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8.50 KB
- 2021-05-19 发布
专题八 近代中国思想嬗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考点
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规律
“顺乎世界之潮流”
①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②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③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c);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b);⑤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c)
本部分与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关系密切,是剖析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考查多从政治与文化入手,材料题比重比较高
(1)三民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考查重点
(2)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考查较少,可适当淡化处理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③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④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b);②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b);③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c);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⑤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b);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b);②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括
(1)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为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指导洋务运动。
二、维新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突破了“器物”限制,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学说,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谭嗣同
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
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的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意义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5)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1.背景
(1)维新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2.思想主张
人物
著作或主要活动
主张或意义
孙中山:
民主革
命的先
行者
1894年,成立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成立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章太炎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邹容
《革命军》
以饱满的激情宣传反清革命
四、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1.背景
(1)社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清政府日益腐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阶级: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个人:孙中山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2.提出:1905年,孙中山领导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随后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主张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即主张社会革命。国家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4.评价
(1)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积极作用: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五、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国际的帮助。
(2)国内:孙中山等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相继失败,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
2.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会议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3.主要内容
民族主义
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
4.性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5.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
态度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
(2)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
(1)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2)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经历有关。
1. (2019·4月浙江选考,T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
维护民族尊严,C项排除。
2. (2018·11月浙江选考,T10)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解析:选D。《海国图志》并未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魏源只是主张向西方学习器物,故D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
3. (2018·11月浙江选考,T13)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解析:选D。结合所学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地权”,故选D。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中心:北京大学。
(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前期)。
3.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开始传播
(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广泛传播:通过论战和组织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代表分别是李大钊、陈独秀。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5.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基础。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中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指导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胜利,使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普遍向西方寻找真理:普遍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层次性: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学立宪到学共和,层层深入。
4.继承性:后面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对之前的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1. (2019·4月浙江选考,T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项排除。“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C项排除。
2. (2017·11月浙江选考,T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解析:选B。由“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可知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科学精神也随之传播开来。
3. 1918年,中国一位先进知识分子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这位知识分子是( )
A.陈独秀 B.鲁迅
C.胡适 D.李大钊
解析:选D。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18年”以及这位知识分子认为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可知这位知识分子是李大钊,故D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1.背景
(1)在近代,改良和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
(2)十月革命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
2.发展历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①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②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2)形成——井冈山时期
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开辟。
②主要文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3)成熟——抗战时期
成熟标志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主要理论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主要文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
(4)新发展——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①主要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
②主要文献:《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3.评价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
(1)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立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二、邓小平理论
1.发展历程
(1)萌芽:1978年,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2)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深化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意义: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背景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国内: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内容
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共同
影响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2)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及其肩负的历史任务和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2.概况: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
3.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回答课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五、科学发展观
2002年,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
(3)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影响
(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2)在中国思想史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和历史地位
1.主要特色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相联系的结果。
(2)邓小平理论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产物。
2.历史地位
(1)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了极大的胜利,并将继续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胜利和解放。”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 D.列宁主义
解析:选B。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故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理论,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故C、D两项错误。
2. 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C。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与材料中“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诊断”
是继承发展而非否定,故B项错误;“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与材料中“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相符,故C项正确;工人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3. (2017·11月浙江选考,T18)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取得的重大成果有( )
①实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一国两制”构想并未完全实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党的十四大上,排除①②,故选D。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含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4.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5.贯彻情况
原因
主要表现
初显
成效
“双百”方针的鼓舞;知识分子的努力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电影创作走向辉煌
遭遇
挫折
反右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许多文艺界、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学术观点遭到错误的批判;“样板戏”一统天下,文艺界“百花凋零”
迎来
春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出现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6.经验教训
(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技成就
1.政策规划: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本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国防科技
(1)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时代。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4)1970年,中国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3.医学和农业科技
