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5-19 发布
第一单元水平测试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
( )
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
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
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
答案 B
解析 根据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上
层建筑的变化是经济基础变化的客观反映。禅让制是建立在原始社会
公有制基础之上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
和国家,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代替。
故选 B 项。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
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 C
解析 河南地区西周时封国有蔡、管、陈等,今简称为豫,河北
地区西周封国有卫、邢等,今简称为冀,故 A 项排除;湖北地区西周
时的封国为楚,其今天的简称为鄂,与楚无关,湖南地区无封国,故
B 项排除;山东地区西周时的封国有齐、鲁等,今简称为鲁,山西地
区西周时的封国主要是晋,今简称为晋,故 C 项正确;西周分封的地
区主要在黄河下游、淮水流域及长江流域,故 D 项排除。
3.柳宗元《封建论》云:“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
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
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下列
相关理解最符合此段文意的是( )
A.汉代以秦为鉴,政治上推行分封制
B.郡县制的确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C.肯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主张郡国并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以汉代因为实行分封制而导致“郡国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为例,肯定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故选 C 项。A、D 两项与史实不符,错误;B 项不符合题意。
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
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当时各诸
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观点错误,排除 A 项;
C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也不符合史实;D 项观点错误。材料表明,
秦汉以后的皇帝是天下的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即皇帝独
揽大权,包括任免官吏的权力,故 B 项正确。
5.汉武帝时,要求各诸侯王在封国内再分封长子以外的儿子为侯
(称“王子侯”),当时所分封的“王子侯”达一百六十二人之多。汉武
帝这样做是为了( )
A.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B.推行儒家的“仁政”理念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恢复周代的分封制传统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王子侯”是诸侯王再次分封长子以外的儿子的
结果,这样,大的封国就被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封国,并且“王子侯”
数量越多就使大的封国越少,从而使封国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能力,也
就使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 项正确。封国分封的对象不
是豪强地主,A 项与题意不符;B 项与主旨不符,“仁政”是针对百
姓而言的;D 项不符合史实。
6.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
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答案 C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审定”“驳正违失”。唐朝三省六部制中,
门下省负责审核,封驳审议,故 C 项正确。
7.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
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答案 D
解析 秦朝的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A 项错误。西汉的中央官
制为内外朝制,B 项错误。唐朝的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C 项错误。
宋朝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故 D 项正
确。
8.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据此判断
该图反映的是( )
A.唐代完善中央集权 B.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C.元代发展君主专制 D.明代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的“转运使”“通判”可以判断出是宋代,宋初中
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故选 B 项。
9.“(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
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材料所描述的是我
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
政府,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故 C 项正确。
10.关于中国古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军机处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 B
解析 确立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 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
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宫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
渐提高,B 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 项错误;清代沿
袭明朝内阁制,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D 项错误。
1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
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
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说明了清代军机处的来源和性质,军机大臣在现有
官员中选拔,并未说明按才德标准遴选,所以答案选 C。A、B、D 三
项虽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2.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
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
是( )
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解析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清代不可能有丞相,D 项论文标题
有史实错误,故选 D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13.(23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
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
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
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
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
九国……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
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
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及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
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
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
在当时的主要作用。(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
简要评价。(6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
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
度的特征。(6 分)
答案 (1)制度:郡县制。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巩固国家统一。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
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
(3)特点:疆域辽阔。
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4)特征: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第(1)问,根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判断
出秦实行郡县制;作用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根据“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析原因;根据“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
……以害身丧国”得出影响;评价根据前两问,从消极角度思考。第(3)
问,根据材料三得出疆域辽阔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元朝实行行省制
度、加强对边远地区统治回答地方管理制度;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大一统等方面回答。第(4)问,从三则材料可以得出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不断加强。
14.(17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
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
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
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
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
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
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
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
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
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
相有何不同。(10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
期的主要原因。(2 分)
答案 (1)不同:先秦时期的“宰相”有的执掌国政,有的掌管家
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
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
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3)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 第(1)问,根据“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
丞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等信息,概
括先秦时期宰相一职的特征;秦朝丞相一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即可,对比得出“不同”。第(2)问,根据“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
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
中”,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官僚制度、制约皇权等角度概括即可。
第(3)问,要认识到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是君权与相权斗争的
结果。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石庄高级中学202021-05-19 15:58:4923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浙江选2021-05-19 15:58:299页
- [2021年乡全员核酸检测工作预案]2021-05-19 15:55:383页
-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2021-05-19 15:51:377页
- 2019版一轮复习理数通用版“三角函2021-05-19 15:49:41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同步检2021-05-19 15:47:464页
- 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2021-05-19 15:46:4412页
-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诊断2021-05-19 15:46:2114页
- 重庆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复习统一2021-05-19 15:46:105页
-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2021-05-19 15:44: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