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3.00 KB
- 2021-05-11 发布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地理(A卷)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图为我国某省区按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最可能是( )
A. 积温的多少 B. 地形和土壤状况
C.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 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形成的因素是( )
A.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 太阳辐射由南向北递减
C. 地形南高北低 D. 河流南多北少
【答案】1. C 2. A
【解析】
【1题详解】
图示四大区域是我国的干湿度地区的划分,以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多少为指标来划分的,选C。
【2题详解】
图示干湿地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差异而形成的,选A项。
读“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化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34.9
35.5
29.6
2007年
15.7
55.0
29.3
3. 结合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数据,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减少
B. 第二产业的产值增加
C. 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下降
D. 目前河南省已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4. 河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 B.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
C.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D. 三次产业构成合理
5. 河南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的缩影,中部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第三产业) ④巩固和发展农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3. B 4. C 5. B
【解析】
【3题详解】
材料给的是三大产业结构所占的比重,并不是产值,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也不能代表其产值下降,A错;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其产值也会随着上升,B正确;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地位没有下降,C错;河南目前是第二产业为主,是工业化加速阶段,不是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错。选B正确。
【4题详解】
河南省目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选C正确。
【5题详解】
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生态问题严重,如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今后发展的方向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发展农业。选D正确。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为( )
A. 煤炭、天然气、水电 B. 石油、天然气、煤炭
C. 天然气、石油、水电 D. 煤炭、石油、天然气
7.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 地形类型 B. 人口分布
C. 城市分布 D. 交通线路
【答案】6. A 7. C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我国能源调运图中的线路走向,可知①运输路线输送是煤炭,山西内蒙古的煤调入华北地区,②运输路线输送的是天然气,新疆的天然气到长三角地区,③运输路线输送的是水电,西南地区的水电输送到珠三角地区。所以选A。
【7题详解】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城市分布,以满足沿线城市对天然气的需求。所以选C。
8. 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其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 ⑥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搬走
A. ①③ B. ②⑤⑥
C. ③⑤ D. ①④⑤
【答案】A
【解析】对于地区性的缺水一般采取开源和节流的措施,长江距离华北地区较近,故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华北,但珠江距离华北距离远,工程量大,显然②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将加剧华北地区的地面下沉,④不合理;开挖入海新河是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⑤错误;将居民搬走工程量极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⑥错误。故选A。
读“我国两省级行政区之间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9. 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9. C 10. A
【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9题详解】
从图中的轮廓可以看出,甲为山西,乙为台湾,山西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由台湾向山西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故选C。
【10题详解】
移入山西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④错误。故选A。
11.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的原因是( )
①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冻土的发育,使土壤中的水分不易排干
②降水较少,但洼地积水
③地势低平,雨水较多,每当夏季,水注连串
④荒地多,人为影响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从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结合当地实际分析,①③项符合。
点睛:三江平原沼泽面积广,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2.有冻土分布,阻止了地表水的下渗;3.降水量大于蒸发量;4.河流多,有凌汛,易泛滥。
2017年9月8日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启动。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新区开发建设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图为白洋淀流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白洋淀萎缩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气候类型改变 B. 空气质量恶化
C.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D. 气温日较差变小
13.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B. 跨流域调水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答案】12. C 13. B
【解析】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12题详解】
白洋淀萎缩,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空气湿度减小,气温的日较差增大,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类型不会改变,A、B、D错误;降水季节变化增大,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不能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A错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源,B正确;经济发展是前提条件,不能暂缓开发区域经济,C错误;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加大环境污染,D错误。故选B。
在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
结合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
B.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 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 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15. 从年径流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正确的是( )
A. 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 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 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D. 阿斯旺工程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
16. 图中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导致该河流域( )
A. 上游水量减少,含沙量增多 B. 大坝附近地区气温年较差增大
C. 下游沿岸土壤肥力提高 D. 河口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差
【答案】14. B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了下游的防洪,A错;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B正确;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农业灌溉,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地区(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而变得贫瘠,土壤盐碱化等),CD错。故选B。
【15题详解】
三峡工程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阿斯旺工程位于热带沙漠区,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B错,C正确;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地势落差关系不大,A错;阿斯旺工程上游地区人口密度较小,D错。故选C。
【16题详解】
阿斯旺工程上游地区水量主要与上游流域气候等因素关系较大,上游水量不会因为阿斯旺大坝的建成而减少,A错;库区水域面积扩大,大坝附近气温年较差减小,B错;下游河水不再泛滥,来水量和来沙量减少,沿岸土壤肥力下降,C错;河口三角洲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差,D正确,故选D。
下左图为“沪宁杭工业区示意图”,下右图为“鲁尔工业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两工业区发展工业的共同优势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资源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水力资源丰富 ⑤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高 ⑥农业发达,著名的“鱼米之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18. 图示两工业区内钢铁工业发达,其钢铁工业发展共同的不利因素是( )
A. 铁矿资源缺乏 B. 劳动力短缺
C. 科技水平较低 D. 市场狭小
19.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在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辉煌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面临着如何实现产业转型,重振辉煌的问题。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结构太复杂 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③煤炭的能源地位提高 ④廉价石油的竞争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0. 为使鲁尔区实现振兴,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调整工业布局
②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
③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④鼓励所有煤炭、钢铁等支柱产业减小规模以适应市场变化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17. C 18. A 19. D 20. D
【解析】
【17题详解】
沪宁杭工业区煤炭资源缺乏,②错;两区域地势均较平坦,水力资源不丰富,④错;德国鲁尔区农业发展水平一般,⑥错;两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城市人口密集,劳动力素质较高,①③⑤正确,故选C。
【18题详解】
沪宁杭工业区铁矿资源缺乏,德国鲁尔区煤矿资源丰富,但铁矿资源缺乏,两区域发展钢铁工业共同的不利因素是铁矿资源缺乏,A正确;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劳动力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广阔,BCD错,故选A。
【19题详解】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以及廉价石油的竞争,①③错,②④正确,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为使鲁尔区实现振兴,主要采取了调整工业布局、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多元化,①②③正确;对于规模较小的煤炭和钢铁企业,可进行兼并重组,但并非鼓励所有煤炭和钢铁等支柱产业减少规模以适应市场变化,④错。故选D。
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40分)
21.读“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 图,回答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___,干旱程度_____________。
(2)导致西北土地荒漠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3)你认为治理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案】
(1)干旱;逐渐减少;逐渐增强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大型的工程建设。(答4点即可)
(3)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禁樵禁采;封沙禁牧;合理利用水资源;生态移民。(答3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条件、人为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以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气候干旱。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增强。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导致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不合理人类活动主要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流域上、中、下游水量分配不均匀、农业灌溉方式的不合理等)以及大型的工程建设等。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回答:加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减缓风沙入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营造薪炭林,建设省柴灶,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减少樵采;对于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应封沙禁牧;合理分配流域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生态移民等。
22.下图中A—I表示美国本土农业带。读图回答问题。
(1)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图中字母___________处,其发展的区位条件是______。
(2)C和F两农业带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C、D、F农业带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
【答案】(1) A 气候湿冷,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多,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2)春小麦 冬小麦
(3)商品谷物农业 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地广人稀;工业基础雄厚;政策的支持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乳畜业以及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即图中A处,其区位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回答。五大湖沿岸地区气候冷湿,有利于牧草生长,不适合种植业发展。同时,五大湖沿岸人口多,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C、F两处农作物均为小麦,C处纬度相对较高,农作物为春小麦,F处纬度相对较低,农作物为冬小麦。
(3)C、D、F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工业基础等方面选取合适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该区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种植、工业基础较好、政府政策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