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 MB
- 2021-05-11 发布
模块整合
(
三
)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
特征归纳
]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
~
1978
年
)
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阶段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曲折
发展中的探索
(1949
~
1978
年
)
(1)
政治上
,建国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
外交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20
年纪
70
年代,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
经济上
,
1949
~
1956
年:
“
一五
”
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通过
“
三大改造
”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
~
1978
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
20
世纪六十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另一方面,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
文化大革命
”
等。
(4)
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教育和文艺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如
“
两弹一星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
双百
”
方针等。但总体落后于西方;由于受
“
左
”
的路线的干扰,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历程曲折。
(5)
社会生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认识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转型
(1)
从政治上看
,
1949
~
1956
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为:巩固政权;初步确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
(2)
从经济上看
,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3)
从思想上看
,
1949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1956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视角二 从中美政治、思想角度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贸易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封锁、禁运时期
(1949
~
1971
年
)
、坚冰突破时期
(1972
~
1978
年
)
、正常贸易发展时期
(1979
~
1992
年
)
、贸易快速增长时期
(1993
年至今
)
。
(1)
从政治外交上看
,封锁、禁运时期,鉴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美贸易处于完全割裂的状态;坚冰突破时期,尼克松访华,中美政治上的坚冰被打破,使中美贸易得以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中美贸易的航船正式起航;正常贸易发展时期: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奠定了中美经贸往来的法律基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促使两国贸易进入了正常贸易时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中美贸易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也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密切相关。
(2)
从思想上看
,封锁、禁运时期,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
“
冷战
”
思维,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从
1972
年至今,虽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仍然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贸易虽有摩擦,但总体呈向前发展的趋势。
【对点训练】
1.
(2017·
四川成都考前预测
)
有人评价说:
“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
。据此判断
“
它
”
(
)
A.
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B.
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C.
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D.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解析
“
对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和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
指的是新政协的召开,
“
它真正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
它
”
指的是《共同纲领》,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2.
(2017·
湖北八校高三联考
)
下表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
(
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出口
(
百万美元
)
1972
60
32
1975
304
156
1980
3 755
1 059
1985
3 855
3 840
A.
中美建交
B.
周恩来对
“
文化大革命
”
的抵制
C.
中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
1972
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了两国贸易往来,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阶段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
探索
(1978
年至今
)
[
特征归纳
]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
年至今
)
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
政治上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
“
依法治国
”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祖国统一问题上,
“
一国两制
”
得以成功运用。港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
经济上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3)
思想文化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1)
从政治上看
,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对台湾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
“
一国两制
”
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外交策略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
(2)
从经济上看
,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全方位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
(3)
从思想上看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视角二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1)
从政治上看
,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强调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防止和平演变;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学解决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政治路线问题。
(2)
从经济上看
,
“
南方谈话
”
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科学回答了市场姓
“
资
”
还是姓
“
社
”
的问题,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的标准,成为建立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指导理论。
(3)
从思想上看
,
1992
年,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深刻地回答了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对点训练】
3.
(2017·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
1983
年
4
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帐户等。这一措施
(
)
A.
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
B.
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
C.
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
D.
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
解析
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
C
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出现在
1992
年上海浦东新区开放之后,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
1996
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
1748.84
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
10 972.8
亿元。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改革开放的深化
B.
全球化趋势加强
C.
新经济体制建立
D.
思想进一步解放
解析
根据材料
“
20
世纪
90
年代
”
,我国冲破了
“
计划
”
与
“
市场
”
的束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加速发展,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阶段三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文明:现代化经济模式的
探索
(1917
~
1945
年
)
[
特征归纳
]
20
世纪上半期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
(1)
政治上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
经济上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
思想艺术上
,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
(1)
从政治上看
,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不断扩充,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
(2)
从经济上看
,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3)
从思想上看
,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
“
以工代赈
”
的救济思想,制定社会保障法,初步建立起国家福利制度,还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
视角二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
从政治上看
,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
从经济上看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如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3)
从思想上看
,斯大林模式下,缺乏民主传统思想,封建专制思想残余浓厚;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不利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视角三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特征
(1)
从政治上看
,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加强,无产阶级遭受压迫和剥
削,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从经济上看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
锐,经济危机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
题、人口问题以及瘟疫疾病等问题凸显,给人们心灵以打击,表
现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表示失望和不满。
(3)
从思想上看
,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其
特点是象征性、表现性、抽象性。人们在荒诞、毫无意义的现代
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归宿,通过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来体现这种
精神危机。
【对点训练】
5.
