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2 MB
- 2021-05-11 发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情导航
基础自评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高考命题剖析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7·
全国
Ⅰ
卷
,9
~
10
2015·
广东卷
,2
2015·
四川卷
,4
结合相关地理事物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基本原理的应用
,
分析气温日较差、逆温层的产生及其影响。
2.
热力环流
2017·
天津卷
,8
2016·
天津卷
,4
2015·
四川卷
,8
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背景
,
考查热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2017·
天津卷
,9
2015·
全国
Ⅱ
卷
,1
2014·
福建卷
,9
~
10
以等压线图为背景
,
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风向、风速的判读。
课时任务通关
知识任务
1.
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的形成过程。
2.
知热力环流的原理及主要的热力环流类型。
3.
知高空中与近地面风的受力、风向、风速的差异。
能力任务
1.
能分析影响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
并能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
2.
能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
3.
能结合等压线分布分析不同地区的风向、风力大小。
基础自评
立足课前自评 提升基础复习
知识札记
预习自测
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读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明
】
大气中热量传递的过程
: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辐射。
【
记
】
两大作用
:
一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通过吸收、反射、散射
,
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二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通过大气逆辐射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损失。
【
知
】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
云量多少、大气洁净度、干燥度等。一般而言
,
大气中云量越多、空气越混浊、湿度越大
,
大气逆辐射越强。
【
辨
】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
,
并非只有晚上存在
,
而是始终存在。
(1)
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
:A
,
B
,C
。
(2)
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包括
,
其中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根本来源是
(
填字母
)
。
(3)
秋冬季节施放烟幕能够预防霜冻
,
主要是增强
。
(4)
利用图中原理
,
说明白天阴天气温不高的原因。
答案
:
白天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
气温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B
、
D
A
大气逆辐射
B
热力环流
【
明
】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
知
】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
辨
】
理解热力环流示意图的突破点
(1)
大气的垂直运动与近地面冷热不均有关
,
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3.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
差异→大气中的
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上升或下沉
气压
水平
(2)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有关
,
始终由高压流向低压。
(3)
高压、低压只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
同一垂直面始终自下而上气压逐渐降低。
(4)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
不论近地面还是高空
,
低压下凹
,
高压上凸。
4.
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填充下图
:
上图中
600 hPa
的等压面与等高面重合
,
说明同一高度上气压差为
。
5.
热力环流基本形式的风向变化
:
随昼夜变化的有
、
,
不随昼夜变化的有
。
热力环流
0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
【
明
】
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
,
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
记
】
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风速
;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
,
不影响风速
;
摩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
知
】
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1)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
,
由高压指向低压。
(2)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
(
北半球向右偏
,
南半球向左偏
),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
赤道为零。
(3)
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6.
在下面两幅图中画出甲地风向
,
并标注作用力。
(1)
北半球高空
(2)
北半球近地面
(3)
在近地面
,
摩擦力越大
,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
;
随着海拔的升高
,
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
。
大
小
【
辨
】
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
(1)
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
,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
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
,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7.
读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1)
等压线数值的大小
:
由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
故顺着风向
,
等压线数值越来越小
,
如甲图等压线
数值最小
;
乙图等压线
数值最小。
(2)
南北半球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北半球风向右偏
,
如上图中
图
;
南半球向左偏
,
如上图中
图。
大气的水平运动
A
D
甲
乙
考点导析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真题剖析
(
2015
·
广东卷
,2
)
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火山爆发为命题背景
,
考查大气中尘埃颗粒增多对大气热力作用的影响。
综合思维
:
火山爆发导致的某一项因素变化对于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何思
火山爆发
——
地面温度下降
思考
:
地表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
温度下降说明地表获得的热量减少。
迁移
:(1)
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
;(2)
大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会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3)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
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感悟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
大气中逆辐射增强
——
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
——
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温度升高
——
地表长波辐射增强。火山爆发
——
火山灰进入大气层
——
对太阳辐射削弱增强
——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
——
地表温度下降。
出结论
D
考点探究
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1)
分析全球变暖
(2)
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
,
而地面长波辐射却难以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
,
同时减少热量交换
,
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
,
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
,
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
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地区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
: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
: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
,
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
下垫面性质
: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
,
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方法指导
2.
逆温现象
(1)
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
,
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
,
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
,
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
,
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
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
,
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
逆温的影响
影响
内容
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
,
它使能见度降低
,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
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
,
空气垂直对流受阻
,
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
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
但可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
,
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
,
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
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
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考点二
热力环流
真题剖析
(2015
·
四川卷
,8)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
,
回答下题
: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
A.
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
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
大气污染不易扩散至郊区
D.
