1 s
由题图知
λ
甲
=
4 m
,
λ
乙
=
8 m
波速为:
v
=
λ
甲
f
甲
=
20 m/s
由题图可知,
C
点开始振动的时刻距图中时刻为:
即
t
0
时刻之前,质点
C
已振动了
0.1 s.
②
在
t
0
时刻之后的
0.9 s
内,
x
=
0
处的质点位移为+
6 cm
的时刻
.
答案
0.2 s
和
0.6 s
解析
x
=
0
处的质点位移为+
6 cm
,表明两列波的波峰同时到达
x
=
0
处
.
甲波的波峰到达
x
=
0
处的时刻为:
t
甲
=
mT
甲
(
m
=
0
、
1
、
2
、
3
…
)
乙波的波峰到达
x
=
0
处的时刻为:
t
甲
=
t
乙
解得:
m
=
2
n
+
1
n
=
0
时,
m
=
1
,
t
=
0.2
s
n
=
1
时,
m
=
3
,
t
=
0.6 s
n
=
2
时,
m
=
5
,
t
=
1 s
可知:在之后的
0.9 s
内,
x
=
0
处的质点位移为+
6 cm
的时刻为
0.2 s
和
0.6 s
.
拓展训练
4
(
2019·
四川达州市第二次诊断
)
(1)
直线
P
1
P
2
过均匀玻璃球球心
O
,细光束
a
、
b
平行且关于
P
1
P
2
对称,由空气射入玻璃球的光路如图
10
所示
.
a
、
b
光相比
________.
A.
玻璃对
a
光的折射率较小
B.
b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大
C.
b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时间较长
D.
用同一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做实验,
a
光的相邻两明条纹之间的距离大
E.
用同一衍射实验装置做实验,
b
光的衍射条纹宽度相等且比
a
光的
宽
图
10
ACD
解析
由
光路图可知,
a
光在玻璃中的偏折程度较小,即玻璃对
a
光的折射率较小,选项
A
正确;
用同一衍射实验装置做实验,
a
光衍射比
b
光明显,且衍射条纹宽度不相等,选项
D
正确,
E
错误
.
(2)
如图
11
,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实线为
t
1
=
0
时刻的波形图,虚线为
t
2
=
0.05 s
时的波形图
.
图
11
①
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且
2
T
<
t
2
-
t
1
<3
T
(
T
为波的周期
)
,求波速;
答案
220
m/s
解析
波沿
x
轴
正向传播
,由图象可知:
λ
=
4 m
;
②
若波速
v
=
260 m/s
,则从
t
1
=
0
时刻起
x
=
2 m
处的质点第三次运动到波谷所需的时间
.
解析
若波速
v
=
260 m/s
,
物理光学与机械波的组合
题型:选择或者计算题:
5
年
0
考
高考题型
3
例
3
(2019·
福建福州市期末质量检测
)(1)
如图
12
所示,半圆形玻璃砖按图中实线位置放置,直径与
BD
重合
.
一束白光沿着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从圆弧面垂直
BD
射到圆心
O
点上
.
使玻璃砖绕
O
点逆时针缓慢地转过角度
θ
(0°<
θ
<90°)
,观察到折射光斑和反射光斑在弧形屏上移动
.
在玻璃砖转动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在弧形屏上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的色散现象
B.
在弧形屏上可以观察到折射光的色散现象
C.
红光在玻璃砖中传播速度最小
D.
折射光斑在弧形屏上沿顺时针方向移动
E.
玻璃砖旋转过程弧形屏上最先消失的一定是紫
光
图
12
BDE
(2)
让一根均匀软绳的绳端
M
点在垂直于软绳的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软绳上会形成横波波形,如图
13
甲所示
.
已知软绳端点
M
的振动图象如图乙
.
观察发现,当
t
=
1 s
时,软绳上各点都已经开始振动
.
在
t
=
1.1 s
时刻,
M
、
N
平衡位置之间只有一个波峰,且
N
点处在平衡位置,
M
、
N
两点平衡位置之间距离
d
=
0.6 m.
求:
图
13
①
波长和传播速度;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由
题图乙可知,波传播的周期
T
=
0.2 s
,在
t
=
1.1 s
时,
M
点处于平衡位置且振动方向向上
.
由题意知,有两种可能
②
从端点
M
起振开始计时,绳上
N
点第五次运动到波峰位置的时间
.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
t
=
0
时,
M
点振动方向向下,
拓展训练
5
(2019·
湖北恩施州教学质量检测
)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
A.
