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8.00 KB
- 2021-05-12 发布
第 13 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
1.原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发展资本主义。
2.历程
(1)内战阶段:1640~1649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两次内
战。
(2)独裁阶段:克伦威尔凭其掌握的军事实权,实行独裁统治。
(3)复辟阶段: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威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
(4)“光荣革命”:1688 年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被迎立为英国国王,复辟王朝的统
治结束。
3.意义: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光荣革命”的影响
大不列颠国通过“光荣革命”驯服了专制王权,使得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在君主
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核心论点: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是渐进式的。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
(1)《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2)《王位继承法》: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权力掌握在议会手里。
3.意义: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
法律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形成
1.历程
(1)“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
(2)1721 年,沃波尔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3)18 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内容: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影响:英国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国家。
四、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
(1)旧选举规则弊端严重。
(2)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的斗争。
(3)欧洲大陆革命浪潮的冲击。
(4)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2.内容
(1)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
(2)取消“衰败选区”,减少小选区的选举名额,并将空出的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3.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但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
到种种限制。
工业革命对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这一(产业)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
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
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
到科学的发展》
核心论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发生。
五、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原因
(1)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
(2)政党组织的日益完善。
2.表现
(1)内阁占用了议会会议的大部分时间。
(2)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和取得一部分立法权。
(3)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4)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加强。
【漫画说史】 “国王”与“议会”的较量
信息提取:在英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王权与议会权力的斗争。1689 年,《权
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国家权力正式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议会至上原则得以确立。
【概念阐释】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
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
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
负责。
【教材补遗】
1.中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政治传统
(1)13 世纪后半期,英国的议会制度开始萌芽。以后议会逐渐定型为上下两院。国王必
须通过议会征收赋税,制定法律。
(2)等级代表制的封建君主政体对国王权力有所制约。在反对封建国王专制集权的斗争
中,封建贵族、高级教士、城市商人等联合起来斗争,迫使国王坐下来,与他们商讨有关征
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封建王权受到制约。英国的等级代表制在制约封建王权、
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2.英国的上院、下院
(1)上院的议员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而是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离任首相等组成,无
任期限制。上院保留尊严和荣誉,权力相当有限。
(2)下院的议员通过普选、平等、直接、秘密的方式进行选举。下院享有立法权、财政
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中心。
3.文官制度:19 世纪英国进行文官任用制度改革。19 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吏任用
存在严重混乱和舞弊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反映工业资产
阶级要求的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对官吏的任免制度进行改革。1870 年 6 月,以枢密院名义
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以公开竞争考试来录用文官。从此建立了公开竞争考
试的原则。后来经过不断的补充修正,使文官任用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文官制度的改革,提
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和政局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点一 不流血的革命——“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
史料一 有历史学家说:这场革命是“幸福和光荣的革命,这是英国人的好运,从专制
过渡到宪政是通过没有流血的方式进行的”。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史料二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
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
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
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光荣革命”的地位及特点。解读本史料应该注意关键信息“从专制
过渡到宪政”,这说明“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使英国走上了资
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史料二反映了“光荣革命”的方式及影响。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分别指什么?其形成的
历史条件有哪些?
