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1.00 KB
- 2021-05-12 发布
高频考点六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
最新考纲
]
1.
了解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
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4.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
(
长式
)
的结构
(
周期、族
)
及其应用。
5.
以第
3
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
以
Ⅰ
A
和
Ⅶ
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
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
8.
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微粒结构及相互作用力
1.
(2017·
北京理综,
7
)
2016
年
IUPAC
命名
117
号元素为
Ts(
中文名
“
”
,
tián
)
,
Ts
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答案
D
2.
(2017·
天津理综,
5)
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
2
O
>
NH
3
>
SiH
4
B.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
如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
Cl
>
C
>
Si
D.
用中文
“
”
(
ào
)
命名的第
118
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
0
族
解析
A
项,因
O
、
N
、
Si
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
2
O
>
NH
3
>
SiH
4
,正确;
B
项,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如
H
2
O
、
NH
3
、
SiH
4
、
H
2
S
等,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
NaH
等,正确;
C
项,
HCl
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
Cl
>
C
,错误;
D
项,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元素在周期表位置的规律,可推出第
118
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
0
族,正确。
答案
C
元素
“
位置
—
结构
—
性质
”
的综合应用
3.
(2017·
课标全国
Ⅰ
,
12)
短周期主族元素
W
、
X
、
Y
、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W
的简单氢化物可用作制冷剂,
Y
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由
X
、
Y
和
Z
三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盐溶于水后,加入稀盐酸,有黄色沉淀析出,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X
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
W
强
B.Y
的简单离子与
X
的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Y
与
Z
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D.Z
与
X
属于同一主族,与
Y
属于同一周期
解析
W
为氮元素,
Y
为钠元素,
X
、
Y
、
Z
形成的盐,加入盐酸生成黄色沉淀及刺激性气体,结合四种元素均是短周期元素,说明是
Na
2
S
2
O
3
与盐酸反应生成
S
和
SO
2
:
Na
2
S
2
O
3
+
2HCl===2NaCl
+
S
↓
+
SO
2
↑
+
H
2
O
,
X
为氧元素,
Z
为硫元素。
A
项,
O
的非金属性强于
N
,稳定性:
H
2
O>NH
3
,正确;
B
项,
O
2
-
、
Na
+
均具有
Ne
的电子层结构,
B
正确;
C
项,
Na
2
S
溶液因
S
2
-
水解呈碱性,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错误;
D
项,
S
和
O
同属于第
Ⅵ
A
族,
S
与
Na
同属于第三周期,正确。
答案
C
4.
(2017·
课标全国
Ⅱ
,
9)
a
、
b
、
c
、
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a
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
b
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相同;
c
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
d
与
a
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
d>c>b>a
B.4
种元素中
b
的金属性最强
C.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d
单质的氧化性比
a
单质的氧化性强
解析
a
、
b
、
c
、
d
分别为
O
、
Na
或
Mg
、
Al
、
S
。
A
项,原子半径
b
>
c
>
d
>
a
,错误;
B
正确;
C
项,
c
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不是强碱,错误;
D
项,
S
的氧化性比氧气氧化性弱,错误。
答案
B
5.
(2017·
课标全国
Ⅲ
,
12
)
短周期元素
W
、
X
、
Y
和
Z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氢化物沸点:
W
<
Z
B.
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Y
>
W
C.
化合物熔点:
Y
2
X
3
<
YZ
3
D.
简单离子的半径:
Y
<
X
W
X
Y
Z
解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
W
、
X
、
Y
和
Z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四种元素位于二、三周期,又知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21
,可设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x
,则有
x
+
(
x
+
2)
+
(
x
+
3)
+
(
x
+
4)
=
21
,
x
=
3
,所以
W
、
X
、
Y
、
Z
依次为
N
、
O
、
Al
、
Cl
。
A
项,
NH
3
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故沸点:
NH
3
>HCl
,错误;
B
项,
Y
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
Al(OH)
3
,
W
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若为
HNO
3
,则
HNO
3
酸性强于
Al(OH)
3
,错误;
C
项,
Al
2
O
3
为离子晶体,而
AlCl
3
为分子晶体,离子键要比分子间作用力强得多,故一般离子晶体、熔沸点高于分子晶体熔沸点,错误;
D
项,
O
2
-
与
Al
3
+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但
O
2
-
的核电荷数少,故其半径较大,正确。
答案
D
6.
(2016·
课标全国
Ⅰ
,
13)
短周期元素
W
、
X
、
Y
、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m
、
p
、
r
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n
是元素
Z
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
q
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
0.01 mol
·
L
-
1
r
溶液的
pH
为
2
,
s
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原子半径的大小
WX>Y
C.Y
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
D.X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
解析
由
n
是元素
Z
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可知
Z
元素为
Cl
,
n
为
Cl
2
,再根据
q
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可知
q
为
HClO
,由
0.01 mol·L
-
1
r
溶液的
pH
为
2
,可判断
r
为一元强酸,则
r
为
HCl
,然后根据
n
和
p
的反应条件,以及
s
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可知
p
为烷烃,
s
为烷烃的氯代物;根据题意,
W
、
X
、
Y
、
Z
是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加的四种元素,可进一步推知
W
、
X
、
Y
、
Z
分别为
H
、
C
、
O
、
Cl
。
A
项,根据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可知原子半径: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