全息照相主要是利用了光的干涉
B.
单反相机的增透膜利用了光的偏振
C.
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了光的干涉
D.
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时,一定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E.
人们眯起眼睛看灯丝时看到的彩色条纹是光的单缝衍射图样
ACE
(2)
如图
14
所示为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在
t
=
0
时刻的波形图,图中
P
、
Q
为平衡位置分别为
x
1
=
6 m
、
x
2
=
10 m
的两个质点,质点
P
的振动方程为
y
=
0.2cos 2π
t
(m)
,质点
Q
从
t
=
0
时刻开始,经过
第一次
到达波峰
.
求:
图
14
①
这列波传播的方向及传播的速度;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由质点的振动方程
y
=
0.2cos 2π
t
(m)
可知:
由此判断波沿
x
轴负方向传播;
②
x
3
=
24 m
处的质点在
t
=
s
时的位移及振动的方向
.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由
波的传播方向及质点的振动方向的关系可知,
x
=
24 m
处的质点在
t
=
0
时刻在平衡位置沿
y
轴正方向振动;
因此
x
=
24 m
处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
0.2sin 2π
t
(m)
,
3-4
模块实验
题型:选择或者计算题:
5
年
1
考
高考题型
4
例
4
(2019·
全国卷
Ⅱ
·34)
(1)
如图
15
,长为
l
的细绳下方悬挂一小球
a
,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
O
点处,在
O
点正
下方
l
的
O
′
处有一固定细铁钉
.
将小球向右拉开,使细绳与竖直方向成一小角度
(
约为
2°)
后由静止释放,并从释放时开始计时
.
当小球
a
摆至最低位置时,细绳会受到铁钉的阻挡
.
设小球相对于其平衡位置的水平位移为
x
,向右为正
.
下列图像中,能描述小球在开始一个周期内的
x
-
t
关系的是
______.
图
15
A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球在左、右最大位移处距离最低点的高度相同,但由于摆长不同,所以小球在左、右两侧摆动时相对平衡位置的最大水平位移不同,当小球在右侧摆动时,最大水平位移较大,故
A
项正确
.
(2)
某同学利用图
16
所示装置测量某种单色光的波长
.
实验时,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发光;调整光路,使得从目镜中可以观察到干涉条纹
.
回答下列问题
:
①
若想增加从目镜中观察到的条纹个数,该同学可
________
;
A.
将单缝向双缝靠近
B.
将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
C.
将屏向远离双缝的方向移动
D.
使用间距更小的双
缝
图
16
需要减小双缝到屏的距离
l
或增大双缝间的距离
d
,故
B
项正确,
A
、
C
、
D
项错误
.
B
②
若双缝的间距为
d
,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
l
,测得第
1
条暗条纹到第
n
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Δ
x
,则单色光的波长
λ
=
________
;
③
某次测量时,选用的双缝的间距为
0.300 mm
,测得屏与双缝间的距离为
1.20 m
,第
1
条暗条纹到第
4
条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
7.56 mm.
则所测单色光的波长为
_____
nm(
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
630
解析
将
已知条件代入公式解得
λ
=
630 nm.
拓展训练
6
(2019·
北京市东城区上学期期末
)
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
实验时先用
20
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示数如图
17
甲所示,该摆球的直径
d
=
________ mm.
14.15
图
17
解析
由
题图甲所示游标卡尺可知,游标尺是
20
分度的,游标尺的精度是
0.05 mm
,主
尺示数是
14 mm
,游标尺示数是
3
×
0.05 mm
=
0.15 mm
,摆
球的直径为:
d
=
14 mm
+
0.15 mm
=
14.15 mm
;
(2)
接着测量了摆线的长度为
l
0
,实验时用拉力传感器测得摆线的拉力
F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写出重力加速度
g
与
l
0
、
d
、
t
0
的关系式:
g
=
___________.
(3)
某小组改变摆线长度
l
0
,测量了多组数据
.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甲同学把摆线长
l
0
作为摆长,直接利用公式求出各组重力加速度值再求出平均值:乙同学作出
T
2
-
l
0
图象后求出斜率,然后算出重力加速度
.
两同学处理数据的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是:甲
________
,乙
________.(
选填
“
偏大
”“
偏小
”
或
“
无影响
”
)
偏小
无影响
甲同学把摆线长
l
0
作为摆长,摆长小于实际摆长,
由此可见,
T
2
与
l
0
成正比,
k
是比例常数,摆长偏大还是偏小不影响图象的斜率
k
,
因此
摆长偏小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
.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