(2017·
安徽合肥模拟
)
罗斯福总统的
“
百日新政
”
(1933
年
3
月
9
日至
6
月
16
日
)
期间制订的
15
项重要立法中,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
“
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
受到高度肯定的
“
这个行动
”
是
(
)
A.
推行以工代赈
B.
颁布工业复兴法
C.
调整农业政策
D.
整顿金融体系
解析
因为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人们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银行失去信用,整个社会缺乏诚信机制,所以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其措施是首先让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同时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刺激出口,这对于收拾残局,树立整个社会诚信机制,让人们重拾对于国家金融的信心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6.
俄罗斯学者麦德维杰夫认为,
20
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麦德维杰夫意在强调
(
)
A.
社会主义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
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的俄国根本行不通
C.
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模式
D.
俄国没有找到一条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
根据材料
“
是斯大林模式的出现使得苏联丧失了机会,苏联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
”
可知麦德维杰夫认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20
世纪的俄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条件不完全具备,但这并非不能弥补
”
可知社会主义在
20
世纪的俄国是可行的,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社会主义是一种可行的社会模式,故
C
项错误;综合前面分析可知,俄国的失败不是因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即没找到合理的社会主义道路,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7.
(2016·
江西赣州高三期末
)
有这么一类艺术家:普遍厌倦高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这类艺术家
(
)
A.
主张回归古代,消极避世
B.
崇尚自然,表达浪漫情怀
C.
采用现代主义的风格创作
D.
否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解析
材料所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艺术家的良好愿望,消极避世是错误的,故
A
项错误;材料所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单纯崇尚自然,故
B
项错误;
“
工业文明
”“
人与自然亲密无间
”
在时间上断定是现代主义,故
C
项正确;材料是肯定人类文明的,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阶段四 二战后的世界文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政治格局
演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1945
年至今
)
[
特征归纳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945
年以来
)
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的迅速发展。
(1)
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成为主导世界的两大力量。伴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冷战局面出现,两极格局形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一超多强
”
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
(2)
经济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进行经济体制调整: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相继进行改革,但都失败了,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西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社会福利等,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3)
科技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命题链接
]
视角一 从国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角度认识美苏两极格局
(1)
从国际政治上看
,二战后初期,以
“
冷战
”
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政治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
“
冷战
”
与局部
“
热战
”
的局面。
(2)
从国际经济上看
,两极格局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但是缺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不完整的。
(3)
从意识形态领域看
,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性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视角二 从国际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
从国际政治上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成为唯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与苏联展开
“
冷战
”
,最终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实际成为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
(2)
从世界经济上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的地位。
(3)
从国际主流思想上看
,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对立,体现了美苏
“
冷战
”
对抗的思想意识。国家利益掩盖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格局中的主流思想。
视角三 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角度看待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从世界政治上看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源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冷战
”
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
从世界经济上看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西欧、日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
从思想文化上看
,世界思想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加快,反映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下世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对点训练】
8.
(2016·
江苏盐城高三模拟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称:
“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
这种
“
冲突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突出表现是
(
)
A.
西德和东德的建立
B.
柏林墙的修建
C.
北约和华约的对峙
D.
越南战争爆发
解析
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在政治领域的深刻反映,故
B
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从成立伊始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争锋相对的对抗,故
C
项错误;越战主要是美国和北越两者之间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9.
(2016·
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
)
“
美国,只以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
”
。下列对此
“
协议
”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其宗旨是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
B.
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C.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D.
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
根据
“
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
”
,这份协议应该是《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与关税和贸易壁垒无关,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A
10.
(2016·
山东烟台一模
)
如果让你为下侧漫画配上一个标题,比较合适的是
(
)
A.