试答:
【提示】 (1)“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
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2)“合适的政治环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
确立);“合适的社会环境”:避免了过度革命,保持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连续性。
历史条件:英国悠久的限制王权传统;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资
产阶级革命前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斗争双方的妥协性。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是否是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保守和不彻底的表现。
试答:
【提示】 不是,“光荣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向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但这是由资产
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消除封建势力所决定的,这个结果是符合英国国情的。
客观认识“光荣革命”的历史地位
1.反封建:“光荣革命”是英国长达几十年的国王与议会斗争的最终解决方式,消灭
了“专制王权”,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2.法治建设:“光荣革命”也是一场法治革命,为英国现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保
障。
3.宗教革命:“光荣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新教彻底战胜天主教的革命。
4.妥协与渐进:“光荣革命”实现了两种对立因素相互兼容的历史运动模式,奠定了
英国和平变革模式的历史基础,促使英国政局长期和谐稳定发展。
重点二 渐进的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与完善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特点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 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
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 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 年 《权利请愿书》
1689 年 《权利法案》
1701 年 《王位继承法》
1721 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
阁的先例
1747 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 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 世纪 50 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
备
19 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 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
19 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
会“第三院”
1884 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
1911 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
力进一步削弱
1948 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
案》,确立“一人一票”制
【论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演变的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
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的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 17 世纪末形成,
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
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英国首相、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解读】 上述示意图反映出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上图直观地反映出责任制内阁下
首相、议会与内阁的关系。责任制内阁下,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并任首相,
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图示的权力结构中体现了权力制衡、人民主权、
集体负责制、少数服从多数等政治原则。
【结论】 责任制内阁的特点
(1)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2)组阁: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3)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
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
(4)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
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运作
史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 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 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 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 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 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 年 《王位继承法》 国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摘编自《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史料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转示意图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英国法律性文件的发展、演变。解读材料需要抓住表格的时间、王权、
议会权力演变的信息来总结英国制度发展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反映出议会与内阁、选民与议会、政党
政治的制衡关系。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英国宪政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宪法性文件的演变
对英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归纳议会与内阁、选民与议会、议会两党之间的关系。
试答:
【提示】 (1)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法治逐步取代
人治。影响:政治上,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议会与内阁的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迫使内阁下
台;内阁通过议会多数党制约议会。选民与议会的关系:选民选举组成议会。两党之间的制
衡:议会下院选举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认识英国的社会变革及政治智慧
1.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认识英国近代社会的变革
(1)“革命”创新:“光荣革命”后,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
进步方式。
(2)“政治”创新:确立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政党政治,率先完成了政治的近代
化。
(3)“技术”创新:最早爆发了工业革命,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火车等,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科学”创新: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达尔文进化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
生和发展。
2.“妥协”艺术在英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
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 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
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 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
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5)世界:为世界许多国家树立了民主政治的楷模,君主立宪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的重要形式。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延伸知识长度
1.(2016·高考全国卷Ⅰ·T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
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
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命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选 B。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应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 1702 年安妮女
王因个人喜好解除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这说明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故 B 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有权制约国王,排除 A 项。1721 年,辉
格党领袖沃波尔担任英国第一任首相,英国内阁制基本确立,故 C 项错误。D 项与史实不
符。
2.(2015·高考全国卷Ⅰ·T33)18 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
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
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
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命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解析:选 D。本题关键信息是“18 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
