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1 KB
- 2021-05-12 发布
第 01 课 考纲解读
【新大纲】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
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
论证方法。
【分析】新大纲取消了原有了“必考内容”等表述,去掉了“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这
一宽泛模糊的说明,取而代之的是增补了对于论述类文本的详细考查说明 83 个字。这个变化
是为了和之前大纲后面的选考文本的考查说明进行对等。之前的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均有较
为详细的考查说明。这一巨大的变化说明了,高考命题组对于现代文考查的目的性和功能性
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提醒了同学们,需要对“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这类准
确界定的文体有所准备,备考更有针对性。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考点。划定了论述类
文本的范畴(时政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
)。
近三年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类型
年度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2015 宋代的信用形式和信用
工具(史学论文)
艺术是什么(文艺论文) /
2016 小说(史学论文) 殷墟甲骨文研究(文艺论文) 文学与史兼顾文学
与史
2017 气候正义(时政文) 青花瓷(学术论文) 乡村记忆(时评)
近年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文体倾向性明显
“新课标”命题省份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偏向以社科文为考查载体。
2.命题重视文本,考查重点相对集中
命题重视文本内容,选项的内容基本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语段,以重点词句的含义
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为考查的重点。
3.选用材料的新颖性
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新颖性。
对于论述性文本,首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
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4.题型为主客观兼顾
“新课标”高考实践表明,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客观选择题,以山
东卷为代表;二是主客观兼有,以浙江卷为代表。新课标全国卷近年都是三个客观选择题。
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本相关信
息的筛选与整合。而简答题考点主要是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以及对某个问题的鉴赏、探究等。
5.设置选项的迷惑性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对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
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情分析
三年高考题型分布表
2016 年高考全国卷 2015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2017 年高考全国卷
II 卷 I 卷 III 卷 卷Ⅰ 卷Ⅱ 1 卷 2 卷 3 卷
塞壬的歌
声
近百年来
的殷墟甲
骨文研究
历史中的
文学与文
学中的历
史
宋代信用
的特点与
影响
艺术是什
么
以气
候正
义为
视角
明 代
青 花
瓷 崛
起 的
轨迹
留住乡
愁
理解概念
理解语句 √(3 分)
筛选信息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3 √(3
分) 分) 分)
结构思路
√(3
分)
√(3
分)
√(3
分)
归纳要点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概括观点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1.题型:从 2015 年到 2017 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
为客观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2.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
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 1000
字左右。大多数是学生所熟悉的。都与现实密切相关。
3.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来的
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
比较。
4.命题总特征: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
误点。
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
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
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
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
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
方式。
新课标卷的论述类题型有如下特点:
第一点:题干表述无论是“不正确”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均要求选择“理解错误”的
一项,这种问法,比选出一项正确的难度要低。
第二点:三道题的选项依次对应原文的开头、中间及结尾段落。
第三点:选项表述基本源自文本,但很少直接从文中搬来,而是对原文加以增减、更换、调
整、概括,甚至是推测、拓展。
另外,选项中的设误点有如下特点:
首先,设误处极细小,有时就在一两个字上,需细心辨读。
其次,设误类型都很常见,主要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另有偷换概念、断章
取义、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逻辑不当等。
考点梳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
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
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
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
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
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
理解文章。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
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
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1.要“句不离词”,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
用于句子的理解。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
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
钥匙。
2.关注所在语境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
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
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
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在文
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
句等。
3.抓住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
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
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
答案。
4.理清结构,进行语法、修辞分析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
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
行分析。有的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请看下面的例子:2016 全国卷 1 第 2 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
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
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
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
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故选 B。
对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首先确定选项观点所论述的对象。A 项:《尚书·盘
庚》不足以证实商王朝存在的原因。B 项:证实《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
存在所需的凭据。C 项:第二次殷墟发掘目的发生改变的原因。D 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
国文字学研究的意义。
其次,依据论述对象锁定原文主要信息区。A 项:第 段第②③句。B 项:第 段,第 段第
③句。C 项:第 段。D 项:第 段第②④⑤句。
再次,细读信息区及其上下文,理解作者观点,分析选项正误。A 项,选项中的“明显是后人
改造过的文章”和原文“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的表述一致,选项中的“不足以证实商王
朝的存在”与原文中胡适的主张相对应,该项无误。B 项,由第 段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史
记》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而第 段第③句说明证实古史还需“地下出土的新
材料”,选项的说法正确。C 项,根据第 段“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界的两大影响和王国
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倡可知,选项对殷墟发掘目的发生改变的原因的推论十分合理。D 项,
由第 段第②句可知,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自汉代以后就有所凭依,并非“直至殷墟
甲骨文被发现”才有。故选 D。
附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
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
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
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
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
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
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
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
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
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
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
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
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
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
生了巨大影响。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
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
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
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
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
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
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
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相关文档
-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2021-05-12 01:23:5617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语言文字2021-05-11 23:24:185页
- 2020届高三语文江苏版一轮复习讲义2021-05-11 23:10:235页
- 云南省大姚县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语2021-05-11 23:06:1019页
- 教学工作总结-高三语文学期教学工2021-05-11 22:02:068页
- 2018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月考试题及答2021-05-11 21:30:5327页
- 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52021-05-11 21:23:3514页
-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宾语2021-05-11 21:21:594页
- 河南省扶沟高中高三语文模拟试题42021-05-11 18:26:3113页
-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鉴赏古2021-05-11 17:43:5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