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 MB
- 2021-05-11 发布
政 治
大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历史唯物主义
专题提升突破
1
考情透视
2
主干整合
3
核心突破
4
热点关注
5
复习练案
考 情 透 视
考点
考题分布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017·
全国
Ⅲ
卷,
21
2017·
全国
Ⅲ
卷,
20
2016·
全国
Ⅰ
卷,
22
2015·
全国
Ⅰ
卷,
16
2012·
全国卷,
19
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2017·
全国
Ⅰ
卷,
40(2)
2016·
全国
Ⅲ
卷,
20
、
22
2015·
全国
Ⅱ
卷,
19
考点
考题分布
价值观
2017·
全国
Ⅱ
卷,
23
2017·
全国
Ⅲ
卷,
22
2016·
全国
Ⅰ
卷,
39(1)
2016·
全国
III
卷,
20
2015·
全国
Ⅰ
卷,
22
2014·
全国
Ⅰ
卷,
23
2013·
全国
Ⅱ
卷,
22
人生价值
2014·
全国
Ⅱ
卷,
39(3)
2013·
全国
Ⅰ
卷,
22
考情分析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题。复习备考中注意以下角度:
(1)
结合年度热词、党和国家出台的新政策,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
结合关注民生的材料,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
结合
“
感动中国
”
人物、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全国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内容、创造与实现。
主 干 整 合
体系构建
名师点拨
1.
常考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及规律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观及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的实现方式
2.
偶考点: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民群众和价值的概念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核 心 突 破
1.
(2017·
全国
Ⅲ
卷
)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
2017
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
“
放
”
到
“
少放
”
或
“
不放
”
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
“
新年俗
”
。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
核心考点一 社会历史观
C
①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
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解析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①
错误,
④
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
正确,
③
错误。
2
.
(2017·
全国
Ⅰ
卷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
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
《
中国诗词大会
》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
中国诗词大会
》
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
《
诗经
》
、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
“
飞花令
”
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答案
】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
解析
】
本题有一定开放性。解答本问,一要紧扣题目知识限定,二要抓住
“
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这一问题思考答案。
考场陷阱
1.
(2017·
全国
Ⅲ
卷,
21
①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
纠正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2
.
(2017·
全国
Ⅲ
卷,
20
①
)
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
纠正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决定互联网思维。
3
.
(2016·
新课标
Ⅰ
卷,
22
①
)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
纠正
】
劳动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4
.
(2016·
江苏卷,
31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纠正
】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方法论要求。
①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②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
.
社会发展规律
(1)
两个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
两个基本规律的区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经济关系,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政治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
(3)
改革的原因:
一是联系具体材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自关系中的
“
决定
”
和
“
反作用
”
两个方面找原因。
“
决定
”
回答的是客观依据
(
必要性
)
,
“
反作用
”
回答的是现实意义
(
重要性
)
。二是从我国改革的方式、根本目的、作用等方面,指出某一具体改革的原因。
核心发散:
1.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趋势之间的关系
2
.如何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1)
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
.
社会历史的主体
(1)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命题猜想
2018
年高考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作用等,也可能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备考中注意我国的各项改革所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
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涵、目标、方针和路径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必将积淀出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思想引领和行动风帆,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新的文化进步。这体现了
(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预测题型 选择题
)
C
①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
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解析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①
错误,
④
正确。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说明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
②
正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先于也可以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③
错误;故选
C
。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再度迎来重大制度创新。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表明
(
)
①
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
制度创新需要对已有制度的扬弃
④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预测题型 选择题
)
D
【
解析
】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导,并不是制度创新,故
①
项错误;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体现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应当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
②
项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同理,制度创新需要对已有制度的扬弃,故
③
项正确;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再度迎来重大制度创新,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故
④
项正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牧、农村增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安徽省针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不少耕地走向荒芜的现状,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
“
愿意种地的
”
大户获得更多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而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现代化中领军作用。针对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承包权利就没有了的顾虑,安徽省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向农民
“
确实权、颁铁证
”
,解决了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
社会历史的主体
(
预测题型 非选择题
)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安徽省在农村土地确权过程中,为什么重视解决农民的
“
后顾之忧
”
?
【
答案
】
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生产实践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农村的改革自始至终是由农民发起的、推动的。
③
重视解决农民的
“
后顾之忧
”
,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
解析
】
本题属于为什么类的解答题.本题答题知识范围明确.主要涉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从原因和意义角度说明为什么重视解决农民的
“
后顾之忧
”
。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答题模板
21〕
④
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⑤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1.
(2017·
全国
Ⅱ
卷
)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上述论断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
核心考点二 人生价值观
D
①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②
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就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③
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④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解析
】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只有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才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应该坚持的,
③④
符合题意;价值观属于意识范畴,并不能决定真理观,
①
说法错误;
②
说法绝对,不选。
2
.
(2017·
全国
Ⅲ
卷
)
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
“
政治灵魂
”“
精神支柱
”“
安身立命的根本
”
,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
“
总开关
”
、共产党人
“
精神上的
‘
钙
’”
。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
①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
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
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
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A
【
解析
】
个人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要看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
错误;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与人的文化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④
错误;
①
正确表达了理想信念在价值观中的地位,
②
正确说明了理念信念对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均当选。
考场陷阱
1.
(2017·
全国
Ⅱ
卷,
23
①
)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真理观。
【
纠正
】
价值观不决定真理观,真理观不一定与价值观相一致。
2
.
