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1-05-12 发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轮复习
考纲
点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
播报
1.
结合
“
十一五
”
关于我国能源、资源的调配措施,
以某区域工程建设为背景,考查我国能源、资源
的分布特点、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2.
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等为背景,
结合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
的原因、线路分布及选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1)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
,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
和
。
(2)
自然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
。
2.
经济原因:
区域间发展水平
,各区域对自然资源
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
。
很不均匀
资源贫乏区
流动性
不平衡
不匹配
二、典型案例
——
我国的西气东输
1.
工程概况:
以
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
、
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
上海、
的输气管道。
新疆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香港
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
①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对能源的需求量
,但
能源相对贫乏。
②
西部地区因
限制,丰富的
得不到充
分的开发利用。
发达
大
经济水平
能源
(2)
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①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
为主,带来一系列
问题。
②
给铁路、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③
具有清洁优势的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仅
占
2.7%
。
煤炭
环境
北煤南运
天然气
(3)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
①
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
。
②
四大气区:新疆、
、川渝、陕甘宁的
。
③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
,发展西部。
西部
北多南少
鄂尔多斯
青海
东部
3.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意义:
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
我国以
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
,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煤炭
大气质量
(2)
对西部地区
将
优势转变成
优势,使之成为当
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
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
拉动
的发展
资源
经济
基础设施
相关产业
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
,改善大气质量
沿线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严格
的要求
沿线农村地区:缓解因
带来的环境压力
(3)
对东部地区
缓解
状况,优化能源的
发挥
、技术优势,推动相关产业及基
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能源紧缺
消费结构
经济
(4)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
优势与东部地
区的
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资源
经济技术
(5)
对环境
的影响
煤炭
环境保护
植被破坏
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最好的解决措施之一,其具体原因如下所示:
1.
西气东输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
(1)
地形、地质条件: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和减少施工
量,节约建设成本,天然气管道一般修建于地形平坦、
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2)
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的技术难度,增加建设成
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尽量不
(
或少
)
穿越河流。
(3)
市场:为了增大天然气的消费市场,管道的修建尽量
选择人口密度较大和城市较多的地区。
(4)
补充气源:西气东输主干道全长
4 000
多千米,为了保
障对东部地区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西气东
输工程绕道经过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的陕甘宁气区,
将其作为补充和调峰气源。
2.
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
的影响有所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缓解东部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东输的天然气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东部的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社
会经
济的
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东部地区进行的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
(a.
管网改造、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等天然气配套系统;
b.
重大项目的立项建设
)
将极大地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地区
项目
中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对生
态环
境的
影响
有利影响
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我国
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
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
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读
“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
配示意图
”
,回答
(1)
~
(3)
题。
(1)
箭头
①
和
③
的能源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
A.
管道运输
B.
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C.
水陆联运
D.
高压输电
(2)
有专家指出,
④
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
的次生盐碱化。其成因是沿途有些地区
(
)
①
河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
②
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
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
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
有大量海水的侵入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②③⑤
(3)②
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
A.
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
以气代煤,改变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
C.
不利于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
缓解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解析:
由图可知,①、③工程为西电东送,②工程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④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第
(1)
题,西电东送都采用高压输电方式。第
(2)
题,南水北调实施后,由于河水水位上升,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在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会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第
(3)
题,西气东输工程一线实施后,有利于调配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缓解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答案:
(1)D
(2)A
(3)D
读
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变化图,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1)
~
(2)
题。
(1)
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
(
)
A.
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
B.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C.
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
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
解析:
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且昼夜温差大,风能资源丰富。
答案:
A
(2)
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的说法,正确
的是
(
)
A.
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B.
改革开放后产出效益增长最快
C.
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
进入
21
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
益的状况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增长最快,进入
21
世纪产出效益呈下滑趋势。
答案:
D
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据此回答
1
~
2
题。
1.
下列资源的调配,正确的是
(
)
A.
由京广、京九线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
B.
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
C.
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D.
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广西向广东输送的是水电。目前,东北的石油通过管道输往华北,华北煤炭除内部调运外还向外输出;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影响,华北的水资源主要从南方调入,东北向华北输水的可行性不大。
答案:
C
2.
下列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西气东输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B.
输气管线经过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
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D.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解析:
西气东输管线经过地势两级阶梯;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如跨越多种地形复杂地区,跨越江河需建桥梁、隧道等问题,气候条件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管道沿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答案:
A
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据此回答
3
~
4
题。
3.
西气东输工程没有经过的地形区是
(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鄱阳湖平原
D.
太湖平原
4.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
A.
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
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
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
例
D.
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
力
解析:
西气东输工程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没有经过鄱阳湖平原。西气东输工程能促使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
3.C
4.D
下
图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完成
(1)
~
(2)
题。
(1)
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
)
A.Ⅰ
B.Ⅱ
C.Ⅲ D.Ⅳ
(2)
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
Ⅳ
地带的是
(
)
①
东北地区
②
西北地区
③
青藏地区
④
西南地区
A.
