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8.50 KB
- 2021-05-12 发布
第37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掌握我国的地形特征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特征。
2.掌握我国的气候特征,理解气候对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3.掌握我国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4.识记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
5.学会分析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
1.我国的地形。(重点)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影响。(重难点)
3.我国河流的水文特征。(重难点)
考点一 中国的地形[学生用书P256]
我国主要地形区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比分析如下:
1.四大高原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A)
世界最高,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续 表
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内蒙古高原(B)
海拔一般在1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黄土高原(C)
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高原(D)
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2 000米降到1 000米;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E)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续 表
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准噶尔盆地(F)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G)
平均海拔3 000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盆地(H)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平原(I)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J)
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K)
东西狭长,海拔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土高原主要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风力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地表形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提示:流水侵蚀作用。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②
①
森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源丰富;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②大河西源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③阶梯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设
(2014·高考广东卷)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 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C,不选A。阅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B、D。第(2)题,三江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B。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A,不选D。
[答案] (1)C (2)A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读图,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考点二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学生用书P258]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_℃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分布规律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部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明显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影响,降水少
使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产生的雨季决定: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我国气温年较差的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①气温年较差北方大,南方小;②气温年较差内陆大,沿海小。
为什么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提示:夏季风不稳定。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1.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如下图所示。
(1)“三停”
①“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②“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
③“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进入雨季。
(2)“两跳”
①“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
②“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3)“一退”
“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2.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4·高考安徽卷)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1)~(2)题。
(1)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解析] 第(1)题,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这里地势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所以该范围内亚热带分布范围小。故B项正确。第(2)题,温度带的划分主要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1月份0 ℃等温线大致吻合。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导致我国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因此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故D项正确。
[答案] (1)B (2)D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及其影响
(高考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1~2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提示“青海省东南边缘”,青海省东南部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多。第2题,明确柴达木盆地的分布位置是答好本题的关键。此题注意审题“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由图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Ⅱ,而柴达木盆地海拔较低,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年均温较高。故选C。
答案:1.D 2.C
考点三 中国的河流[学生用书P259]
1.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流经亚热带、热带,冬温在0 ℃以上)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金水道”;发电—“三峡”;调水—“南水北调”;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引黄灌溉;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上河”、凌汛
下游河口附近“咸潮”;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兴修水利,上拦下排;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固堤坝
引淡压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国重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黄河凌汛现象
1.概念: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2.出现地段:宁夏到内蒙古河套的上游河段,下游的山东境内河段。
3.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末春初有结冰现象出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道弯曲回环。
4.成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下游晚于上游,这就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5.治理措施:可以通过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等来解决凌汛现象。
(2016·湖南衡阳二模)近年来,黄河内蒙古河段(图中石嘴山至托克托)河床不断抬高,形成类似下游的“地上河”,河道摆动频繁。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河段水文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明显的夏汛
B.越往下游,径流量越小
C.有凌汛现象
D.水能丰富
(2)该河段形成地上河,泥沙主要来自( )
①流水搬运上游黄土至该河段沉积
②风力搬运附近沙尘至该河段沉积
③河岸崩塌,泥沙在河床沉积
④附近灌溉农业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泥沙在河床沉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形成“地上河”的河段主要外力作用表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一般落差小,故水能资源不丰富。第(2)题,该处农业生产主要引黄河水灌溉,则水由黄河流向农田,故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泥沙不可能在河床沉积。
[答案] (1)D (2)A
中国重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的开发与治理
下图为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荆江段和黄河下游都是防汛重点地段,荆江河段汛期在______季,成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沿线经常发生凌汛,请在图中圈出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并说明凌汛形成的条件。
(4)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的洪涝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荆江水患?(至少写出两项措施)
解析:
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河段都属于地上河,因此都是防汛的重点河段。在考虑防汛的季节时,应从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雨水出发,推出它们的汛期都在降水集中的夏季。画凌汛易发生的河段时,要注意凌汛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对于水患的治理,有加固堤坝、河道清淤、退耕还湖、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
答案:(1)均为地上河 (地形)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沉积严重,河床抬高,堤坝加高;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夏(或夏秋) 其上游流域面积大、降水多、来水多,河道曲折,河床淤积,排水不畅
(3)标记见下图。 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4)蓄水以调节荆江河道的洪水流量。 植树造林、加固堤坝、退耕还林还湖、河道清淤、建分洪区、人工裁弯取直等。
考点四 中国的自然资源[学生用书P260]
1.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两种主要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及盆地;林地多分布在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要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②耕地退化面积增多;③生态退耕。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续 表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
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
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费现象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续 表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对策
“开源”“节流”;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依法管理;保护性使用
贯彻《矿产资源法》;合理使用;综合利用
适度捕捞;防治污染
(2014·高考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 第(1)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GDP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B、D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判断C项说法正确。第(2)题,青海地处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A项错误;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答案] (1)C (2)D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2014·高考四川卷)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1~2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第1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故选A。第2题,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建风力发电站既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丰富,也要考虑市场因素,①地与②地接近市场,但是②地风能资源比①地丰富,③地与④地远离市场。故选B。
答案:1.A 2.B
相关文档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2021-05-11 19:47:296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区域工业化与2021-05-11 18:51:0712页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5-11 12:56:366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5-11 01:19:2815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2021-05-10 17:31:116页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18届高2021-05-10 13:52:0119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2021-05-10 11:26:269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5-08 22:02:322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1自然2021-05-08 17:42:5820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必修工业地域2021-05-08 17:07:5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