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05-11 发布
屯字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考试题
考试范围:历史必修二第一、二单元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与此指导思想相一致的是
A. 休养生息 B. 重农抑商 C. 闭关锁国 D. 精耕细作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 精耕细作的特点
B. 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C. 自给自足的特征
D. 租佃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深耕细锄”,同时还要施肥管理,说明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农业种植,没有体现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自给自足,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3.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陶瓷业发展。白瓷、青花瓷出现较早,珐琅彩在清代才出现,故排除ABC,选D。
点睛:此类题目的思路是要确定最晚出现的文物的年代,由之确定选项。
4.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 商品经济
B. 市场经济
C. 小农经济
D. 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故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AB错误。计划经济是建国后出现的,更不符题意,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需要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唱词的分析,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解答即可。
5.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火耕 B. 刀耕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汉代之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是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石器锄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6.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官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因此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技艺水平均不能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故AB两项错误;D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形态,应排除。故选C。
7.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并逐步消除了土地兼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故①②③,B正确;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④错误,故排除ACD。
【点睛】理解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并掌握历朝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进行解答与判断。
8.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革命”。出现“价格革命”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世界市场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故B正确;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9.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在此过程中,英国先后打败了
A. 西班牙、荷兰、葡萄牙 B. 西班牙、法国、 葡萄牙
C. 葡萄牙、法国、西班牙 D. 西班牙、荷兰、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排除。D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排除。
11.有史学家指出:“它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里所论述的是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C. 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
D.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了”这是突出工业革命的世界影响,故选C;材料的主旨并非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殖民侵略,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信息,排除D。
12.下列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B.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 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D.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答案】C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闭关锁国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故选C。A项是根本目的,B项是实行的根源,D项是其影响,排除。
13.《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A. 青铜农具使用广 B. 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 畜牧业比较发达 D. 农业各项技术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说明春秋时期铁被铸成锄头等用于耕种,即铁器已经在农业中使用,故B正确;材料没有青铜农具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信息和畜牧业无关,故C错误;材料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故D说法错误。
14.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土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 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结果
C. 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 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租金越来越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多地少造成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15.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的现象。这表明
A.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生产分工更加细密 D. 新型经营方式已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属于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说明新型经营方式已经出现,D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排除A;题干描述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
16.“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 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全球史观”“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可以判断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推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全球史观”,排除。
17.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B.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表明,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排除D。
18.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移民的涌入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女权革命的发生
D. 医疗卫生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1765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促使英国人口增长,B项正确;人口变化和女权革命没有直接联系,C项错误;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是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D项错误。故选B。
19.下图所示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制造业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B. 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C. 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
D. 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德国在1860年到1900年的制造业比例迅速上升,当时属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德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故A排除。材料只反映了美国、德国,不能说明欧美国家开始从“蒸汽”时代迈入电气时代,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美、德两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故D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影响
20.亚当•斯密说:“没有广阔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他论证的是
A. 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B.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
C. 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的关系 D. 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没有广阔的国外市场,那在幅员不大、仅能提供狭小国内市场的国家……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市场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与“制造业就没有好好发展的可能”不符;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手工业和机器生产;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业国与农业国的关系。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
二、料材分析题(共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率先从事这一重大活动的是哪两个国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科技革命,并指出两个革命中最突出标志。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1)开辟新航路。葡萄牙,西班牙。
(2)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3)A点对应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
B点对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
(4)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使世界各地间联系加强,揭开了形成世界市场的帷幕。第一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西方列强的实力,加快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展的步伐,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资本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从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等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材料“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2)根据材料“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18世纪中期,故A
点对应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B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点对应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产生的影响来分析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