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5-11 发布
气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气温降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
一、 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
大气环流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 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决定着热量条件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如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寒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温带。
(2)大气环流既是气候的影响因素,也是气候现象
全球的气候主要是在不同的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大陆东岸主要是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大陆西岸主要是受三圈环流影响(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影响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3)海陆分布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
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沿海地区的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气候湿润;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气候干旱。
(4)地形起伏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差别。如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特征的形成就与地形因素有很大关系;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阻挡从太平洋来的西风,在山脉东侧出现沙漠气候。
(5)洋流改变沿岸地区的水热条件
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6)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能够影响和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另外,人类活动也可以影响下垫面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等,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比如城市热岛效应等。
二、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
(一)气温
1.日变化:
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
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
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山地(山峰)>平原(山谷);晴天>阴天;
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气温日较差具体分析】:
①纬度越低气温日较差越大,因为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
②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③大尺度的地形区,则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如: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
④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2. 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
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
【气温年较差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气温年较差具体分析】:
①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③同一纬度,海拔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大。
④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凹地>平原>凸地】
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思考角度:纬度、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 纬度因素
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2)地形: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③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④阳坡、阴坡
(3)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植被)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5)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故温差小。
(6)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
4.气温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
(1)纬度因素——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
(2)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
(3)地形因素——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
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盆地的等温线是闭合的,越往中心数值越大:夏季为炎热中心,冬季为温暖中心。
山地的等温线也呈现闭合,中心数值小,夏季凉爽,冬季低温。
(4) 洋流因素——分别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
(二)降水
1.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过程和凝结核。
2.常见类型: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对流雨等。
3.降水量影响因素:【常考分析语句】
(1)海陆位置
①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
②位于沿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2)大气环流
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
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③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④夏季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⑤受信风影响,降水少;沿海地区,成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3)地形
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如科迪勒拉山系对太平洋进入美洲的阻碍)
③赤道附近地势高地区,对流减弱,降水少(如东非高原)
(4)洋流
①暖流增湿,降水较多 ; ②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5) 植被
覆盖率高(低),降水多(少)
(6) 水文
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7)人类活动
①城市湿岛、雨岛效应,多上升气流,降水多
②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
③兴修水库,降水增多
④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4.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
(1)大气环流:首先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等判断两地所处的大气环流不同,即受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影响。
(2)地形(迎、背风坡):如果是相距较近的两地,降水有明显差异,
(3)海陆位置:若两地纬度相当,距海远近不同(两地之间无高大山地的阻隔作用),且降水季节分布相同,但降水量差异较大。
(4)洋流因素:发生在沿海。主要表现为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的两地,除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外,一般还要考虑洋流因素的影响。
扩展:雾形成条件分析【重点】
雾形成的条件
常考分析语句
充足的水汽
①临海;②雨季;③多河湖水域
降温条件
①逆温;②寒流降温;
③夜间降温幅度大(山上冷空气沿坡下沉,气温日较差大等)
凝结核
工业排放粉尘多
相对封闭的地形
地表相对封闭,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扩散,多雾
相关文档
-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8届高2021-05-11 12:56:366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5-11 01:19:2815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2021-05-10 17:31:116页
-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18届高2021-05-10 13:52:0119页
-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2021-05-10 11:26:269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5-08 22:02:322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5-1自然2021-05-08 17:42:5820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必修工业地域2021-05-08 17:07:5121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水循环2021-05-08 10:39:517页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37中国地2021-05-06 14:18:57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