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2021-05-12 发布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板块二
近代史部分
知识框架
内容索引
考点知识夯实
考向命题研析
压轴大题导练
考点知识夯实
1.
鸦片战争
(1840
~
1842
年
)
(1)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
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
”
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
半封建
”
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
1860
年
)
(1)
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
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
3.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
1895
年
)
(1)
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
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
1901
年
)
(1)
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
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3)
影响:清政府沦为
“
洋人的朝廷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重点深化
]
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
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
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
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
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
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①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
建设性
(
客观影响
)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8·
新课标全国
Ⅱ
卷,
28)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
包装
”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
“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答案
抓题眼
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
1.
“
它
(
某场战争
)
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
这场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
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清政府成为
“
洋人的朝廷
”
对点训练
答案
解析
√
解析
近代中国,发端于广东一隅的侵华战争只有两次鸦片战争,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向北仅至南京,未深入华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皇俄国通过
1858
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和
1860
年的中俄《北京条约》,先后攫取中国东北多达
100
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致使中国失去了北方的大片领土,故
B
项正确。
2.(2018·
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
)
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
A.
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
列强
“
以华制华
”
方针失效
C.
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
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答案
√
解析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
A
项正确。
解析
1.
太平天国运动
(1)
起因
①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
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
重要文件
①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
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3)
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
辛亥革命
(1)
条件
①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
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
“
三民主义
”
。
③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成立。
④
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
经过
①
建立政党:
1905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
②
武昌起义:
1911
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③
成立共和国:
1912
年
1
月
1
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
中华民国。
④
颁布宪法:
1912
年
3
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
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
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
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重点深化
]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
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
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
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②
表现: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找错点
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
(2015·
北京文综,
16)
太平天国提倡
“
剪辫蓄发
”
,认为当时人的发饰
“
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
“
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
”
,提倡
“
剪辫易服
”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真题导练
√
找错点
答案
3.(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
)
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
“
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
”
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
改变了传统科考的
方式
B
.
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
C.
注重对知识人才的
选拔
D
.
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
D
项正确
。
解析
4.(2018·
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
)
辛亥革命
“
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
”
,实现了从
“
朝代国家
”
向
“
共和国家
”
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答案
解析
解析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
A
项错误
;
辛亥革命
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
B
项错误
;
辛亥革命
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
辛亥革命
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
D
项错误。
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1)1919
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
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三 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2.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4
~
1927
年
)
(1)
开始: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高潮:
1926
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
失败:
1927
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
~
1937
年
)
(1)1927
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
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1927
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5)1934
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
1935
年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
1936
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6)1936
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
重点深化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探索与自身建设
(1)
革命道路探索
①
中共二大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但在革命道路上照搬了苏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模式。
②
1927
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
“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的道路,并经受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考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
党的自身建设
①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运动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
1935
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③
中共七大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抓题眼
孙中山认为革命未成功是因为
“
我党组织之法不善
”
,俄国革命
6
年就成功了,就因为
“
组织之法
”
好,他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
(2018·
新课标全国
Ⅰ
卷,
29)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
“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真题导练
√
找错点
答案
5.(2018·
宜宾一模
)1921
年底至
1922
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
1923
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
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成立,主要的任务是工人运动,在发动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敌人的力量太过强大,只有实现合作才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
B
项正确
;
根据
前面分析,故
A
、
C
、
D
项错误。
6.(2018·
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
是对中共
“
一大
”
纲领的修正
B.
巩固了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成果
C.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
D.
成为中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打破地主、资产阶级经济的和政治的权力,以除去反动社会束缚劳动者和农民自由的一切障碍
”
可知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革命热情,故
C
项正确。
1.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37
~
1945
年
)
(1)1937
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
年
9
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
考点四 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2.
解放战争时期
(1945
~
1949
年
)
(1)1945
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
1946
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
(2)1946
年
6
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3)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4)1948
年秋至
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5)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
[
重点深化
]
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
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
“
合作
—
对抗
—
再合作
—
再对抗
—
缓和
”
的曲折发展历程。
(2)
规律性认识:
“
分则两伤
”“
合则两利
”
。
①“
分则两伤
”
: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
②“
合则两利
”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抓题眼
“
陕甘宁边区政府
”
和
“
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是为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017·
新课标全国
Ⅰ
卷,
30)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
……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
开展
B.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
.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真题导练
√
抓题眼
答案
找错点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1949
年才实现;抗战时期让地主减租减息并不是消灭地主阶级;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2.(2018·
新课标全国
Ⅱ
卷,
3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
——
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
……
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
……
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
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
激发
B
.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
实现
D
.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
找错点
答案
7.(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
)1937
年
10
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
“
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
”
;
1937
年
11
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
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
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
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
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对点训练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未强调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工作,故
A
项错误
;
南京
沦陷是
1937
年
12
月,故
B
项错误
;
据
材料中
“
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
”
可以看出支撑抗战的基地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
;
材料
看不出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动摇,故
D
项错误。
8.(2018·
郑州一模
)
“……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
”
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
大战
”
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
“
建国
”
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
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
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
“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
,此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故
A
项错误
;
“
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
”
,表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故
B
项错误
;
此
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为内战争取时间,故
C
项正确
;
这
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报,故
D
项错误。
考向命题研析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考向一 主干知识迁移
命题点
1
两次鸦片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比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
~
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
~
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
~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列强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之前总要寻找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命题点
2
国民党抗战
有关国民党抗战的三条记录:
①
1940
年
12
月
16
日,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乡,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斩获甚丰。
②
1941
年国民党游击队拔除了二郎庙、封新庄、栖山等日伪据点。
③
1943
年国民党游击队夜袭县城,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一时声势浩大。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史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
认识
A.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上积极抗战
B.