(2017·
全国
Ⅲ
卷,
22
③
)
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
纠正
】
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3
.
(2016·
北京卷,
28B)
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肯定。
【
纠正
】
人生价值的大小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4
.
(2015·
课标卷
Ⅰ
卷,
22
③
)
历史事实随价值判断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
纠正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历史事实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人生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生价值
①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
社会价值
)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
自我价值
)
,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②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价值观
①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
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
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根本途径
)
②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客观条件
)
③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主观条件
)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核心发散: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主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决定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其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
命题猜想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考查。
2018
年高考可能以社会热点事件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以典型人物的事迹为背景材料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增长的阶段,我们每个人则面临着从追求物质过渡到追求幸福的时刻。全面小康带给人们的意义,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标之外,还要补全健康、安全、尊重、个性、闲暇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种种目标。由此可见
(
)
①
正确的价值判断是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
②
价值判断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③
任何价值判断都是建立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的
④
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
A
【
解析
】
材料表明我们追求的幸福应是包含着健康、安全、尊重等多种指标,这表明我们正确的价值判断是要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
①
正确;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于
“
幸福
”
的定义发生了改变,这说明价值判断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②
正确;价值选择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之上的,
③
错误;无论什么样的价值观都会对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只不过错误的价值观起错误的导向作用,
④
不选。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孙民胜、孙碧禄家庭热心慈善事业。孙碧禄的父母是新加坡归侨,含辛茹苦收养了
12
个孩子,他们乐善好施,在对待邻里关系上,一直坚持着
“
邻里亲如弟兄,情同手足
”
的理念。同时,孙碧禄还秉持家族一脉相承的慈善心,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她与丈夫孙民胜经常冲在赈灾活动和慈善慰问活动的最前线。每逢岁末年初,走访慰问困难户;六一儿童节,为困难学生送上钱款及生活、学习用品;金秋时节,走入社区、敬老院和困难家庭,为老人送去关怀。
2013
年至今,孙碧禄担任厦门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慈善公益部部长,带领协会
400
多名姐妹做慈善,组织了
80
多场慰问活动。
人生价值的实现
(
预测题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
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相关知识,说明孙碧禄的事迹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
答案
】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孙碧禄关心邻里,热心公益,把他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孙碧禄倾心公益事业,并带领其他人一起做公益事业,说明了这一点。
【
解析
】
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题知识限定明确,问题指向说明孙碧禄的事迹对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其次,回扣教材知识,准确调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要求以及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等知识;最后,理论结合材料,规范组织答案即可。
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命题
(1)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
答题要素:
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人的价值的内容
(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
)
。
②人的真正价值
(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
)
。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结合材料
)
。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
。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
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
。
〔
答题模板
22〕
(2)
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答题要素: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
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
。
②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
③
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
。
④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
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
。
热 点 关 注
以
“
人民的名义
”
将反腐进行到底
〔
时政连线
〕
作为公职人员,要时刻铭记人民公仆为人民的理念,只有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戏剧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电视剧
《
人民的名义
》
反映出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官员腐败的缘由和过程,尤其是从不敢腐到伸出手的心理变化,这对当今的领导干部有很强的警示意义,我们应当对照自身查找问题,在心中时刻保持警钟长鸣。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
“
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保持,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
。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
“
不能腐
”
和
“
不想腐
”
,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
“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
”
,对于我们这个把
“
人民
”
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
术语提炼
〕
1.
腐败的动机和目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2
.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在于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以
“
人民的名义
”
反腐是实践党的宗旨的体现
4
.反腐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部门的整体办事效率
〔
新题预测
〕
1.
“
人民的名义
”
这一庄严的命题,在这里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正面的,正如剧中反贪局长侯亮平所说,以人民的名义,将贪腐官员绳之以法;一是反面的,
“
小官巨贪
”
的处长赵德汉也口口声声说
“
权力大小,那都是为人民服务
”
,
“
人民
”
不过是其信手拈来的遮羞布。从上述这段话可以看出
(
)
A
.认识主体不同结论也就自然不同
B
.价值判断会因期望值不同而不同
C
.人们的价值判断基于正确的价值选择
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D
【
解析
】
认识主体不同,结论不一定不同,
A
说法错误,
B
与材料主旨无关,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故
C
说法错误,材料表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故
D
符合题意。
2
.任凭腐败盛行,让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
“
人民的名义
”
就徒有虚名,名存实亡;坚持不懈反腐败,坚守社会公仆的初心,
“
人民的名义
”
才能实至名归。这一说法所包含的哲理是
(
)
A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C
.不同事物拥有不同的矛盾
D
.感受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不同
【
解析
】
“
人民的名义
”
从徒有虚名到实至名归,表明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故
B
符合题意,
ACD
与题意不符。
B
3
.
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
“
不能腐
”
和
“
不想腐
”
,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
“
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
”
,对于我们这个把
“
人民
”
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认识人民群众在反腐中的作用。
【
答案
】
①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
在反腐倡廉工作中,腐败现象是客体,人民群众是主体,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为了人民群众,并且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标准。
③
人民群众是反腐倡廉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反腐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参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
④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才能取得根本的胜利。
【
解析
】
本题要求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认识人民群众在反腐中的作用,实质考查人民的重要性,可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人民群众反腐作用,群众路线等方面组织答案。
复 习 练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