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
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 18 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
的权力,但是国王作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
权力,故选 D 项。A、B、C 三项不符合 18 世纪中叶英国的情况,排除。
二、挖掘知识深度
3.(2013·高考全国卷Ⅰ·T27)1688 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
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命题点:“光荣革命”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选 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意图。1688 年“光荣革
命”发生后,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拥立他的妻子、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为
女王,这体现了英国王位继承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也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所以 D
项体现了其目的,由此排除 A 项;B 项与史实不符;英国防止独裁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君主
立宪制,以法律和议会来制约国王的权力,排除 C 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世纪英国国王的身体具有双重性(半人半神的属性,
自然身体和政治身体各司其职),而 1649 年,英国议会认为当时国王查理一世有罪,并通过
法律审判形式处死国王。议会这一做法( )
A.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否定了宗教神学理论 D.提高了议会权威
解析:选 D。材料中“中世纪英国国王的身体”具有“半人半神”的双重性,这体现了
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在英国革命期间,议会通过法律审判的形式处死了国王,议会这一做法
否定了君权神授思想,反映了法在王上,提高了议会权威。故答案为 D 项。
2.(命题点:“光荣革命”)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
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
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 )
A.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B.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解析:选 B。“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工
业革命后它成为陈旧的制度而被淘汰,说明“光荣革命”只是确立了民主原则,故 B 项正
确。
3.(命题点:《权利法案》)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指出:“从某种角度看,该法案
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
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
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该法案的实施( )
A.完善了议会制度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度
C.限制了国王权力 D.形成了议会专权局面
解析:选 C。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该法案的实施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C 项符
合题意。材料侧重于强调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而不是强调完善议会制度,A 项排除。由材料
看不出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 项排除。材料是划分了国王和议会的权力界限,并没有说议会
专权,D 项排除。
4.(命题点: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
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
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
英国在政治上( )
A.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B.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解析:选 A。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 年
英国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故答案为 A 项。“光荣革命”是在 1688 年,颁布
《权利法案》是在 1689 年,责任内阁制的开始形成是在 1721 年,这些时间内工业革命尚未
开始,排除 B、C、D 三项。
5.(命题点:英国责任内阁制)1714 年起,辉格党领袖沃波尔在内阁中总揽一切。政敌
称他为“首相”,讽刺其不适当地突出自己。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
领导过一个多数派。1742 年他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光荣革命”的成果遭到侵蚀
B.内阁政策受制于政党斗争
C.议会的主权地位开始确立
D.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全定型
解析:选 D。材料“沃波尔从来没有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
派……下台时,其同僚也并未因此而一齐解职”反映了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当中首相职能没
有完全履行,说明责任内阁制尚未完全定型,故 D 项正确。
6.(命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英国君主制是目前西欧各国中最古老的君主制,
尽管其已失去过去的政治辉煌,但至今仍是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君主制的保留
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英国政治制度的这一特点体现了( )
A.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 B.国王不可动摇的统治权
C.君主制推动着社会进步 D.对传统制度的根本维持
解析:选 A。材料“对君主制的保留是英国巧妙地维护国家传统的一种表现”表明在英
国民主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君主制一直被保留,体现了英国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A 项正
确。
(建议用时:45 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考试)1689 年 1 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
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
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解析:选 A。根据材料“‘民会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
王,后者为女王”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传统的“君权神授”观念,故 A 项正确;《权利
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依旧拥有行政权,故 B 项错误;这一做法更多是为了限制王权,
确立议会主权,故 C 项错误;议会的做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2.(2020·湖北省名校大联考阶段性测评)1689 年英国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
三世立即否决。直到 1694 年,出于对外战争的需要,他才签署了此案。这反映了( )
A.议会至上的原则被破坏 B.君主专制的传统被继承
C.政府的立法作用增强 D.英国民主进程的艰难性
解析:选 D。材料“议会下院提出《三年法案》,威廉三世立即否决……他才签署了此
案”说明民主政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故 D 项正确。
3.(2020·稽阳联谊学校联考)《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中说:“‘光荣革命’的一个重
要经验,就是在不改变旧体制形式的前提下,改变实质性的内容。”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立宪制
B.“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实质性改变指从君主专制到统而不治
D.实质性改变指权在君主变成权在议会
解析:选 D。“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制,故 A、B 两项错误;实质性改变指从君主
专制到议会与君主集体统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
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限制君权,议会权力至上,故 D 项正确。
4.(2020·广东省六校联考)1695 年,英国议会指责政府打击法国海盗不力,迫使国王威
廉三世成立了贸易局。1697~1699 年,在议会压力下,威廉被迫收回赏赐给外国宠臣的爱
尔兰土地,将 6 万陆军削减到 7 000 人。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受制于议会 B.议会居主导地位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军权附属于国王
解析:选 A。根据材料“英国议会……迫使国王威廉三世成立了贸易局”“在议会压力
下,威廉被迫收回赏赐给外国宠臣的爱尔兰土地,将 6 万陆军削减到 7 000 人”可知,当时
国王受到议会的制约,故选 A 项。
5.(2020·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考试)1694~1697 年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罢免了内阁中
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威廉此举( )
A.推动了英国政党制度的出现
B.削弱了英国内阁的职权
C.体现了国王与议会权限不明
D.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力
解析:选 D。材料反映在 1694~1697 年间,英国国王罢免了反战的托利党,建立了由“辉
格党”所组成的一党制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 年的《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明
确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但国王保留了行政权,所以威廉罢免托利党人,
建立辉格党的内阁是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故选 D 项。
6.(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据布鲁姆菲尔德《非凡的人》的
调查报告显示:英国从罗伯特·沃波尔以来的 36 任首相中,有爵位的大贵族有 26 人,中产