国民党抗战主要采取阵地战
C.
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D.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
路线
史料实证
考向二 能力方法渗透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国民党只有在抗战初期执行的才是较为积极的抗战态度和政策,在
1939
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其政策的重点就变为
“
消极抗日
”
和
“
积极反共
”
,故
A
项错误
;
运动战
和阵地战,都是国民党抗战采取的主要战法,故
B
项错误
;
国民党
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同日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故
C
项正确
;
“
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
,即只依靠政府军而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表述虽然正确但是材料无从体现,故
D
项错误。
方法点拨
⊙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主要包括: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团结民众及民族意识
考向三 历史价值观引领
命题点
3
国民革命的兴起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
(
十
)
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
十一
)
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
土地革命实现了
“
耕者有其田
”
B.
意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C.
民族革命目标是为了扶助农工
D.
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答案
解析
解析
国民党一大是中国国民党于
1924
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会上确定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
三大政策,故
B
项正确。
命题点
4
“
九一八事变
”
后民族矛盾的上升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认为,
“
九一八事变
”
后的抵制日货,主要是由国民党中央机构主持领导的,抵御活动逐渐由民间自发发展到官民结合。《时代周刊》的报道认为,此次抵制日货运动的全面化和激烈化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并出现了民族主义热情下的暴力化和政府积极参与的制度化倾向。材料反映了
A.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B.
国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局部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D.
民族矛盾的上升影响了民族意识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积极抵制日货的斗争,说明民族矛盾的上升导致近代的民族意识的增强,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响警钟,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国共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地促成了两党的再次合作。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研究
考向四 学术成果创新
命题点
5
辛亥革命的意义
“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
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
B.
动摇了儒家正统地位
C.
建立了一个民主共和国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答案
解析
解析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与结束了被奴役的历史不符,故
A
项错误
;
动摇
儒家正统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B
项错误
;
建立
民主共和国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
;
据
材料中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政治上、思想上的解放作用
”
可知从政治上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项正确。
命题点
6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日战争,一种叫法为抗日战争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另一种叫法为第二次中日战争
(Second Sino
-
Japanese War)
,对此评价合理的是
A.
两种叫法无本质上的区别
B.
前者凸显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
C.
两种叫法都不利史学研究
D.
后者模糊了正义与非正义的差别
√
答案
解析
解析
称呼抗日战争,体现了日本的侵略性,而中日战争则无法体现这个性质,故
A
项错误
;
抗日战争
无法看出日本的法西斯特性,故
B
项错误
;
两种
叫法均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故
C
项错误
;
前者
体现了侵略性,后者无法体现侵略的情况,故
D
项正确。
史论链接
⊙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此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掠夺的正义的自卫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考向五 隐性社会热点
命题点
7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作用
“
今日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
”
这段文字出自
A.
《八一宣言》
B.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C.
《自卫抗战声明书》
D.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八一宣言》的主要内容是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
A
项错误
;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
B
项错误
;
国民政府
于
1937
年
8
月
14
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其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变推演的经过,声明
“
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
,与题干信息不相符,故
C
项错误。
命题点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相继制订和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等法规。这表明当时
A.
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
B.
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
C.
国民党要借助反腐实行一党专政
D.
