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00 KB
- 2021-05-11 发布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第一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体会数学问题源于实际生活,会从实际情境中建立等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章一次方程与方程组,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
推进新课
问题1: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分析:此题可能有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得出,如(19+1)÷2.当然上述学生比较少,因为这个算式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这样大部分学生的方法是用在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他们也会设出x,建立方程.
解:设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依据题意,得
2x-1=19.
注意:此处为了不分散主题,暂不分析这个方程得来的思路.
问题2:王玲今年12岁,王玲的爸爸今年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是问什么设什么,我们这儿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这样用这儿的两倍关系建立等式,即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x年后王玲的年龄×2.
解:设过x年后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则依题意,得
36+x=2(12+x).
教学策略:此处父女两人x年后的年龄可以请学生表示出来,以加强互动.
1.一元一次方程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找出其特点:
(1)有几个未知数?
(2)未知数的次数是几?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等式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得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可叫做方程的根.
2.等式性质
为了能对方程进行求解,我们必须有依据,什么是依据呢?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方程是一个等式)
2
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b,那么a+c=b+c,a-c=b-c.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
如果a=b,那么ac=bc,=(c≠0)
(3)(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4)(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3.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2x-4=18.
分析: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
问题:怎样才能把方程2x-4=18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两边都加上4(等式性质1),得
2x=18+4,
即2x=22.
两边都除以2,得
x=11(等式性质2).
检验:把x=11分别代入原方程两边,得
左边=2×11-4=18,
右边=18,
即左边=右边,
所以x=11是原方程的解.
4.巩固训练
(1)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x+3y=4 B.x2-2x=6
C.-6x=0 D.x-1=
(2)课本练习.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只含一个未知数,二是未知数的次数只能是一次.同时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性质,这个性质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二条,同除的数不可以是0,三是我们学会了利用等式性质对方程进行求解.同学们还有什么困惑吗?
2
相关文档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简易方程(方程2021-05-11 23:08:423页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统计(平均数的2021-05-11 23:00:416页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通分 北京版2021-05-11 22:55:104页
-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第82021-05-11 22:52:111页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角的初步认2021-05-11 22:45:274页
- 初中数学知识点中考总复习和初中数2021-05-11 22:38:5156页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思维能力训练:2021-05-11 22:36:074页
- 最新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2021-05-11 22:35:008页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的乘法口2021-05-11 22:33:434页
-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2021-05-11 22:25:4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