阶级(包括教师、律师、医生、商人)5 人,富裕乡绅 5 人。材料说明此时英国( )
A.《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了
C.封建地主政治势力强大 D.社会上层发挥政治作用
解析:选 D。由材料中当时英国的首相担任情况可以看出,当时仍是社会的上层担任首
相比例较高,说明社会上层发挥重要的政治作用,故选 D 项。
7.(2020·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考试)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
统计表。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 )
时间 被修正数 年平均数
1867~1869 年 17 项 5.7 项
1880~1885 年 11 项 1.8 项
1896~1900 年 1 项 0.2 项
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
B.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
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
D.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
解析:选 A。根据材料中政府的议案被修正的总数和年平均数呈下降趋势,可以看出在
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在与议会的关系中占据上风,说明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故 A 项
正确。
8.(2020·南通调研)1743 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
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改革举动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
B.英国责任制内阁尚未形成
C.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挑战
D.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解析:选 C。“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是减少国王
对议会的影响,故选 C 项;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是在 1832 年议会改革中,排除 A 项;
1721 年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排除 B 项;议员是由选举产生的,一直都不是由国王任
命的,排除 D 项。
9.(2020·临沂期中考试)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将选举权赋予新兴的中产阶级;1867 年
让工人阶级的主体享有选举权;1884 年则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到 1928 年所有成年人
均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这表明英国( )
A.议会主导民主改革进程 B.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
C.民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D.议会改革深受国际影响
解析:选 C。材料信息表明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故选 C 项;材料强调选举权的
发展完善,排除 A 项;“政治体制改革渐进完成”表述不准确,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
英国民主政治完善过程中的国际因素,排除 D 项。
10.(2020·江西省名校学术联盟教学检测考试)亚当·斯密在 1755 年的一次讲演中提出财
富增长三要素:除了和平、便利的税收,以及适度的司法之外,把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繁荣的
国家,就不再需要别的什么了。这一演讲( )
A.标志着自由主义政策形成
B.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扩大了英国政府的行政权
D.有利于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解析:选 D。通过亚当·斯密的演讲内容可知,财富增长的关键是和平、税收和适度的
司法,而这都是国家公权的内容,说明国家公权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些内容有利于英国政
治制度的完善,故选 D 项。
11.(2020·宝鸡二模)保守党首相梅杰在签署《马约》时特别提出“英国内政外交独立,
不受欧盟控制”等前提条件,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仍认为接受《马约》是错误的,要求举行
全民公决。在 19 个月的不休争吵后,议会两院才最终批准《马约》生效。这反映出( )
A.两党对垒易造成效率低下
B.首相受到两院的监督控制
C.放弃光荣孤立遭各界反对
D.超国家集权引起政界担忧
解析:选 D。由材料“保守党首相梅杰在签署《马约》时特别提出‘英国内政外交独立,
不受欧盟控制’等前提条件”“在 19 个月的不休争吵后,议会两院才最终批准《马约》生
效”可知,欧洲政治、经济、军事联盟的超国家集权引起政界担忧,故选 D 项。
12.(2020·安庆二模)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
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
种强烈的亲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材料强调,民
主( )
A.增强国家认同感 B.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C.左右国家的政局 D.保障了公民公平参政
解析:选 A。根据材料“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
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可知,民主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感,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博雅闻道高三联合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侍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
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
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
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
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阁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
——摘编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
材料二 从 1688 年“光荣革命”一直到 1832 年第一次议会改革,英国国王依然在一定
程度上能够决定内阁的去留,内阁时而听命于议会,时而听命于国王,因此,在 18 世纪前
期,英国虽然形成了内阁,却没有确立内阁制。直到 1832 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成长为统治阶级中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相反,土地贵族的力量迅速衰落。
统治阶级各部分经济实力的演变终究要体现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上。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及
其代表在政府和议会中一步一步扩充势力,王权迅速衰落,议会主权迅速确立。因此,在 19
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制的各项原则逐渐确立,并最终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摘编自韦荣建《论英国内阁制度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
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变化: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与决策;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原因:
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内阁大臣兼任部院职务。
(2)背景: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王权没落和议会主权的确立;1832 年议
会改革的影响。不同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的正式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最终成为掌
握国家行政权力的正式机构;明代内阁服务于皇帝专制,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
14.(2020·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12~1797.7.9)认
为,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革命者,他们都抛弃了传统,认为这不过是一堆破旧的废物,因
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在传统的基础下埋设一个即将爆炸的地雷。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所有
人类获致的东西,所有的先例,所有的宪章,所有的议会法令,都会化为灰烬。他们有“人
权”,反对者肯定是瞎眼的;他们不承认调和与妥协,任何与他们的全面要求有所保留的事
物,对他们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他们的人权没有留下政府来保
证其行政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据陈晓律《对民主的历史思索》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涉及的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对应的世界近代某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事件。(要求:史论结合,对历史事件的概述和评价准
确全面)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的革命者,他们都抛弃了传统……,对他们
而言那是丑恶与非正义的”“结果只能是摧毁一切”可知,材料强调政治改革需要调和与妥
协来保证政府行政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与这一事件
相对应,对该事件进行简要概括、评价,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观点:调和与妥协有利于社会持续性的安全、正义和仁慈。
事件:“光荣革命”。
概括:1688 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
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评价:①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胜利,为君主立宪的确立奠定了基础;②以不流血方式完成,保持了英国政局和社会的
稳定;③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对欧美许
多国家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