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71 KB
- 2021-05-12 发布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世袭制度解体 B. 井田制度松动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
A.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检查力度越来越弱
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3、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自耕小农衰退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中央集权弱化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6、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7、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在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9、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10、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11、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 )
A. 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 B. 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
C. 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 D. 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
12、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3、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14、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15、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 )
A.判决体现权力来源 B.法律服从民众意愿
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6、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17、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依据是 ( )
A. 法典的内容广泛 B. 法典的内容只代表平民利益
C. 法典规定了债务奴隶制度 D. 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18、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19、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巴黎公社期间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美国内战时期
2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21、《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 )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22、下表1
推动上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C.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D.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24、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西风颂》 D.《人间喜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四题,第25题17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52分)
25、(17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时间
中国
外国
14—15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12分)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5分)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2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5分)
28、(11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6分)
贵州省思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A
D
A
A
C
C
C
A
B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B
D
A
C
D
D
B
C
D
D
C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四题,第25题17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52分)
25、【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4分)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3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4分)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6分)
26、【答案】略。(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作答。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
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再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试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27、【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3分)
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分)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2分)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 (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5分)
28、【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5分)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