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1.50 KB
- 2021-05-12 发布
课时作业(三十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作业时间: 月 日
1.上映于1939年的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是在1941年以后,故A项错误;苏联是在1922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1918年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物资供应极为困难,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故D项错误。
2.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和合作社的分配站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促使苏俄开始进行所有制变革
B.严重脱离了当时苏俄的国情
C.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题干时间是1918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严格控制商品贸易,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从而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保障,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的信息,而是强调取消商品贸易,排除A项;该政策符合当时的国情,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该政策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排除。
3.“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该材料所描述苏联(俄)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义务交售制
答案:B 解析:农民在交纳固定的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符合“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B项正确。
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据此苏维埃俄国决定(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客观作用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答案:B 解析: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题中“商业正是”“‘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相符,故B项正确;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发展的内容,故D项错误。
5.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仍以公有制为主导,故错误;工业化战略实施是从斯大林模式才起步,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工业化打下基础,故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在斯大林时期才开创,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
6.1921年1月,苏联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这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实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答案:A
7.1923年夏天,在苏联一个农村家庭的男主人平均每昼夜生产劳动11.51小时,用于睡眠的时间只有5.58小时;1922—1924年,农民家庭兼并了成百万英亩的土地作为私财,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靠工资维持生活的“无产阶级”雇工。由此可知,苏(俄)联政府正在( )
A.调整政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推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C.牺牲农业以发展重工业
D.试图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联)新经济政策。根据题干所述变化,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再结合题干时间可知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用于劳作的时间长,说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B项错在“资本主义”,当时苏联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C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题干是在列宁时期,排除;题干这种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农经济,农民获得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反而强化了小农经济,排除D项。
8.据俄罗斯的老人们回忆,20世纪初苏(俄)联的农村,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一些大的村庄每逢星期天都要举办传统的集市活动。就此折射出当时苏(俄)联( )
A.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
B.集体农庄改善了农民生活
C.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D.已建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是在20世纪初的苏(俄)联,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出现的现象,与之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经济政策调整效果显著,故选A项。
9.斯大林模式是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材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B.采取非常手段保证工业化的实施
C.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加大资本积累
答案:B 解析:材料“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与苏联经济结构的发展状况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非常手段保证工业化的实施,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合乎超高速工业化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10.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出版了《新经济学》一书。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强调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维埃经济中的基本规律,要求尽一切可能吸收国营经济之外的物质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以“超工业化”的高速度发展。这一理论( )
A.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
B.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相似
C.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
D.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建立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是指导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它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中,集中了国内可以集中的一切资源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得到高速发展,故C项正确。
11.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A.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B.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优势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计划经济。材料中“五年计划”“不切实际的幻想”表明五年计划目标不好实现,但事实上1933年实现了1928年制定的五年计划,说明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大,故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冷战,D项时间错误;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故排除C项。
12.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年)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煤
6
4
3
4
3
钢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计划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发展
C.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D.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故选B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答案:(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主要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答出四条即可,其他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运用的亦可)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
论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
论述角度: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改革与探索简单过程;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
示例三 论题: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
论述角度: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