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 MB
- 2021-05-12 发布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必 修 二
考 情 概 览
考纲解读
全国近三年考题统计
命题趋向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017
新课标
Ⅱ
,
37
题,
22
分
1.
以有关交通建设的文字材料或景观图片为载体,考查影响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交通线所经过地区的气候、地形、自然带等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等。
2
.结合产品贸易,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等。
3
.结合高铁、高速公路、地铁、航空港等的建设,考查交通建设对城市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2017
海南,
15
~
17
题,
6
分
2016
北京,
41(1)
题,
10
分
2016
课标
Ⅱ
,
36(2)
题,
8
分
2015
课标
Ⅰ
,
37(2)
,
(3)
题,
16
分
2015
课标
Ⅰ
,
4
~
5
题,
8
分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016
课标
Ⅲ
,
37(3)
题,
6
分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
2017
北京,
9
~
10
题,
4
分
2016
江苏地理,
29
题,
13
分
2015
课标
Ⅱ
,
36
题,
22
分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第一讲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
考点突破
2
图表精析
3
课堂达标
考 点 突 破
知 识 梳 理
1
.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考点一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主要方式
主要特点
铁路运输
运量大、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连续性好;但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__________
、周转速度快,对
__________
的适应性强;但运量小、耗能多、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__________
、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
__________
差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
__________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耗能少、连续性强;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速度快
运费较低
机动灵活
自然条件
运量大
连续性
运费高
2
.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__________
、大型化、
__________
。
点拨:
高速铁路
(
高铁
)
和普通铁路的区别
高铁不仅速度比普通列车快得多,而且在轨道设计、建设要求上也高很多。
1
.高速铁路要求线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都是无缝钢轨,而且时速
300
公里以上的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就是没有石子的整体式道床来保证平顺性。
2
.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
3
.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同时高架桥梁还有少占耕地。
高速化
专业化
核 心 研 析
1
.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优劣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只有通过比较掌握各种方式的差异、特征,才能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取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在比较时注意进行综合评价,尤其要注意比较运费、运量、速度等几个方面的差异:
水运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
―→
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
运速
慢
―→
快
运价
低
―→
高
灵活性
差
居中
最好
好
最差
连续性
最差
好
居中
差
最好
成本
投资少
投资大、占地广
短途低
投资大
投资大
2
.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必须妥善组织安排,合理地协调使用。
3
.
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
——
多、快、好、省
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往往要考虑时间、物品价值大小、重量、运输距离和价格等因素,具体如下图所示:
【
规律技巧
】
交通运输方式合理选择的方法
(1)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而不能只考虑速度、运量、运价等因素中的某一个。
(2)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必须考虑它们的特点。各种运输方式一般又分为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
①
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舒适等因素考虑,远距离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乘轮船。
②
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重量、运输距离、时间效益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
针对训练
1
〕
(1)
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
“
丝绸之路
”
衰落的原因。
(2)
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
“
丝绸之路
”
,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
随着陆上
“
丝绸之路
”
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
“
丝绸之路
”
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
答案
]
(1)
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
网络化;综合化
(
立体化;多样化
)
;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
(
规模化
)
。
(3)
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解析
]
第
(1)
题,根据材料可知,北方古
“
丝绸之路
”
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亚欧草原,而现在北方古
“
丝绸之路
”
沿线内陆段气候干旱,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由此导致古文明中心衰落,引发古
“
丝绸之路
”
的全线衰落。第
(2)
题,仔细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答案。第
(3)
题,我国西部新
“
丝绸之路
”
沿线城市应当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对外交通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知 识 梳 理
考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
铁路
港口
车站
综合
国家级
2
.影响因素:
__________
、社会、
__________
、自然等因素。
3
.
典型案例:南昆铁路的建设
(1)
影响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_______________
等。
(2)
重要意义: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点拨:
交通区位的选择思路
进行交通运输区位分析时,首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是否修建交通线;其次,考虑技术因素,技术是修建交通线的保障;最后,线路走向选择时要考虑自然因素,尽量选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修建难度小,成本低的线路。
经济
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
核 心 研 析
1
.