敌后的抗日根据地注重反腐倡廉
√
答案
解析
解析
题干中体现的是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注重廉洁自律的情况,未体现整个国民政府和参议会情况,故
A
项错误
;
据
题干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惩治贪污,加强政务人员管理的法规,表明中共把廉政建设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故
B
项正确
;
题
干仅涉及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情况,无关国民党的党政建设,故
C
项错误
;
D
选项没有全面体现题干信息,故
D
项错误。
史论链接
⊙
加强廉政建设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政权的需要。抗战时期,党在边区建立的政权是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不仅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而且包括中小地主和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由于各阶级的进步程度不一,一些官僚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不可避免地被带入革命阵营中。为了巩固政权,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胜利,党有必要在边区进行廉政建设。
压轴大题导练
考
情统计
年份
类别
25
分大题
12
分大题
2018
年
全国卷
Ⅰ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
——
2017
年
全国卷
Ⅰ
国民党
“
一大
”
《宣言》
——
2014
年
全国卷
Ⅰ
——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013
年
全国卷
Ⅰ
晚清海洋利用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是一种中国病
——
其根本原因是
“
统治阶层的颓废
”
,在中国古老政治肌体上引起的综合并发症: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混沌、失衡、无措、衰朽
——
我称之为
“
政治植物人综合症
”
,病症如
“
眼
”
科:视野短浅,目光狭窄;
“
心
”“
脑
”
科:思维陈旧,苟且偷安;
“
精神
”
科:没有核心价值观,萎靡不振,畏敌如虎;肢体部分如官僚病:自私自利,腐败无度;文人病:文弱无耻,空谈漫议;军人病:贪污浪费,惜死顾身。其他还有如富贵病
——
贪图安逸享乐的生活;社会病
——
全民腐败堕落等。
——
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
2014.11.10
25
分综合大题导练
材料二
日本关东军密谋
“
九一八
”
事变。对此早有觉察的张学良却电令其部下
“
此时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本将要求割地赔款,东北万劫不复,宜力避冲突,以公理相周旋
”
。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评价是:
“
浑浑噩噩,毫无生气。在行动中表现为好歹不识、是非不辨、公私不分。由此,我们的官员虚假伪善,贪婪腐败;我们的人民斗志涣散,对国家利益漠不关心;我们的青年颓废堕落,不负责任
……
使我们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
——
引自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光明日报》
2014.11.10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时期
“
统治阶层的颓废
”
的主要表现;说明该表现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13
分
)
指导语
①
答题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②“
统治阶层的颓废
”
是限定词,
“
表现
”
据材料可知从思想、生活、外交、军事、文化和风气等诸方面概括即可。
③“
战争结果
”
是限定词,
“
影响
”
据《马关条约》,从社会性质上
思考。
答案
答案
表现:视野上目光短浅、思维陈旧、不思进取;生活上骄奢淫逸、贪贿无度;外交上奴颜媚骨;军事上懦弱退让、畏敌如虎;文化上文弱无耻,崇尚空谈;社会上民风败坏、整体堕落。
(
任意答出
5
点即可
)
影响:导致甲午战争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蒋介石对当时中国人精神状态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学良、蒋介石
“
九一八
”
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
(12
分
)
指导语
①“
看法
”
:据材料关键句获取信息,从精神和行动上、官员作为和人民斗志上说明。
②“
评述
”
:先明确张学良、蒋介石
“
九一八
”
事变时期的对日政策,然后再进行评价。
答案
答案
看法:精神上浑浑噩噩,毫无生气,行动上好歹不识,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官员贪腐伪善,青年颓废堕落,人民斗志涣散;在天灾和外敌入侵面前束手无策。
评述:
“
九一八
”
事变爆发后,张学良采取不抵抗政策,电令东北军力避冲突。蒋介石以
“
攘外必先安内
”
为口号,采取不抵抗主义。一面继续
“
围剿
”
红军、镇压抗日爱国力量和排除内部异己力量;一面谋求同日本侵略者的妥协。蒋介石、张学良袭用
“
以夷制夷
”
的故伎,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英、美等国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赖国际联盟
(
简称国联
)
压迫日本撤兵。张学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
“
安内重于防外
”
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
。
12
分论证题导练
在
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
“
勤王
”
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反而于
1857
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
1859
年
7
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
2 000
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
——
摘编自李凌《清王朝
“
安内重于防外
”
方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
“
内外方针与实践
”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
分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指导语
①“
论题
”
:
“
内外方针与实践
”
是拟定论题的范围,不可直接以此作为论题。
②
材料反映了近代清政府
“
安内重于防外
”
,因此从阶级私利的视角理解对外战争失败。
③“
阐述
”
:可以从原因、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答案
论题:清政府固守狭隘的阶级私利,导致清军在对外战争中失败。
阐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清王朝的首要任务,因此清政府奉行
“
安内重于防外
”
的政治军事方针。然而,面对外来侵略造成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廷依然固守狭隘的阶级利益,坚持既定方针,将稳定内部统治、镇压人民起义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整合国内各种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由此影响到其兵力部署,导致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一再失利,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方法指导
(
观点
)
认识、评价型试题
(1)
设问方式:
“
依据材料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
‘……’
(
观点
)
的认识
”“
如何理解
‘……’
(
材料中的观点
)
”“
评析
……
(
观点
)
”
。
(2)
解题思路:由于提出的论点
(
观点
)
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
(
论证
)
即可。答题模式:论据
(
角度
)1
+论据
(
角度
)2
+论据
(
角度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