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4 MB
- 2021-05-12 发布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考点一
河流侵蚀岸与沉积岸的判断
考点二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三
考点四
栏目导引
规范解答
考点一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请点击相关
栏目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河流地貌示意图
1
.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
方法指导
]
在分析侧蚀时注意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2)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分析侧蚀时注意分以下两种情况:
(1)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2)
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
用“凹凸”两字理解河流的凹凸岸。
2
.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
洪积扇或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
河口三角洲
土壤深厚肥沃,既不旱也不涝,是高产田所在地
土壤肥沃,易旱易涝、粮食产量不稳定
土壤肥沃,易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
一般来讲,可流上游为
侵蚀
地貌,下游为
堆积
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
冲积
扇、
洪积
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
三角洲
。
题组一 河流侵蚀地貌
1
.该河谷
(
)
A
.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
.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
.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
.呈“
V”
型,适宜修建水库
(2014·
北京文综
)
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
1
~
2
题。
2
.本次洪水
(
)
A
.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
.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
.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
.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A
D
3
.
(2015·
广东文综
)
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
A
.岩石性质
B
.地质构造
C
.通航里程
D
.降水多少
C
河流的河床形态主要受河床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及水流大小、速度等因素影响。河流的河床形态会影响通航里程,但通航里程基本不会影响河床形态。
题组二 流水堆积地貌
(2017·
全国
Ⅱ
卷
)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4
~
6
题。
4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5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
主要是
(
)
①
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
从图文信息中无法判断出岩石裸露
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原因
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
C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
B
B
(2013·
海南地理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
1177
年,
13
世纪和
15
世纪曾大修和重建,
1668
年被废弃。
1669
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
(
图
1
中粗实线
)
成为旅游景点
——
圣贝内泽断桥。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断桥所处的位置正好为河流的弯曲段,此地河水的惯性强,所以凹岸
(
河流右岸
)
被侵蚀,河水变深,水流变急;而凸岸
(
河流左岸
)
泥沙沉积,河水变浅,水流变缓。
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2014·
重庆高考
)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
5
~
7
题。
5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
A
.河源
B
.凸岸
C
.凹岸
D
.入海口
6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
A
.石笋
B
.冰斗
C
.风蚀蘑菇
D
.花岗岩风化球
B
C
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7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
2 cm
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
D
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受水流速度影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上游沉积下来,再由图中“
9 cm”
可知,图中的砾石以
9 cm
左右的粒径为主,故选
D
项。
(2013
·
江苏地理
)
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
(
见下图右下角照片
)
,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
A
.冰川沉积
B
.流水沉积
C
.风力沉积
D
.风化残积
(2)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
A
.
①
B
.
②
C
.③
D
.④
甲地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从图中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位于河流的凸岸,由此可知该堆积物的成因是
流水沉积
作用。
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它与
岩浆
岩有关
B
B
考点二
河流侵蚀岸与沉积岸的判断
请点击相关
栏目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因地势变缓,流速逐渐降低。图中
A
处河段为上游,
B
处河段为中游,
C
处河段为下游。
图中河流上游的
A—A′
处,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中游的
B—B′
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游的
C—C′
处主要是堆积。
A—A′
处;河谷横剖面呈“
V”
型;
B—B′
处,河谷呈“
U”
型;
C—C′
处主要是堆积
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发育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 。
1
.判读河流的上中下游: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支流汇入多,到中下游支流逐渐减少,因地势变缓,流速逐渐降低。图中
A
处河段为上游,
B
处河段为中游,
C
处河段为下游。
2
.判读河段及主要的流水作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上游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流的中游以流水的搬运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沉积;河流的下游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也有侵蚀和搬运作用。图中河流上游的
A—A′
处,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中游的
B—B′
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下游的
C—C′
处主要是堆积。
3
.判断河谷形态:
(1)
图中河流上游的
A—A′
处;河谷横剖面呈“
V”
型。
(2)
图中河流中游的
B—B′
处,河谷呈“
U”
型。此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加弯曲,如下图所示:
(3)
图中河流下游的
C—C′
处主要是堆积,河谷更加开阔,河道两旁为冲积平原。
4
.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貌类型,为人类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
河流的堆积地貌发育处,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为人类的农耕活动提供了优势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河流的中下游两岸多是人口、城市密集分布、经济发达地区。
1.
图
1
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
2
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
(①>②)
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
.甲
——
流速慢
——
沉积作用
——
仓储用地
B
.乙
——
流速快
——
侵蚀作用
——
住宅用地
C
.乙
——
流速慢
——
沉积作用
——
交通
(
港口
)
用地
D
.甲
——
流速快
——
侵蚀作用
——
水利设施
(
防洪堤
)
用地
D
(2018·
青岛模拟
)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
(
河漫滩或河床
)
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读某河流剖面图
(
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
)
,回答
2
~
3
题。
2.