“
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建设迫在眉睫
”
B.
“
各国货币改革须在美元主导下进行
”
C.
“
全球化和多极化呼吁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
D.
“
人民币、美元和欧元等货币结成了同盟
”
解析
世界货币体系制度化已经存在,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是要打破美元的主导,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各国货币下的人们对美元抗议,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故
C
项正确;人民币、美元和欧元没有结成同盟,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关联 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
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片面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政策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两党制等
苏维埃代表大会制、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点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考题】
(2017·
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
(
部分
)
:
年份
人口数
(
万人
)
耕地数
(
万顷
)
耕地负荷数
(
人
/
顷
)
米价
(
千文
/
石
)
1661
323.3
58.7
5.5
0.963
1685
332.4
72.7
5.3
0.539
1724
533.6
80.0
6.7
0.575
1753
1 651.4
83.1
19.9
1.012
1784
3 283.2
89.8
36.6
1.412
1820
4 799.2
95.0
50.5
2.432
——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
50
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
50%
。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
“
消费社会
”
。
20
世纪
20
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
50
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
据杰克逊
·J·
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动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欧洲兴起
“
消费社会
”
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
消费社会
”
的影响。
解析
第
(1)
问,第一小问变动趋势和原因,根据表格内容可分两个时期说明,
1661
~
1724
年
(
清前期
)
呈下降趋势,
1724
~
1820
年
(
清中后期
)
呈上升趋势。第
(2)
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可知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联系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史实可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史实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答。
答案
(1)
趋势:
1661
~
1724
年呈下降趋势。
原因: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推广种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趋势:
1724
~
1820
年呈上升趋势。
原因:人口快速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缩小;商品经济发展,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2)
表现: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人们消费观转向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们实际消费水平提高;商业支付形式的更新,分期付款成为重要支付形式。
(
任意三点即可
)
影响:休闲消费、提前消费等,提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转,保证了高就业率及社会稳定;但福利制度和
“
提前消费
”
,也给资本主义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经济风险。
(
任意两点即可
)
视点
“
怀特计划
”
与
“
凯恩斯计划
”
怀特计划规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个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稳定基金,二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复兴与开发银行。重点在于稳定基金方面。就稳定基金而言,计划规定通过各国认缴筹集资金
50
亿美元,包括黄金、各国本国货币与政府有价证券。由各国组成的董事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会管理。
……
基金的资金只用于向处于临时性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即用于纠正暂时性的不平衡。各国货币按黄金定值,汇率固定,只有在
“
纠正根本性不平衡
”
,而且只有在获得成员国投票权的五分之四赞成时,才能改变汇率,在基金规定的狭小范围内即
1%
的变动除外。
关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凯恩斯所提建议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其
“
实质是银行业务的基本原则向国际领域的扩展
”
,
“
就是借贷的必要平衡
”
。所有的外汇都集中在各国中央银行手中,国际交易则在与国际清算银行设有黄金账户的中央银行之间结算。各中央银行应控制其本国居民购买外汇,但必须准备向其他中央银行出卖本国货币,以抵付其清算账户上的贷款。各国货币按清算银行发行的货币班柯
(Bancor)
定值,班柯则按黄金定值,非经协议不得改变。
——
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
『尝试命题』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
“
怀特计划
”
与
“
凯恩斯计划
”
对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蓝图有何不同?这种分歧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分析』
“
怀特计划
”
强调了黄金作为国际储备和决定汇率的作用,突出了拥有绝大部分黄金储备的美国的地位。它的目的显然是要把英镑排挤出
“
世界货币
”
,由美国凭借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取得世界经济的霸权地位。
“
凯恩斯计划
”
排除了黄金作为国际储备的必要性,强调
“
国际清算同盟
”
的清算作用。其目的是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使英国能够摆脱黄金储备短缺、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困境,并通过从
“
国际清算同盟
”
的借款中保持对英镑区的控制权,从而与美国共同分享国际金融霸权。
“
怀特计划
”
和
“
凯恩斯计划
”
充分反映了美国和英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及两国对国际货币金融霸权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