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95 KB
- 2021-05-19 发布
作者介绍 •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文学
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
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
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
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
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
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
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
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
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赤壁地理位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前朝】以前的时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解释: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泥沙中,流
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自己拿起磨出洗
净的断戟,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释: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历
史形式将整个改变。)美丽的大乔、小乔,
只有永远锁在铜雀桥里。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
之气
告诫统治者不要
有侥幸心理
【简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
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
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
巧,点染用功。
1、2:叙事,写诗人从前朝旧物睹物兴感,不禁“发
古思之幽情”,浮想联翩。
3、4:由叙事引发议论,杜牧本人认为赤壁之功出
于侥幸,若非东风之便,则国破家亡。借“铜雀春深锁二
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藏,增人百感,此正诗人巧于立言
处。
小结: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
“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
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
吐其怀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 阅读理解
1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 诗人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
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
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 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
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
事引发议论。
4 “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意义?
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
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
写二乔人魏共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
争只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
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只高明 。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
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
治感慨与识见。
一、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心情。
讨论两个问题:
相关文档
-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1认识厘米2021-05-19 13:33:0227页
-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二单元 习作2021-05-19 13:31:4411页
- 2011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32021-05-19 13:31:354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 2-5《杜甫诗三首2021-05-19 13:31:0742页
- 高一语文精品导学案:4-1-2《别了, 2021-05-19 13:30:302页
- 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组工作总结2021-05-19 13:30:123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2021-05-19 13:30:117页
-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中学2019-2020学2021-05-19 13:29:2327页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植物妈妈有2021-05-19 13:27:404页
-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第二中学校20202021-05-19 13:27: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