(1)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大批科研机构被拆散,科研队伍七零八落,大部分科研工作陷入瘫痪。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复出并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有步骤的改革。
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五、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1.空间技术领域
(1)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2)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1)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2)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多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3)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4)“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时间
背景
战略重点
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1)国际环境恶劣: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
(2)巩固国防、维护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的方针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生物技术等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
(1)国内: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2)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
强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原子能、航天工程、计算机等高科技方面与世界整体差距明显缩小
1. (2016·10月浙江选考,T16)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
2. 在1964年10月16日,美国报纸《The Record》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重磅新闻:“红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引起美国密切关注。以下关于新中国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
②继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我国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③“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我国还不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说明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①说法错误;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1967年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②正确;197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③正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时间是1965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④正确。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3. 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
C.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解析:选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故A项错误;“伤痕文学”是展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这是清算文艺上“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掀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清算文艺上的“左”的错误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课后作业(八)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晚清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
“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
A.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晚清文人虽然称赞林则徐的抗英活动,但对其主张学习西方的观点却是大加鞭挞,不难看出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思想界还尚未冲破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这也是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的巨大障碍,故选A项。“师夷长技”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故B项错误;华夷之间的鸿沟随着西学的持续传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逐渐淡化,C项错误;认为“学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的观念是一种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2.(2019·金丽衢十二校高三联考)时人曾对当时某一著作作如下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
A.《明夷待访录》 B.《海国图志》
C.《孔子改制考》 D.《天演论》
解析:选B。本题引用名家评论考查对魏源的思想的认识。根据题干提供的“指掌形势”和“制夷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名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B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解析:选A。材料“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康有为的思想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4.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他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
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 )
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
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
C.发现了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
D.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接受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因而可以推断梁启超认识的变化主要受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梁启超的思想主要是维新思想,而不是利己主义,故B项表述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主要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与梁启超无关,排除。
5.(2019·宁波模拟)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选C。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体现了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孙中山没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排除B、D;题干材料中的“好主义”是指民生主义,以此来打破“不好的资本制度”而且“不能够马上推翻”,即是改良,因此选C。
6.近代有学者撰文:“说者或曰:孔子生于二千年前君主之世,所言治术,自本于君政立言,恶得以其不合于后世共和政制而短之耶?曰:是诚然也。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故不能已于一言。”该观点旨在( )
①考订孔子学说 ②宣扬托古改制
③批判尊孔复古 ④维护民主共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新文化运动的认知。该学者的主张是说孔子的思想适合于君主统治时期,现有人强行用孔子思想来支配当今国家,这将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由此判断③④正确,①②错误,答案为B项。
7.毛泽东说:“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毛泽东认为“共产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意义是( )
A.实现中国“欧化”的关键
B.具有灵活性的科学理论
C.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
D.唯一能够推动中国进步的思想
解析:选C。题干所给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使“中国起死回生”,C项最为准确。
8.“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
解析:选D。“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在1985年,故A项错误;1979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故D项正确。
9.有学生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的部分标志性成果。下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
甲: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乙: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丙: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丁: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解析:选D。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A
项错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B项错误;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在湖南培育成功,C项错误;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故D项正确。
10.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选B。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1.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解析:选A。抓住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A项正确。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选D。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
材料二
魏源《海国图志》
徐继畬《瀛寰志略》
“海国”自唐宋以来多见于诗文中,意思为“海外之国”,与“海内”相对:海内即天下,海外即四夷。《海国图志》即《四夷图志》
“瀛寰”是徐继畬发明的词汇。“瀛”指大海,瀛所寰者,全世界也。徐继畬知道地球上陆地被大海包围,故取此名
内容没有包含中国在内
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
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于1842年完成五十卷本。以《四洲志》为底本,抄撮现成文献资料为主
开始于1843年,完成于1848年,共计十卷。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有所弃取
第一部分为海防思想、第二部分为世界地理、第三部分是杂录。全书贯穿经世致用的思想,魏源指出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不以提出具体对付夷人的办法为己任,而是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作者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做此书的旨趣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及该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的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1)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中“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概括出中国人在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由“1841年受林则徐嘱托开始着手编写”可知林则徐的托付;由“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鸦片战争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等。第二小问价值,依据课本所学知识作答: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启蒙书。(2)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从“瀛寰”“内容中包含了中国,并把中国置于亚洲中”“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加以缜密考证”“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等提炼信息,进行作答。
答案 (1)原因:鸦片战争的刺激;林则徐的委托(《四洲志》的影响亦可);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价值: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启蒙书。
(2)表现:冲破“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把中国真正纳入世界范围内;广泛搜集资料、大量吸收西方地图,写作更严谨、考证更缜密,从纯学术角度介绍各国的地理与政治制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先后研制成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该计划于1986年3月提出,所以称“863计划”。“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表(部分)
1980年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3年
中国“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4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实施“863计划”的历史背景,说明其影响。
解析 (1)第一小问,列举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和农业、医学方面的成就即可。第二小问,“两弹一星”等成就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袁隆平杂交水稻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2)第一小问,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由材料“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可见,世界高技术领域竞争激烈;由材料“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可见,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第二小问,结合表格可知,“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案 (1)成就: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年11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1973年,
袁隆平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影响:“两弹一星”等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世界高技术领域竞争激烈;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影响:“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