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
课堂笔记
]
第
(1)
题,根据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能源分布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可知,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能源自给率应该提高,图中
Ⅲ
曲线
1980
年以来表示的能源自给率状况总体提高,
2005
年前后达到最高值,最可能是西部地带;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能源储量不足,
Ⅳ
曲线自给率最低,且逐渐减少,应代表东部地带,则
Ⅰ
、
Ⅱ
应分别代表中部地带和我国能源自给率。
第
(2)
题,由上题知,我国西部地带
2005
年以后能源自给率最高,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东部地带,选项中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皆属于我国西部地带,故选
D
。
[
答案
]
(1)C
(2)D
下
图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
A
是乙地从
B
河引水的中继水库。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
由
A
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
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
。
(2)
乙地现有水源
(
包括从
B
河引水
)
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
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
课堂笔记
]
(1)
在丙地产业选择上,既要注意保护水源质量,防止水污染,又要一定程度内保持或增加总水量。
(2)
满足乙地水源供给,一要开源,多辟水源保持林较为有效;二要节流,沿途减少水源的损耗。乙地自身的节约用水和保护有限可用水源,更具有实际意义。
[
答案
]
(1)
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
(
必须关停且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
(2)
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
)
,进行跨流域调水;
(
研发新技术,加大
)
海水淡化
(
量
)
;收集雨水。
2009
年
2
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东段开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管道包括
1
条主干线和
8
条支干线,支干线包括新疆轮南
—
吐鲁番、宁夏中卫
—
陕西靖边、河南洛阳
—
江苏徐州、江西南昌
—
上海、江西樟树
—
湖南湘潭、广东翁源
—
深圳
(
香港
)
、广东广州
—
广西南宁、广东肇庆
—
湛江
(
海口
)
。据此回答
1
~
2
题。
1.
继西气东输一线、川气东送工程之后,再建设西气东输
二线工程的目的有
(
)
①
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②
促进沿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③
加强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
利用广州港的优势扩大我国天然气的出口能力
A.
①②
B.①③
C.
①④
D.②③
解析:
天然气是优质高效能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可以减少东部地区煤炭资源的消费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障东部地区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答案:
B
2.
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干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具有
的优点是
(
)
①
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
供气来源多元化,
供气更稳定
③
覆盖区域更广
④
从根本上解决了珠三
角的能源短缺状况
A.
①②
B.①③
C.
①④
D.②③
解析: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经过很多不发达地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珠江三角洲的能源短缺状况。
答案:
D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市区供水超过
10
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据此回答
3
~
4
题。
3.
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
A.
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
使济南恢复了
“
泉城
”
的美誉
C.
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
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
“
雾岛效应
”
解析:
题干的要求是最直接的环境功能。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是其经济功能;引黄济青对于济南的意义不是很大;引黄济青对于改善青岛的小气候功能很小;只有选项
C
“
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
属于环境
问题。
答案:
C
4.
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
——
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
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主要作用是
(
)
A.
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
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
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
发展生态旅游,供给游客垂钓
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
解析
】
本题只讨论
“
有利影响
”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以增加和稳定湖泊的水量,有利于水质的改善,有利于调节局地小气候。
【
答案
】
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4
~
5
题。
4
.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
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
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
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
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
.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
.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
.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
解析
】
第
4
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能加剧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京杭大运河北段已经淤塞,南段能通航,而丙地位于南段,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由图示海拔可知,丁地海拔高于戊地,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所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丁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在丙至丁段无法实现自流引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经过戊地,所以能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第
5
题,南
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源地在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所以长江的水质备受社会关注;该工程会造成长江入海水量减少,从而会使长江向海洋输送的泥沙量减少;该工程不会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该工程会提高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
答案
】
4.D
5.A
读
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
(1)[
双选
]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二线工程的主干道没有经
过的省区是
。
A.
甘肃
B.
宁夏
C.
云南
D.
吉林
(2)
下列关于西气东输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输气管道经过的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施工
时如不注意水土保持,将会造成生态破坏
B.
输气管道途经的中西部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一般不易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C.
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主要为了解决西部地区因森林破坏
而造成的环境压力
D.
西气东输工程会造成沿线地区的植被破坏,对沿线地
区的生态环境有害无
(3)
我国已具备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4)
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的经济意义。
解析:
第
(1)
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第
(2)
题,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要求。第
(3)
题,应从输出地资源丰富,输入地市场广阔,技术保障等方面分析。第
(4)
题,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能够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答案:
(1)CD
(2)A
(3)
新疆塔里木盆地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预计探明储量已达到国际惯例标准;我国西部地区油气工业已具备了一定基础,能为油气勘探、开发、输送提供较好的技术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消耗量大,具有利用天然气的广阔市场。
(4)
加快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