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5.00 KB
- 2021-05-13 发布
第4讲 全球气候变化与气候类型判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全球气候变化
1、2、3、4、1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5、6、7、8、9、10、11、13、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湖北武昌调研)下图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 3题:
1.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2.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
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于干冷
D.南坡地区气候趋于暖湿
3.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 )
A.1月0℃等温线南移
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
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解析:1.D 2.B 3.D 第1题,由1981~2007年年平均气温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气温曲线大致平行,呈上升趋势;由1981~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和北坡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第2题,由1981~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可知,秦岭南坡年均降水量降幅大于北坡,故秦岭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第3题,由于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经过秦岭的1月0℃等温线有北移趋势;秦岭的海拔比较低,夏季最高峰气温在0℃以上,因而没有冰川分布;秦岭距离黄土高原较近,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相似,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和降水减少等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图示气候变化会使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2016·
浙江卷,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据此回答第4题:
4.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B 云杉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位置移动反映了气候变化,结合图中冰盖范围的变化,甲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高,说明乙到丙时期气温有所下降,B项正确;若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则乙到丙时期气温应有所上升,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三地气温:甲<丙<乙,故A、C项 错误。
(2018·河南郑州模拟)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6.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解析:5.D 6.B 第5题,甲是1月气温最低且低于0℃,属于温带气候;全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可判断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1月气温也低于0℃,7、8两月降水量都大于150mm,年降水量大于400mm,属于典型的夏季高温多雨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第6题,甲、乙两地气温差异不大,但降水差异明显,主要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其中乙地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夏季多雨,甲地受大陆气团控制而少雨。
(2018·湖北宜昌模拟)图甲和图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第7题:
7.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A 图甲显示为西北风;图乙显示风由中心吹向四周,说明该处为高压中心;依据题意,不同季节分别受西风和高压控制,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2018·湖北襄阳模拟)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8~9题:
8.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9.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地形和洋流 B.风带和洋流
C.纬度和风带 D.地形和纬度
解析:8.B 9.A 第8题,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可以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0℃,属于地中海气候。第9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两地分别属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确定地形;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
(2018·安徽合肥模拟)如表为世界某大洲A、B两城市的气温(℃)和降水(mm)资料。据表回答10~11题:
城市
位置
海拔
/m
月份
1月
4月
7月
10月
12月
年平
均
A城
37°47′N
16
气温
10.4
13.2
14.9
16.3
11.4
13.8
122°25′W
降水
116
114
0
23
108
529
B城
33°39′N
308
气温
7.1
16.1
26
17.1
6.7
16.4
84°25′W
降水
113
114
120
62
111
1 197
10.关于A城气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C.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低温多雨
11.B城市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高山气候
解析:10.A 11.B 第10题,表中A城降水数据显示冬季多雨、夏季干燥;而气温呈现出冬不冷、夏不热的特点。第11题,表中数据显示B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019·广东汕头模拟)读“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第12题:
12.根据图文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汉时期,北方农耕区扩大
B.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
C.唐朝初期,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发展迅速
D.明清时期,黄河流域的水稻生产繁荣
解析:D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东部地区气温距平总体上为正值,说明气温较高,利于农业发展,北方农耕区扩大。魏晋时期,北方农耕区大幅度向南退缩。唐朝初期,东部地区气温距平为正值,说明冬季平均气温升高,河西走廊地区冰雪融化量大,绿洲农业发展迅速。明清时期,东部地区气温距平为负值,说明冬季平均气温下降,黄河流域适合种植水稻的面积减小。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8·湖南衡阳模拟)图1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及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2分)( )
A.①—甲 B.④—乙
C.⑦—丙 D.⑥—丁
(2)图1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图1所示是北半球的 (季节)。(4分)
(3)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①的气候特征是 ;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 。(8分)
(4)气候类型④所示地区植被类型是 。(2分)
(5)除了亚洲东部外,其他地区有没有⑥气候分布?为什么?(6分)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甲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与⑤对应,①是热带雨林气候,A项错误。同理分析④是地中海气候,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项错误。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丙是地中海气候,C项错误。⑥是温带季风气候,丁1月气温在0℃以下,是温带季风气候,D项正确。第(2)题,读图,A气压带位于30°附近,所以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图中风带的风向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所以北半球是夏季。第(3)题,气候类型①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类型③是热带沙漠气候,这里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也可以说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第(4)题,气候类型④是地中海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5)题,气候类型⑥是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东部,其他大洲没有分布。因为该气候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其他大洲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
答案:(1)D(2分)
(2)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4分)
(3)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带控制)(8分)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分)
(5)没有。该气候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其他大洲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6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 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 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吹西南风。
(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 (8分)
(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8分)
(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气温的特征及成因、降水的时间分配,风向变化及成因。第(1)题,据图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
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气温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气温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8分)
(2)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8分)
(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8分)
(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6分)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5-11 11:16:03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