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以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为背景
,
考查城市热岛的形成以及城市风的形成。
综合思维
:
市区与郊区气温差异形成热岛
,
产生了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
体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如何思
温差大小
——
城郊热力环流
思考
:(1)
气温的分布与差异对降水以及降水形式的影响
;(2)
城市风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迁移
:(1)
市中心温度高于郊区
,
以上升气流为主
,
降水较多
,
但降雪的可能性比郊区低
;(2)
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会扩大污染气体的污染范围。
感悟
:
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
——
市中心多上升气流
——
降水的可能性大。
市中心平均气温比郊区高
——
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小。
城市环流
——
大气污染物容易扩散至郊区。
城郊间的环流圈之内
——
市中心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出结论
A
考点探究
1.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海
陆
风
图示
影响
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
,
降水增多
山
谷
风
图示
影响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
,
较冷空气在谷底和盆地内集聚
,
原有暖空气上升易形成逆温层
,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
,
易加剧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环流
图示
影响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
,
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二个方向、三个关系
(1)
一个过程
(2)
二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
——
热上升
,
冷下沉。
②水平运动
——
从高压流向低压。
(3)
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②
温压关系
:(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
热低压、冷高压
③风压关系
:
水平方向上
,
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
如上图中
abcd
处风向
所示
)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真题剖析
(2014
·
山东卷
,8)
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
P1
和
P2
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
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读图
,
回答下题
: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金牌导思◇
如何考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落实
通过等压面考查热力环流
,
从而得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综合思维
:
由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水平面上气压高低
,
结合经纬度确定方向
,
得出风向
,
体现综合思维的考查。
如何思
高空等压面的分布
——
近地面风向
思考
:
等压面的凹凸反映了气压的分布状况
,
气压的分布与地转偏向力决定了风向。
迁移
:
不管是近地面还是高空
,
等压面上凸就是高压
,
下凹就是低压
,
根据高低气压可以判断风向。
感悟
:
图中等压面
P2
在
38°N
高空向上凸
,
在
37.5°N
高空向下凹
——38°N
高空为高压
,37.5°N
高空为低压
——
近地面
38°N
为低压
,37.5°N
为高压
——
水平方向上大气由甲地向
38°N
方向运动
——
北半球向右偏
——
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西南风。
出结论
B
考点探究
1.
风向、风力的判读
(1)
风向的判定方法
①定“水平气压梯度力”
:
垂直于等压线
,
由高压指向低压
,
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
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
②定“地转偏向力”
:
北半球向右偏转
,
南半球向左偏转。
③定“偏转角度”
: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
一般为
30°
~
45°)
。
(
风向用实线箭头画出
)
。
④定“风向”
:
即风来的方向
,
如上图中
D
点风向为东南方向。
(2)
风力的判读
①同一等压线图上
,
等压线密集
,
风力大
;
等压线稀疏
,
风力小
,
如上图
,
风力
:A>B>C>D
。
②不同图中
,
相同比例尺
,
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
(
等压距
)
越大
,
风力越大
,
如下图中
B
处风力大于
A
处。
③不同图中
,
相同等压距
,
比例尺越大
,
风力越大
,
如下图中
C
处风力大于
D
处。
2.
风压定律
在北半球
,
背风而立
,
高气压在右后方
,
低气压在左前方
:
在南半球
,
背风而立
,
高气压在左后方
,
低气压在右前方。
知识拓展
影响风向和风力的其他因素
(1)
狭管效应原理
地形的狭管作用
,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
,
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
,
于是加速流过峡谷
,
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
,
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
,
称为
“
狭管效应
”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
,
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
图中河西走廊就具有狭管效应。
(2)
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变化原理
随海拔升高
,
空气运动所受摩擦力变小
,
故风速增大
,
风向偏转角度增大
,
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
(
如图
),
南半球逐渐向左偏转。
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
素能专攻
强化地理技能 提高核心素养
【
判读方法
】
判读步骤
判断方法
结论
依据
方法
(1)
判读等压面数值的
高低
↓
(2)
判断同一高度不同地点气压高低
↓
(3)
判断近地面温度
↓
(4)
判断气流运动方向
,
完成热力环流图
↓
(5)
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随高度增加
,
气压降低
数值
:aP
D
;
P
B
>P
A
气压高低状况
近地面温度高
,
气压低
;
近地面温度低
,
气压高
温度
:T
A
>T
B
气压和温度分布状况
近地面温度高处
,
气流上升
;
近地面温度低处
,
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气流运动
:A→C→D→
B→A
气流垂直运动状况
高压中心等压面上凸
,
为下沉气流
,
多晴朗天气
,
气温日较差大
;
低压中心等压面下凹
,
为上升气流
,
多阴雨天气
,
气温日较差小
天气状况
:A
地多阴雨天气
,B
地多晴朗天气。
气温日较差
:B>A
拓展延伸
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
,
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1)
随着海拔升高
,
等温面的温度数值逐渐减小。
(2)
等温面向下凹的地区
,
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低
;
等温面向上凸的地区
,
气温较同高度其他地区高。如上图中甲为低温中心
,
乙为高温中心。
(3)
夏季
:
陆地上等温面向上凸
,
海洋上等温面向下凹
;
城市市区等温面一般向上凸。
提升训练
(2016
·
江苏卷
,5)2016
年
1
月
24
日
,
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
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
,
回答下题
:
此时我国
(
)
A.
