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0 MB
- 2021-05-11 发布
目录
Contents Page
目录页
1.人口的迁移及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
目录
命
题
统
计
2016课标Ⅲ,4~6
2016·海南,21
2016·天津,15
2013·课标Ⅰ,7~8
2015·广东文综,5
2014·山东文综,1~2
2013·北京文综,3
2015·北京文综,11
2011·广东文综,7~8
……
命
题
分
析
常以人口统计资料、区域就业等材料为背景,考查人
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影响。
目录目录
目录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
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
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的特征
①时间较长
②居住地改变
③空间位移
目录
3、人口迁移的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A、B、C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代表
国外。图中箭头分别表示涵义:
由A1到B1,B2到C1,C1
到A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由A1到D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由B1到B2不属于人口迁移,
属于人口流动。
目录
4、人口迁移的的类型
①国际人口迁移
②国内人口迁移
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
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人口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
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从城市 城市、从城市 农村、从农村 城市等。
(2)按迁移方向:
(1)按迁移空间:
目录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个人动机和需求也影响人口的迁移。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 自然灾害、生态环境
的变化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 经济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 社会因素:
在某种选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
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
(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
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
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
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1、提取信息:“与2000
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
农业生产的农民”;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
2、提取信息:“图中
2010年与2000年相比,外
出半年以上总人口,跨省
外出人口”;
3.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
息,该县外出人口增多,
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人
均生产规模扩大。
目录目录
(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
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
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
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4、提取信息:“劳动力价
格降低”;
5.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
息,该县外出人口增多,
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劳
动力价格降低。
6、提取信息:“占总人口
比例提高 ”;
7.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
息,该县外出人口增多,
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占
总人口比例降低。
目录目录
(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
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
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
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8、提取信息:“人均产值
减少”;
9.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
息,该县外出人口增多,
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人
均产值增加。
A
目录目录
(2014·海南地理,14~15)下图表示我国某
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
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1)~(2)题。
(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1、提取信息:“该县可能
位于我国”;
2、提取信息:“珠江三角
洲地区 ”“京津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 ”“川渝
地区”;
3.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
息,该县外出人口增多,
表明该县经济较落后,四
个选项中“川渝地区”经
济最差。
D
目录目录
1、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
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
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以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
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
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
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目录目录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的具体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
(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目录目录
3、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属自发流动。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
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原因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
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
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目录
目录
(2016·新课标全国Ⅲ,4~5)与2014年
相 比 , 2015年 上 海 市 常 住 人 口 减 少 了
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
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
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
“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
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1、提取信息:“导致2015年
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
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2、提取信息:“上海市已制
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3.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息
,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
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
级的需求
A
目录
(2016·新课标全国Ⅲ,4~5)与2014年
相 比 , 2015年 上 海 市 常 住 人 口 减 少 了
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
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
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
“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
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
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
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
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提取信息:“上海市减少
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
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
城市”;
2.地理判断: 结合以上信息
,上海市产业升级,周边城
市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这些
人口迁入。
C
目录
(2015·广东文综,5)下图为2005
~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
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 B.四川
C.广东 D.浙江
1、提取信息:“下图为2005~
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
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2、提取信息:图中为2005~2012
年常住人口数量趋势在减少”;
3、提取信息:“A.海南 B.四
川 C.广东 D.浙江”;
4、地理判断:我国人口总体上由
中西部向东部沿海迁移。
B
目录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
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
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
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
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
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1、提取信息:“A.北
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2、提取信息:图中北方
地区和南方地区牵挂程
度线的分布”;
3、地理判断:南方地
区牵挂程度高。
