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3 MB
- 2021-05-13 发布
模块整合
(
一
)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
特征归纳
]
先秦是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阶段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
先秦、秦汉
(1)
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
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文化上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
“
百家争鸣
”
到
“
独尊儒术
”
的演变,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
从政治上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
从经济上看
,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型。主要表现为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赋税制度
(
如初税亩
)
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3)
从思想上看
,由礼乐文化到诸子百家。法家的
“
集权
”
和
“
法治
”
为秦走向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视角二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从政治上看
,国家统一和适应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必要。
(2)
从经济上看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源。为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还实行了抑商政策。
(3)
从思想上看
,法家宣扬中央集权与大统一的思想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
【对点训练】
1.
(2017·
四川乐山诊断
)
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
(
封地
)
,中后期始行县
—
郡制度,
“
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
A.
诸侯争霸的推动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
分封制走向崩溃
D.
法家思想的推广
解析
春秋时期的采邑制发展到战国的郡-县两级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的加强,根源于生产力的提高
(
小农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
)
,诸侯争霸和分封制崩溃均是表象,郡县制的形成是法家思想的推广的结果,但不是根源,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
(2017·
安徽淮南模拟
)
王夫之认为
“
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
”
;
“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
这表明他
(
)
A.
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
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
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
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解析
材料中
“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
说明郡县制是合理的,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故
A
项正确;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更多是对郡县制的肯定所以并没有需要改革,故
C
项错误;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阶段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
特征归纳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形成,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
政治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
经济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
“
南青北白
”
两大制瓷系统。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宋元时期,海上和陆地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
文化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
“
三教并存
”
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及生态环境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
从政治上看
,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
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
从经济上看
,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中期,南方经济获得大规模开发,优越的地理环境,新物种的引入,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
从思想教育上看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出现了
“
江东弟子多才俊
”
的局面。
(4)
从生态环境上看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视角二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理解唐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与发展
(1)
从政治上看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二府三司
”
、文官制度等,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基本解决。
(2)
从经济上看
,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出现了曲辕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宋代城市布局出现重大变化
——
坊市界限和时空限制被打破,商业出现繁荣局面,出现了纸币
(
交子
)
,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奠定物质基础。
(3)
从思想上看
,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全面繁荣,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尤其宋代出现了儒学思辨化、理论化的产物
——
宋明理学,成为维护中央集权制度新的理论基础。
【对点训练】
3.
(2017·
四川四市教研联合模拟
)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
“
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
”
的特点。这表明
(
)
A.
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
B.
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
C.
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D.
“
重文抑武
”
促使社会文风兴盛
解析
材料只说到出现大量的才子、才女,但并未比较他们的艺术成就,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男女社会地位,故
B
项错误;
“
才子、才女,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
‘
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
’
的特点
”
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
“
重文抑武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2017·
湖南衡阳一模
)
6
世纪以前和
10
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削弱贵族集团
D.
强化官僚政治
解析
材料主要是强调加强官僚政治,未涉及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北宋加强官僚政治,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权力,故
B
项正确;材料说
“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
”
,而宋朝都是由官僚机构负责运转,因此不是为了削弱贵族集团,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是由官僚负责,并非强化官僚政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
特征归纳
]
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阶段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
明清
(1)
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2)
经济上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3)
文化上
: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但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4)
对外关系上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影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明清时期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1)
从政治上看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军机处,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虽然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但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并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也未突破封建地主阶级渴望建立
“
明君贤臣
”
的封建政治统治模式。
(2)
从经济上看
,明清封建农耕经济达到顶峰阶段,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封建统治者继续推行
“
重农抑商
”
、
“
海禁
”
、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
(3)
从思想上看
,明清时期以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矛头直指理学,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学以致用、
“
工商皆本
”
,带有一定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形成社会思想解放潮流,影响有限。
视角二 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学体裁方面看待中国古代文学成就
(1)
从政治上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反映在文学方面以诸子百家散文为主,如现实主义的《诗经》、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与《离骚》;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社会处于大一统局面,汉赋以华丽词藻描绘恢弘时代;隋唐时期具有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等。
(2)
从经济上看
,宋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推动了世俗文学艺术的发展,如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明清反封建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反映了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的特征。
(3)
从文学体裁上看
,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散文、汉代赋、隋唐诗歌、宋元词曲、明清小说,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对点训练】
5.
(2017·
广东佛山模拟
)
下图描绘的是
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
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
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
揭示了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D.