交通运输线
(
铁路、公路
)
的区位因素分析
(1)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2)
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如京沪高铁的许多路段采用
“
以桥代路
”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
“
之
”
字弯曲线路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3)
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
方法技巧
】
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路线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多少
生态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影响等
2
.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选址原则
港口城市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
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城市平面布置有利,河流入海口处港口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技术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港口城市
汽车站
航空港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和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地方
【
规律技巧
】
1.
水运航线区位条件
(1)
自然因素:
①
地形:平原地形,河流流量平稳利于通航;
②
气候条件: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降水多少与季节变化决定河流流量大小和变化。
(2)
社会经济因素:
①
人口、城市分布状况;
②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交通运输量。
2
.
港口的区位因素
港口是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衔接和转换的地方,在整个交通运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港口区位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港口的地理位置、河道或海岸条件、陆域及水域等自然条件,经济腹地的范围大小和经济特征,所依托的城市。
拓展提升: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原则
——
“
低、高、大、小
”
(1)
成本低
——
山区地形起伏要小,隧道要少;平原线路要直,桥梁要少。
(2)
安全性高
——
山区线路不能太陡,平原线路不宜经过沼泽区。
(3)
经济效益大
——
地方性公路应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国道或高速路以直达为主。
(4)
生态破坏小
——
平原地区少占农田,不破坏水利设施,山区注意植被的保护。
〔
针对训练
2
〕
(1)
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
A
.降低建设成本
B
.保护海洋生物
C
.避免破坏景观
D
.利于海空交通
(2)
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
A
.提高通行速度
B
.降低施工难度
C
.保持水流畅通
D
.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3)
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
)
A
.产业结构的差异
B
.语言文化的差异
C
.社会福利的差异
D
.交通规则的差异
D
D
A
[
解析
]
第
(1)
题,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且靠近哥本哈根机场,采用海底隧道方案有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所以利于海空交通是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第
(2)
题,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第
(3)
题, 厄勒海峡两岸分别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两国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为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提供了条件。
图 表 精 析
1
.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
(
运输需求
)
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
(
地形、地质、水文等
)
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2
.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分析思路
(1)
宏观选线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
(
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往、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
,自然因素
(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
)
影响线路的选择
(
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
)
;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2)
微观选线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呈
“
之
”
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管道应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3)
线的评价
应从
“
交通线起止点地域、沿线区域
”
建设的条件来分析评价。从
“
自然条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
”
等角度综合分析。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
①
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②
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
③
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
④
技术上克服了冻土的难关。
3
.
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地形 地质
水文 气候
沿河谷
(
等高线
)
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
(
复杂
)
,自然灾害较少
(
多发
)
;避开
(
穿过
)
沼泽地,跨越河流少
(
多
)
,工程量小
(
大
)
;气候条件好
(
差
)
,受
××
气象灾害影响小
(
大
)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经济因素
资源 经济
科技 人口
××
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有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经过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科技发达,
××
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
(
少
)
社会因素
就业 国防
民族团结
脱贫致富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4
.交通运输点
——
港口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关键词
语言表述
陆域条件
地形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
——
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岩港修筑难度大,但建成后不易淤积;泥港修建难度小,建成后容易淤积
经济
腹地
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
(
高速公路、河流等
)
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
水域条件
航道
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
避风
位于峡湾,背风、避浪
冰期
无冰期,利于全年通航;冬季结冰,
不利于通航
〔
针对训练
3
〕
(1)
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
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
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得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
答案
]
(1)
白昼短
(
或近极夜
)
,极为寒冷,
(
受低压控制
)
多暴雪,
(
海峡狭管效应
)
风速快。
(2)
夏季
(
暖季
)
。
(
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
)
陆地相连,夏季
(
暖季
)
较温和,利于通过。
(3)(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
)
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
(
跨度
)
大,施工难度大;
(
建筑材料等
)
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
解析
]
第
(1)
题,主要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第
(2)
题,根据当地气候可判断季节;根据季节可分析原因。第
(3)
题,从自然地理条件对交通线建设的不利影响角度分析。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42021-05-12 15:50:2346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12 11:01:534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新课2021-05-12 02:34:558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11 21:03:4743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5-11 11:16:03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