4、提取信息:“B.直
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
高”;
目录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
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
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
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
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
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5、提取信息:图中找
出北京、上海、天津、
重庆直辖市和牵挂度;
6、地理判断:天津、
重庆等直辖市的牵挂程
度低于成都、深圳等。
7、提取信息:
“C.珠江三角洲比四
川盆地高”;
8、提取信息:图中珠江
三角洲和四川盆地的牵
挂程度线分布”;
目录
(2015·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
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
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
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
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
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9、提取信息:珠江三
角洲的牵挂程度比四川
盆地的高;
10、提取信息:
“D.内陆城市比沿海
城市高”;
11、提取和解读信息:
图中沿海和内陆城市的
牵挂程度线分布,沿海
高于内陆。 C
目录
(2014 ·新课标I)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
完成10~11题。
1.审设问和选项
分析过程: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
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明确设问要求:根
据图示求人口增长
数量特征。
明确判断过程:根据题图提供的不同年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
人口的比例,可分别计算出19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9 300
万,193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1.25亿,1950年该国的总人口
约为1.4亿,197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2亿,1990年该国的总
人口约为2.5亿,2010年该国的总人口约为3.08亿。该国人
口在持续增加,与图①曲线的特征相吻合。
A.① B.② C.③ D.④ 2.提取图示信息、分析:
目录
(2014 ·新课标I)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
3,完成10~11题。
1.审设问和选项
分析过程: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明确设问要求:
根据图示计算各
选项的人口增长
数量
明确判断过程: 1910~1930年人口自然增长
数量约为3 100万;1930~1950年人口自然增
长数量约为2 000万;1950~1970年人口自然
增长数量约为6 000万;1970~1990年人口自
然增长数量约为4 000万。
2.提取图示信息、分析:
目录目录
目录
(2013·课标Ⅰ,7~8)下图示意某
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
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
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1、提取信息:“(1)20世纪90年代和
80年代相比,该城市”;
2、提取信息:“A.总人口增长速
度加快”;
3、提取信息:图中80年代总人口增
长率近3%,90年代总人口增长率近
2%;
4、提取信息:“B.总人口减少”;
5、解读信息:当人口总增长率小于
零时,总人口减少。
目录
(2013·课标Ⅰ,7~8)下图示意某
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
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
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
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6、提取信息:图中90年代总人口
增长率大于零;
7、提取信息:“C.人口自然增长
率降低 ”;
8、提取信息:图中80年代、90年
代人口自然增长率数值;
9、提取信息:“D.人口净迁入量
减少”;
10、提取信息:图中80年代、90年
代国内净迁移率、国际净迁移率的数
值,并计算和;
D
目录
(2013·课标Ⅰ,7~8)下图示意某
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
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
约1 300万。据此完成(1)~(2)题。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1、提取信息:“(2)该城市所在的
国家可能是”;
2、提取信息:“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3、地理判断:该城市人口超千万,
为超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
人口迁移,说明经济水平较高,就
业机会多;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出为
主,且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迁出,
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
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且该城
市自然增长率在1%~2%之间。这
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
A
目录
收入水平高,则人口迁入率高,
所以选项A错;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
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
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造成图中
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
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首先要读出A省区人口迁移的
特点
A省区人口迁入率低,人口迁
出率全国最高。
分析影响人口迁入、迁出的
因素。
目录
下图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
区)省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
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造成图中
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
最可能是当地( )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D
人口数量的多少与人口迁入
或迁出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所以选项C错;
远离东部和经济落后,都可能
使人口迁出率大,但要求选最
可能的原因,所以选项B错、
D正确。
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
目录
命
题
统
计
2016·海南,21
2016·江苏,28(3)
2016·浙江,3~4
2013·课标Ⅱ
2015·山东文综,1~2
2014·重庆文综,13(2)
2014·广东文综,6
2011·海南地理,16~18
……
命
题
分
析
常以人口统计资料、区域就业材料等为背景,考查人
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影响。
目录目录
目录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
利
不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
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
生态环境的压力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
技、文化联系,有利于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1、人口迁移的影响
目录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1)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
市经济的发展。
(2)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
(3)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
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
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目录
4、中国民工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成因: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农村生态
环境压力大;农村劳动艰辛,文化落后;
②人口政策的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
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目录
4、中国民工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影响:
有利 :
①民工的流动有效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
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不利:
城市人口急剧增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增加
了城市就业压力,破坏环境等。
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
(2017·山西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1)~(2)
题。
(1)能正确反映图甲、图乙所示信息的说法是( )
A.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向平衡
B.图中所示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
C.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涌入中心城区
D.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图甲反映的是人口性别比变化,且性别比趋向平衡,A无法判断,D正确。
图乙显示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增长速度为负值,郊区增长速度快,B、C错。
D
目录目录
(2017·山西高三第二次四校联考)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1)~(2)
题。
(2)关于外来常住人口的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
B.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C.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
D.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外来常住人口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性别比变化可反映城市
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A错.外来常住人口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B、