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
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
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
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解题思路
: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并不都是在高压脊控制之下
,
此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
,
降雪较少
,
三亚比昆明的等压线稀疏
,
所以风力比昆明小。根据等压线的方向可以作出北京和上海的风向。两地的等压线方向差不多
,
所以风向基本相同。
答案
:
D
【
深度链接
】
见“课时冲关”
T1
~
2
、
4
、
9
~
10
、
14
考点演练
对点典题再练 巩固复习效果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17
·
全国
Ⅰ
卷
,9
~
10)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
,
采用双层覆膜技术
(
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
(12
月至次年
2
月
)
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
1
~
2
题
:
1.
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1.B
第1题,根据题意,双层覆膜是为了保证葡萄安全越冬,所以具有保温作用。①②气温较③④高,因此①②曲线表示膜内气温,③④曲线表示平均气温。枯雪年降雪少,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可以透过薄膜,使地面升温,膜内空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气温较高;夜间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因此②曲线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2.
该地寒冷期
(
)
A.
最低气温高于
-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2.C
第2题,本图只表示丰、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判断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③④曲线状态具有相似性,说明气温日变化与积雪状况关系不大;①②曲线差别很大,说明膜内温度日变化与积雪状况关系密切;①②曲线与③④曲线差异明显,说明膜内温度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2013
·
山东卷
,5)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
14
时左右
,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
,
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
,
回答第
3
题
:
3.
下列时刻中
,
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
)
A.6
时
B.9
时
C.12
时
D.14
时
解析
:B
读图可看出,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的大陆东岸,等温线的弯曲变化受到太阳辐射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图中三条等温线平直,说明海洋和陆地近地面气温基本没有差异,不可能是在海陆气温差异最大的6时(日出前后)和14时(午后),12时(正午)太阳辐射强烈,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会形成较大的海陆温度差异,等温线发生弯曲;一般在9~10时,海陆温度差异最小,等温线较为平直,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
考点二
热力环流
解析
:4.D
第4题,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垂直方向自下而上,温差越大,对流运动越强,温差越小,气流越稳定,甲地垂直方向上温差大于乙、丙两地,对流最旺盛;乙丙两地垂直方向上温差相近,但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和试题中提供的新知识,乙地靠近湖泊,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大气垂直运动强于丙地,丙地最稳定。
(2017
·
山东潍坊模拟
)
一般情况下
,
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
8
时气温状况剖面
,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
20
千米
/
时。
据此回答
4
~
5
题
:
4.
此时
,
甲、乙、丙三地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
A.
甲地比乙地稳定
B.
乙地对流最旺盛
C.
乙地比丙地稳定
D.
丙地最稳定
解析
:5.B
第5题,正午前后应该指当地12点前后,图示甲地西侧高空的冷空气移至乙地附近(8时至12时历时4小时,移动速度每小时20千米,共计自西向东移动80千米),垂直温差大,而且空气中水汽丰富(湖泊以及材料中
“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
”
均提示乙地水汽丰富),近地面大气密度小,容易导致乙地产生强对流天气。
5.
正午前后
(
)
A.
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
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
丙地刮起东北风
D.
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
:C
该题选择
“
不符合
”
的选项。浮尘天气的形成首先是
“
尘
”
的来源,读图可知,甲地扬沙形成上升的沙尘,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带到乙地上空,然后在乙地下沉形成,低空风力较小不利于浮尘扩散,所以A、B、D三因素都有利于浮尘天气的形成。故选C。
6.(
2017
·
天津卷
,8
)
读图文材料
,
下列描述中
,
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
A.
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
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
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
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2014
·
福建卷
,9
~
10)
下图示意
1
月、
7
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
(
单位
:m/s)
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
读图
,
回答
7
~
8
题
:
解析
:7.B 8.D
第7题,根据图中四点的纬度位置和高度数值,结合图例可以判断出①地7月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为10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介于5m/s~10m/s。②地7月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5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介于10m/s~15m/s。③地7月的风向为东风,风速为0m/s~5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0m/s。④地7月的风向为西风,风速介于15m/s~20m/s;1月风向为西风,风速为20m/s。对比分析可判断出②地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为:低纬度风向以东风为主,风速小;中高纬度风向为西风,风速大。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低纬因受东风影响,海水总体向西流,中纬度受西风影响,海水总体向东流;风速越大,洋流流动速度越快。
7.
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
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
)
A.
气温分布
B.
降水分布
C.
地势起伏
D.
洋流分布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5-11 11:16:03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08 20:35:5926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08 17:39:575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16:42:31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工业地域类型2021-05-08 14:26: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