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00 KB
- 2021-05-12 发布
单元排查强化练(十三)
A组 易混易错再排查
1.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
(2015·海南单科,21②)
提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
(2014·广东卷,33D)
提示:×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以非科学的哲学指导实践会犯错误。
3.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
(2013·天津卷,7D)
提示:× 哲学源于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4.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
(2012·上海单科,17A)
提示:×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5.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2013·广东卷,33D)
提示:× 哲学揭示的是事物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
(2012·江苏卷,25B)
提示:× 哲学来源于实践。
7.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
(2011·海南卷,21①)
提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一种物质力量。
8.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
(2012·天津卷,9②)
提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提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
提示:×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11.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是“科学之科学”。( )
提示:× 之所以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
(2012·江苏卷,25D)
提示:×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13.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2013·山东卷,24A)
提示:× 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派生精神。
B组 高频考点再强化
1.孙子看到爷爷在读《道德经》,就问:“这是做什么?”爷爷没回答,却让他拿竹篮去提水。他每次都空篮而归。面对孙子的不解,爷爷问:“你看看篮子有什么变化吗?”“水没提来,但篮子被洗干净了。”爷爷说:“是的,我读《道德经》就是用它来洗自己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哲学玄妙深奥、超脱世俗
B.哲学启迪智慧、指导生活
C.哲学源于心灵、浸润人心
D.哲学思辨明理、科学之学
解析:这个故事体现了哲学对生活的指导作用,故选B。A、C、D说法都错误。
答案:B
2.对于水,化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结构,物理学家关心水的分子热运动。而孔子在水边由眼前的水流不息想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运动不已,感叹“逝者如斯夫”;老子则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得出柔弱刚强的一般结论。材料表明( )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②哲学研究具体科学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③哲学具有“反思”的特点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材料讲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②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近年来,各地竞相建造地区或世界“第一高楼”。有人认为,“第一高楼”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脱离本地实际热衷于盖“第一高楼”,暴露了追求“政绩工程”的思维陋习,是地方经济的隐患。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说明 ( )
A.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的行动
D.对同一确定对象,可以存在不同的正确认识
解析:
A项表述错误,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排除;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排除B项;真理只有一个,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4.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这说明 ( )
①具体科学正取代哲学发挥指导作用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题中强调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同时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④入选。①③选项观点错误,具体科学并没有取代哲学的作用,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不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排除。
答案:D
5.当前,“明察秋毫”
级别的成像能力早已不足挂齿,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对化学键直接成像的水平。去年,美国研究者利用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拍到了化学反应中旧共价键断裂、新共价键形成的全过程。科学家在结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又可更进一步,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分子结构图终于可以为化学键配上货真价实的“素颜照”。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发展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③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不符合题意,C项不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④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不选;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
答案:A
6.下列选项与下面漫画寓意相反的是( )
A.存在即被感知
B.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C.天地合而万物生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漫画寓言是唯物主义观点,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B、C、D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A
7.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理在事先
B.我在故我思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解析:漫画中的公鸡的“论调”显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观点也是主观唯心主义,因此二者对应,本题应选C项。A、D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唯物主义。
答案:C
8.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A项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D项是指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故选C。
答案:C
9.古代哲学家用诗词标榜自己所从属的哲学阵营,当代歌手的歌词中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官:官能,作用)则思”的观点具有不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 )
①真心祈祷,天佑中华,愿你平安昌盛生生不息啊(《天佑中华》)
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③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④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是唯物主义观点;①“天佑中华”认为天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佛”是世界的本原,决定一切,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孟子观点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符合要求;②③是唯物主义观点,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B
10.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选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 )
①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④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①②③ B.②①④
C.③①④ D.④②①
解析: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①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②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③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④项属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11.漫画《“石”来运转》中的当事人 ( )
A.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B.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C.坚持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将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主宰
解析:漫画中的当事人把运气取决于大石头,于是不惜巨资搬来大石头的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项D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故排除A项;选项B、C错误。
答案:D
12.唐代中叶,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分为惠能、神秀两支,惠能以“顿悟”立说,神秀以“渐悟”立说。“顿悟”与“渐悟”
两种观点的对立表明,在宗教界同样存在(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解析:所谓“顿悟”与“渐悟”,是指众生觉悟成佛的途径。“顿悟”说认为,佛教真理是个整体,众生无需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在须臾之间就能完成对它的体悟,从而成为圆满无缺的佛。“渐悟”说认为,对佛教真理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众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修行,逐渐积累,方能在最后完成对它的认识,成为佛。因此,“顿悟”与“渐悟”两种观点的对立表明在宗教界同样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符合题意。
答案:B
13.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如“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斗争( )
①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②属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 ③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④是哲学史上最高形式的斗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重点说明的是世界存在的状态,两种观点分别认为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和世界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属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所以①③正确;②④均不是对材料中“斗争”的正确认识,排除。
答案:A
14.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④“存在即被感知”与“我思故我在”
A.①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对立;④中观点均属于唯心主义,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5.如果用图表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a可以代表唯物主义,b可以代表唯心主义 ②a可以代表唯物主义,b可以代表辩证法 ③c可以代表辩证法,d可以代表形而上学 ④c可以代表唯心主义,d可以代表辩证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①③正确。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