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 MB
- 2021-05-12 发布
模块三 现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10
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20
世纪初~
1945
年
)
时段特征
20
世纪上半期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具体表现
政治
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具体表现
经济
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思想文化
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
20
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了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阶段一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17
~
1945
年
)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
命题点:斯大林模式探索的特点
(2019
·
天津卷,
8)
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
重点考向突破
苏俄
(
联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
考向一
A
.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
.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
.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
.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苏俄通过签订屈辱的
“
布列斯特和约
”
退出了一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
新经济政策被一些史学家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是指苏维埃政权向资本主义妥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这说明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故选
C
项;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的方式处理内政,而非武装对抗,排除
B
项;
1918
年,苏俄正值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时期,并未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18
年初,苏俄;
历史解释:借
“
布列斯特和约
”
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
“
农民的布列斯特
”
能力立意
从
1918
年初,苏俄被迫接受德国割地赔款条件,签订
“
布列斯特和约
”
,退出一战切入,考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真题
】
命题点:斯大林模式成就的影响
(2016
·
全国卷
Ⅱ
,
34)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
《
俄罗斯的黎明
》《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评价
考向二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
.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
B
项;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排除
A
项;
C
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排除;
D
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
命题立意
]
角度新颖
从美国对苏联工业化建设关注的角度考查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时空观念
显性时空:
1928
年的苏联;
隐性时空:
1932
年的美国,隐含了经济大危机
思维转换
苏联
“
一五
”
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同时期的美国经济则走向萧条,通过对比分析社会制度的利弊
1
.
列宁与斯大林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和方式的差异
(1)
过渡思想:列宁逐步过渡的思想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2)
过渡方式: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结束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
对苏俄
(
联
)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举措的评价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
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3)
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1
.
(
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
据历史记载,
1921
~
1923
年,苏俄
(
联
)
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
10
家增加到
50
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
(
联
) (
)
A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
.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B
解析
据材料
“
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
,反映出当时苏俄
(
联
)
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故选
B
项;苏俄
(
联
)
实行计划经济是在
1924
年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A
项;
C
项是
1937
年苏联
“
二五
”
计划完成后,排除
C
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出现在二战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
1933
年,苏联政府规定农民按照谷物播种面积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
1940
年起,进一步规定粮食交售按照集体农庄的耕地面积计算数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付款。这一制度
(
)
A
.保证了国家掌握粮源和积累资金
B
.延缓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C
.有效缓解了粮食市场的产需矛盾
D
.推动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A
解析
1940
年以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定额是按谷物播种面积计征的,这种方法不利于刺激农庄扩大播种面积,所以有了
1940
年规定的变化,扩大了种植面积,交售粮食,保证粮源,积累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故选
A
项;这一制度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排除
B
项;随着义务交售和实物报酬制所占农产品比重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所剩无几,排除
C
项;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不会推动农业的扩大再生产,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