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0 KB
- 2021-05-12 发布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政治(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文化生活》中所讲“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就是艺术、戏剧、文学作品
④文化只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是基础,经济是政治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影响。这表明文化( )
A.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B.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C.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 D.决定人们的世界观
4.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把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于动物,因此分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因为牛吃草,所以把牛和草地分在一起。这说明( )
A.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C.文化的差异带来生活方式的差异 D.文化的差异带来思维方式的差异
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C.任何性质的文化都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6.歌曲《中国话》广为流传,歌中唱道:“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人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这种“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体现了(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7.剪纸艺术之乡河北蔚县,积极利用剪纸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使以往人们仅仅用来贴窗花、自娱自乐的小小剪纸,成长为当地产值数亿元的支柱产业。这表明( )
A.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B.科技带动文化发展
C.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D.经济促进文化发展
8.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越来越广泛、深入。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会影响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这说明( )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发展促进政治发展 D.政治活动就是文化活动
9.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是写女子像男儿一样,驰骋沙场,保家卫国,凸显“忠、孝、勇”以及男女平等、国家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而美国版的《花木兰》故事则突出爱情,强调个人的成就与自我实现。这种差异表明( )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文化差异是由价值观的差异决定的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10.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永远的雷锋”大型主题展览受到人们的欢迎,前来参观的观众逾十万,其中八千多人当场注册了实名志愿者。这表明( )
A.文化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B.优秀文化对人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C.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D.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文化的发展
11.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优秀城市雕塑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 )
①显示城市的文化底蕴 ②活跃城市的文化市场
③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培育优秀的文化人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英国思想家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的
C.优秀的文化塑造人,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文化素养决定人们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
13.物理学名词“正能量”,现在常用来比喻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个体情感或社会行为。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
①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能够发挥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4~16题。
14.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15.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
A.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 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16.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
A.同一性 B.稳定性 C.多样性 D.持久性
17.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18.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四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53项。这些文化遗产( )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调,“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应当( )
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 ②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
③批判借鉴,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 )
A.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B.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C.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D.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文化竞争力
21.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论语》,使传统文化回归大众,满足了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形成了文化上的“于丹现象”。“于丹现象”启示我们(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②弘扬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和实践相结合
③人民群众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需求 ④现代传媒在文化普及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光盘行动,节俭消费新时尚;反思雾霾,鞭炮少放呼吸畅;声情并茂,微博微信拜年忙。节俭、环保、微过年,成为蛇年春节流行的三个“关键词”。蛇年春节的微妙变化是年俗“转型”的一个缩影。蛇年春节的变化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
C.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传统习俗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3.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能够看到(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大众传媒能够完全超越时空局限
③文化传播有多种媒介和手段 ④文化传播通过一定媒介才能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是( )
A.继承传统 B.社会实践 C.借鉴他人 D.灵感和直觉
25.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扩大了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影
响。这表明( )
①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源泉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教育在人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6、文化指的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品。( )
27、世界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2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 )
29、只要是文化就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30、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
31、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一成不变的。( )
3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3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唯一动力。( )
34、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35、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于文化创新。( )
高二政治理科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5 ACBDD 6-10 ACACB 11-15 ACBAA
16-20 CBABC 21-25 ACDBC
二、判断题
26-35 ××××× ×××××
三、材料分析题
36、参考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读一本好书,能够获得知识、增广见闻、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将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5分)
②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读一本好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增强精神力量,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5分)
37、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3分)
②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交流,既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2分)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3分)
38、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分)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