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解析
材料只是西方试图交流,而清王朝对此并不重视,体现不出双向交流,故
A
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故
B
项错误;材料与中西技术文明的差距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心态、腐朽落后统治,这是清王朝落后于西方的深层次原因,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
(2017·
河北唐山模拟
)
19
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
(
)
A.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
B.
表达了对
“
理想社会
”
的不满
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
解析
《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都真实地揭露和反映了社会现实,并未迎合当时政治发展趋势,故
A
项错误;《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非对
“
理想社会
”
的不满,故
B
项错误;《儒林外史》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和心理,《人间喜剧》痛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罪恶,被称为
“
社会百科全书
”
,故
C
项正确;《儒林外史》是封建农耕文明下的产物,并未反映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阶段四 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
古代希腊罗马
[
特征归纳
]
辉煌属于雅典!宏伟属于罗马!曾经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希腊和罗马两大古代文明,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1)
政治上
: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诉讼程序,对近现代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上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
文化上
: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
命题链接
]
视角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古代希腊的人文精神
(1)
从政治上看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呈现繁荣局面,个人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了古希腊思想文化的发展。
(2)
从经济上看
,古代希腊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及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
(3)
从思想上看
,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古典文化空前繁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哲学家们倡导关注人和人类社会的主张,促使了古希腊的文化带有人文主义色彩。
【对点训练】
7.
(2017·
江西宜春模拟
)
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
)
A.
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
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
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
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
“
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
”
可知,古希腊政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专制,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
”
可知,并非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订立契约
”
能看出一定的法制基础,但材料不能体现出反对人治,故
C
项错误;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
“
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
”
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8.
(2017·
广西贺州模拟
)
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
(
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
)
与下
(
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
)
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
)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解析
材料中
“
这个阶层成为上
(
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
)
与下
(
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
)
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
”
表明不仅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
A
项错误;材料中
“
与下交流、转换
”
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
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
”“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
”
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
C
项正确;
“
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
”
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关联 宋元明清时期和
16
世纪西方
“
商业革命
”
的表现与特点
宋元明清
16
世纪西方
表现
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
“
草市
”
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特点
发展水平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市场范围
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银行等经营现象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
(
生产关系
)
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题】
(2017·
江西九江模拟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
16
世纪至少增加了
3
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
(
不正常的
)
上涨。
16
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
3
倍至
4
倍之多。
——
《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直到
19
世纪中期为止,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
“
一条鞭
”
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
弗林和吉拉德尔说:
“
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
‘
价格革命
’”
,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
(
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
。
——[
德
]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
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
“
白银货币化
”
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
“
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
‘
价格革命
’”
?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
16
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
3
倍至
4
倍之多
”
可以看出是价格革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第三小问,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两个角度来回答。第
(2)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
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
”
归纳为纸钞的发行易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
“
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
‘
一条鞭
’
法的税制
”
归纳为税制改革的推动,
“
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
”
归纳为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繁荣、出口顺差;第二小问,从对国内、国外影响两方面回答。国内来说,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国外来说,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体系形成。第
(3)
问,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所引起的白银货币化以及近代早期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发生了货币、经济联系两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
(1)
现象:欧洲
“
价格革命
”
;表现: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涌入西班牙,继而流向整个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
影响: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收入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商人、资产阶级大发其财;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原因: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业的繁荣,对白银的需求量增加;纸钞的发行易造成通货膨胀的情况;明朝通过出口顺差使得白银从国外流入中国;税制改革的推动
(
一条鞭法
)
。
影响: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和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和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3)
理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所引起的白银货币化,是推动欧洲白银向亚洲流动、价格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近代早期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发生了深刻的货币、经济联系。
视点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四大定律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融合以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文明,掩藏在以道德体现出来的伦理行为文明之中,走的是家国同构之路,体现出血缘关系定律、专制主义定律、中央集权定律和道德政治定律。
第一、血缘关系定律。指国家或社会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措施等,以加强血缘关系的方式加强对国家的统治。突出的表现是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血缘宗族制度。
第二、专制主义定律。自秦以来的政治文明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以围绕专制主义发展的,形成了一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向心凝聚的政府组织。
第三、中央集权定律。中央集权作为政权组织方式的一种,使得政令从上而下统一有效,能够使经济在统一的政策下稳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第四、道德政治定律。道德政治是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
以一整套道德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统称。中国古代道德政治的逻辑是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表现为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
——
摘自孙登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四大定律》
『尝试命题』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并阐述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
『思路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要特征可根据史料进行概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为主要内容;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道德政治。这一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可从中国古代的地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主要根源在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和封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