该剖面图最可能是下图中哪条线
(
)
3.
图中各部位,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
(
)
A
.
①
B
.
②
C
.③
D
.④
由于不知道图示河流所在半球
(
南、北半球
)
,故只能根据河流弯曲的河段判读,凸岸堆积、凹岸侵蚀。河流剖面图中,
a
侧河流阶地堆积体较多,应为河流凸岸;
b
侧坡度较陡,应为凹岸,对应选项为
A
。
②
处距离河流较近,地势平坦且不受洪水影响,是聚落的最佳分布地。
A
B
4
.
(2013·
海南单科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
1177
年,
13
世纪和
15
世纪曾大修和重建,
1668
年被废弃。
1669
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
(
图
1
中粗实线
)
成为旅游景点
——
圣贝内泽断桥。
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
答案: 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
考点三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请点击相关
栏目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
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发展
)
,多呈带状。
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或沿河发展,或沿海岸发展。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如我国南方聚落分布;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地区,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如我国北方聚落分布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
(
冲
)
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
中下游平原等
(2015·
北京文综
)
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
1
~
2
题。
1
.图中
(
)
A
.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
.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
.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
.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
.图示地区
(
)
A
.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
.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
.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
泥石流易发生在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
丙村地势低平,沉积物颗粒较小,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
丁村海拔高,地下水埋藏浅
C
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
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
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流域面积有关
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正确
D
(2018·
温州模拟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
(
约
34°33′N
,
114°49′E
附近
)
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根据以上材料和图回答
3
~
4
题。
3
.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
A
.流水沉积
B
.流水侵蚀
C
.风力沉积
D
.风力侵蚀
4
.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说法正确的是
(
)
A
.风沙掩埋 背风坡
B
.风沙掩埋 迎风坡
C
.水灾 高地
D
.水灾 远离河流
对比两图会发现,总体上该地地势升高了
结合图中河流信息,以及该地的位置信息,可判断流水沉积是主因
两次搬迁都是都是由地势较低处搬到地势较高处
A
C
(2018·
湖北名校联考
)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
5
~
6
题。
5
.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
.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
.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
.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6
.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
A
.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
.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
.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
.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聚落位置较高从而避免了洪水灾害
D
D
2011·
北京文综
)
下图为地处北纬
50°
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中
(
)
A
.河流形成于距今
2300
万年前
B
.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C
.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D
.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河流应形成在发育地层之前
A
错,河流形成于距今
2300
万年后
B
错,①处经历了先沉积后侵蚀过程
C
错,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不连续的,缺少
1.5~2100
万年之间的底层
D
正确,河流③处为凹岸左岸侵蚀,右岸为凸岸堆积
D
(2011·
北京文综
)
下图为地处北纬
50°
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2
、该聚落
(
)
A
.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B
.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
.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
.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C
A
错,聚落出现在断层之前
B
错,聚落坐落在台地上
C
正确,该地位于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D
错,居住区适宜沿河延伸
(2016·
江苏百校联考
)
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的聚落分布图,完成
3
~
4
题。
3
.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
.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
.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
.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4
.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
A
.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
.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
.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
.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D
D
聚落位置较高从而避免了洪水灾害
栽培果树可以达到此效果。
主观题 规范解答
请点击相关
栏目
题型解读
典题示例
模板构建
应用体验
1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的类型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
一是判断影响侵蚀地貌或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
(
流水、风力、冰川、海湾
)
;
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原因,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
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高考中多以判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
2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题目成因的答题思路
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
(2013·
山东文综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
1
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
2
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
2
中
P
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6
分
[
思路点拨
]
[
答案
]
冲积扇
(
洪积扇
)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流水中含有的
CO2
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
洪积扇
)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1
.
(2014·
全国课标
Ⅰ
卷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
(≥8
级
)
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
~
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解析: 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水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
(
铁路附近
)
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成为沙源。
答案: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
(
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
)
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
.
(2018·
江西检测
)
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
4 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
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
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
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
(1)
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
(
降雪
)
、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第
(2)
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
(
风化、侵蚀
)
过程;源自
4 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第
(3)
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
(1)
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
含有玉石的
)
岩体经过风化
(
侵蚀或外力破坏
)
,再经过河流搬运
(
向下游运动
)
,到达地形平缓处
(
乙处
)
,
(
玉石
)
发生沉积。
(3)
夏季河流
(
流量大
)
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5-11 11:16:03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