C错。外来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中心
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D正确。
D
目录目录
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角度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
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目录
目录
(2015·山东文综,1~2)近年来,我国有些
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
心化现象。完成(1)~(2)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提取信息:“这种空心化现
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提取信息:“近年来,我国
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
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3、地理判断:农村出现了“有
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
化现象。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
迁移,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经济差异。
C
目录
(2015·山东文综,1~2)近年来,我国有些
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
心化现象。完成(1)~(2)题。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1、提取信息:“有院无人住,
有地无人种”带来”;
2、解读信息:抓住“无人住”,
“无人种”,即资源的浪费;
3、提取信息:“农业发展水平
提高”;
4、地理判断:农村出现了“有
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现象。
不利于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A
目录
[2014·重庆文综,13(2),8分]阅读图文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
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
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
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
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1、提取信息:“从人口数量和素
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
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2、解读信息:“人口数量”指对
劳动力数量的供给,“人口 素质”
主要是指人口的科学技术素质。
3、提取信息:图中洛杉矶的军事
国防工业、高科技产业发展;
4、调动知识: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
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
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
新。
目录
[2014·重庆文综,13(2),8分]阅读图文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
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
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下
图是洛杉矶主导产业演进示意图。
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
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
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
进技术创新。
目录目录
目录
1. 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1、提取信息:“2005-2010年”; (2013 ·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
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
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
2、调动知识:从图中看贵州的
迁出人口比重比四川略高,但四
川人口总数远大于贵州,所以选
项A错误
3、提取信息:“迁入人口数量
上海多于广东”;
4、调动知识:从图中看上海的
迁入人口比重比广东高,但广东
人口总数远大于上海,所以选项
B错误。
目录
1. 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013 ·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
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
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5、提取信息:“人口增长率
浙江高于江苏 ”;
6、提取信息:图中浙江、江
苏的人口迁出、迁入比重;
7、调动知识:浙江与江苏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但
计算出浙江的人口净迁入比重
12%远大于江苏的3%;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所以选项C正确。
目录
1. 2005-2010年 (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013 ·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
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
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8、提取信息:“人口自然
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9、调动知识:天津比安徽
的经济水平高,人口自然增
长率安徽高于天津。所以选
项D正确。
C
目录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
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2013 ·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
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
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提取信息:“2005-
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
的人口迁移”;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
化进程 ”
2、解读信息:老龄化进程
指老龄人口占比重的变化进
程,皖、赣、黔三省人口净
迁出,而且以青壮年为主,
所以加快了这三省的老龄化
进程,选项A错误;
目录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
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2013 ·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
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
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
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3、提取信息:“延缓了沪,
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4、解读信息:结合上面分析,
沪、京、津三省人口净迁入,而
且以青壮年为主,所以延缓了这
三市的老龄化进程,选项B正确
5、提取信息:“降低了皖、赣、
黔的城市化水平 ”;
6、解读信息:皖、赣、黔三
省人口迁出人口以农村人口为
主,所以加快了这三省的城市
化进程,选项C错误;
目录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
人口迁移 (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2013新课标II)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
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
关知识,完成1~2题。
7、提取信息:“降低了沪、
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8、解读信息:沪、京、津三
市人口净迁入,城市人口比
重加大,所以加快了这三市
的城市化进程,选项D错误;
B
目录
分析:
人口迁入率图像呈波状变化,
所以选项A错误。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
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
学知识,判断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
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
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
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
净迁入量逐年增加。所以选项
D正确。
人口迁出在2004年达到最低,
所以选项B错误。
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数据表
明人口迁移率有增大的趋势,
所以选项C错误。
D
目录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
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95~2009年该
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
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1、提取信息:“从人口迁移模
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2、提取信息:“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3、解读信息:结合上题分析,
图示人口净迁入。
4、地理判断:我国沿海省区人
口净迁入,中西部人口净迁出。
A
相关文档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5-10 20:38:302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8:05:307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5-10 16:19:4260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4-29 02:32:311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青藏地2021-04-29 00:37:163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8 19:30:475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气候类2021-04-28 10:44:453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4-25 21:18:217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4-24 02:22:038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1 00:38: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