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7.00 KB
- 2021-05-12 发布
考情概览
·
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
识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2013
大纲卷
7
~
9
题,
12
分
选择题
内容探究:
1.
常
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
2
.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
2015
课标
Ⅱ
,
37(3)
、
(4)
,
12
分
综合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
3
.常结合区域图和题干信息,考查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形式探究:
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在
4
分左右,难度系数
0.6
左右
热点探究:
环境问题,循环经济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1.
识记环境问题的类型。
2.
理解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及应对措施。
3.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人类及其他生物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3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环
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①
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污染
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
“
三废
”
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上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
“
有毒农作物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垃圾污染
)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随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大气
水体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②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
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
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氟氯烃
矿物燃料
(2)
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等
(3)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表 现
原 因
典例或分布
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水
土地
④
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⑤
我国三河
(
海河、辽河、淮河
)
和三湖
(
太湖、巢湖、滇池
)
的水质恶化问题。
[
深
度
解
读
]
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
黄土
)
土质疏松。
(2)
人为原因:
①
植被的破坏;
②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
开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
②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⑧
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
特别提醒
】
(1)
在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往往会对人为原因高度关注。而忽视自然原因的分析,导致失分。
以污染类问题的分析为例,如下所示:
①
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
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
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
对于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不同的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
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
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
资源问题: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
对
接
高
考
]
命题角度一 生态环境问题
1
.
(
2013·
大纲文综,
7
~
9
)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
A
.重金属盐
B
.氮、磷营养物
C
.固体废弃物
D
.泄漏的石油
(2)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
.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
.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
.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
.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
A
.赤道附近
B
.大洋中部
C
.中、低纬近海
D
.高纬近海
【
审题突破
】
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信息
推断结论
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
①
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这是由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的
赤潮多发于中、低纬近海水温偏高、风力偏小的海域,含氮、磷污染物较多的海域
水温
②
,浮游生物生命活动强,繁殖速度快;风力
③
,利于氮、磷营养物质的聚集
暴发性繁殖
高
小
答案
(1)B
(2)C
(3)C
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
首先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
,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
或哪一类生态破坏
(
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
或哪一类资源短缺
(
水资源、能源等
)
,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命题角度二 环境污染问题
2
.
[2015·
新课标
Ⅱ
,
37(3)(4)
,
12
分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
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6
分
)
(2)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
分
)
解析
第
(1)
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第
(2)
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
“
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
”
等方面来回答,
“
减排
”
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
“
清污
”
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
“
执法
”
就是要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
增意识
”
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
(1)
河
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
①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
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
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
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
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考点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知
识
整
合
]
1
.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2
.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 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
世纪
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
的性质
20
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的选择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和谐论
(
人地协调论
)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
、资源、
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地理环境
和谐
人口
环境
【
特别提醒
】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下图为
“
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
”
。读图,回答问题。
(1)
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提示
(1)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
对
接
高
考
]
1
.
(2016·
安徽五校联考
)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读图,
完成
(1)
~
(2)
题。
(1)
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
A
.
A
表示环境,
B
表示人类社会
B
.在阶段
①
,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
C
.在阶段
④
,人地矛盾最尖锐
D
.箭头
b
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2)
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
(
)
A
.
①
—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
.
②
—
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C
.
③
—
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D
.④
—
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解析
第
(1)
题,在阶段
①
,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
②
,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所以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
③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
④
,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
第
(2)
题,
“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阶段
①
显然是不具备的;
“
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
伐木为薪,围湖造田
”
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
“
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
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答案
(1)A
(2)C
2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
“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
A
.原始文明时代
B
.农业文明时代
C
.工业文明时代
D
.环境文明时代
(2)
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
A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
.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
.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D
.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
第
(1)
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第
(2)
题,农业文明时代,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第
(3)
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1)A
(2)B
(3)B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5-11 22:08:327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中亚(共2021-05-11 21:24:4116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10 20:38:302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8:05:307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6:19:42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4-29 02:32:311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青藏地2021-04-29 00:37:163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8 19:30:475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气候类2021-04-28 10:44:453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4-25 21:18:2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