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1.00 KB
- 2021-05-19 发布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是( )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
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传到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诸多变化,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发生在这之后,排除。
2.(2018·山东泰安学情考)《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
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
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不
能说明自由恋爱,A 项错误;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与材料“先由男女同意”不
符,B 项错误;根据材料“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可知乌
青镇已经突破了之前的婚姻程序,这是习俗风尚的变革,但是“再挽冰人(指媒人)
行传经纳采之礼”表明仍然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故 C 项正确;
材料体现市民生活新旧交织,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D 项错误。
3.(2018·苏中苏南六校学测)一位久居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一直坚持阅读《申
报》,以了解国计民生。在民国六年的《申报》中,他可能读到的新闻是( )
A.京剧名角谭鑫培奉旨入宫给皇帝表演
B.某华侨在沪投资开办西餐厅生意兴隆
C.丁日昌在台湾主持架设了有线电报线
D.上海学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
答案 B
解析 民国六年是指 1917 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清帝早就退位了,排
除 A 项;而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是在 1877 年,排除 C 项;上海学生罢课
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应该发生在 1919 年,排除 D 项;华侨在沪开办西餐厅是有可能
发生在 1917 年的,故选 B 项。
4.某同学对“清末民初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社会生活习俗变迁”这一课题很感
兴趣,下列你认为对探索这一课题有价值的应该是( )
①长袍马褂 ②西洋婚礼 ③四合院 ④西式餐具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④反映了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而①③则
分别是中国传统的服饰和居室。故选 C 项。
5.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
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
答案 C
解析 解题时需要紧扣“20 世纪 50 年代”,C 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
三项都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 C 项。
6.“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
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
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
出现于(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解放服或列宁装”可知是“一边倒”的时候,就是新中国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即 1949~1956 年之间,A 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服饰单一,流行绿军装,排除 B、C 两项;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服饰丰富多彩,排除 D 项。
7.2018 年 8 月 8 日是第十个全国“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再次形成了全民
健身的热潮。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奥运会的召开 B.政府的倡导
C.运动方式的变化 D.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答案 D
解析 “全民健身日”的设置与全国各地全民健身热潮的出现,反映了广大
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准。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社会
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故选 D 项。
8.2008 年,中国公民第一次在中秋节享受了公共假期。中国政府将清明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节日定为法定公共假期主要是为了( )
A.弘扬民族传统,注重民俗节日
B.增加法定假期,减少政府支出
C.继承民族习俗,淡化政治节日
D.增加法定假期,拉动旅游消费
答案 A
解析 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公共假期,表明
对民俗节日的重视,主要是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故选 A 项。
[等级提升]
9.下图为不同时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活照片,据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长袍马褂是中国男子的传统服饰
B.中山装综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
C.溥仪的着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D.溥仪的着装反映其政治观念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一清末宣统帝身穿长袍马褂可知 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
图三并结合所学可知 B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的表述符合三幅图片反映
的社会发展历程,不符合题意;“政治观念的变化”由图片中无法得知,故 D 项
错误,符合题意。
10.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
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
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
剪了”。“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 )
A.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政体已经发生改变
C.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D.民主政治生活开始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辫子是旧势力、旧思想的象征。“脑袋里的辫子”依然存留,
说明旧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选 C 项。
11.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
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 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也发
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
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以上
变化主要说明了( )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答案 D
解析 维新派主张“断发”主要是为了国际交往和机器生产的需要,没有体
现革命色彩,A 项错误;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下达谕旨“断发”主要是为抵制革
命形势的发展,没有触动清朝国体,B 项错误;维新派主张“断发”没有体现政府
主导,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
政治时局的影响,D 项正确。
12.20 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传统的中
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
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从 30 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
色婚纱礼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
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
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
答案 A
解析 结婚服饰的演变体现出西方婚姻习俗对中国的影响,故 A 项正确。B
项“取代”说法错误;C 项体现不出清政府改革;D 项材料没有提及。
13.(2018·西安学测模拟)近代以来,上海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
等业的西装店共有 140 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
派”。这一现象( )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 上海是近代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导致“海派”风格形成,
故 D 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4.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
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 三项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新
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
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 D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5.2008 年底,由国内 15 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
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
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答案 C
解析 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
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故 C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2018·湖南怀化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图片是中国从古到今不同时期的女子服饰。
材料二 从 13 世纪到 15 世纪中期,上层女性穿紧身衣及各式各样颜色华丽
的衣服,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下层妇女
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19 世纪中期后,
英国女性一改上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女性服饰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2)分析材料二中英国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中
外女性服饰变化的认识。
答案 (1)变化: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
化转变,由单一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由传统服饰变为中西服饰并存。
影响:导致服饰消费结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
社会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等。(任答
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等。
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女性服饰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女性服饰变化具有时代性、多样性、民族性、阶级性;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思
想观念的解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变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
理也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图片并结合所学从服装的时代背景和服
装的款式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图片是从古到今女子服饰的变化很
容易答出促进思想的解放和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另外服饰的多样化有利于消
费观念的变化和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文明的进步。第(2)问,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妇女地位的角度去回答,答出三点即
可;第二小问,主要围绕服装变化与时代变化的关系作答。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一章机2021-05-19 14:02:4810页
- 高考一轮常见天气系统同步检测题2021-05-19 14:02:482页
-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2021-05-19 13:58:174页
- 第二学期九年级社会思品中考模拟检2021-05-19 13:54:4610页
- 2018届《优化方案》(人教版)高三大一2021-05-19 13:49:5032页
-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4章万有引力定律2021-05-19 13:47:188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5月检测2021-05-19 13:42:5829页
-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5-19 13:41:3024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一章静电2021-05-19 13:36:2010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政治生活综2021-05-19 13:27: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