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3.00 KB
- 2021-05-19 发布
邓
拓
不
求
甚
解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
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
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
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
义。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
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
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
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
史》、《燕山夜话》、《论中
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
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
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
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1912~1966)福
建闽侯(今福州)
人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
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论析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整体阅读思考:
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
的读书方法.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家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
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
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
一(1)提出对方论点—树立靶子
二(2-4))阐明“不求甚
解”“的正真含义。
三(5-7)用事实和名言证明“不求甚
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四(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
反复读。
驳论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思路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
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
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
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引用陆象山的
语录补充论证 “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练一练:
1、找出本文中5、6、8自然段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摘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3句,试一试,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相关文档
-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72021-05-19 13:50:0119页
- 【语文】河北省邯郸市馆陶一中20192021-05-19 13:49:5114页
-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2019—2020学年七2021-05-19 13:49:516页
- 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2021-05-19 13:49:4419页
- 四年级上语文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课2021-05-19 13:49:4117页
- 【语文】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2021-05-19 13:49:1914页
- 高考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内含详细解析2021-05-19 13:49:1820页
- 教学工作总结-初中教师教学工作总2021-05-19 13:49:186页
-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6忆读书2021-05-19 13:48:593页
- 2020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花2021-05-19 13:48:3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