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 MB
- 2021-05-11 发布
第38讲 中国地理概况
[考纲呈现]
1.中国自然地理特征。2.中国社会经济地理特征。
[考纲解读]
1.了解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识记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我国主要河流及水文特征。(重点)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与保护。
4.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发展条件。(重点)
5.识记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重点)
6.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
[思维导图]
考点一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1.中国地形
(1)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①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②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山脉:阿尔泰山脉、g祁连山。
④南北走向山脉:h贺兰山、横断山脉。
⑤弧形山脉:i喜马拉雅山脉。
(2)主要地形区分布
①四大高原: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
②四大盆地:E四川盆地;F柴达木盆地;G塔里木盆地;H准噶尔盆地。
③三大平原:L东北平原;M华北平原;N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2.中国气候
(1)气候类型
①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高山气候,E热带季风气候。
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雨热同期。
③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⑤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季风。
(2)温度带
①a寒温带,b中温带,c暖温带,d亚热带,d热带,d高山气候区。
②我国四大盆地所属的温度带: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柴达木盆地位于高山气候区、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
③黄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温度带是高山气候区、暖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④甘肃省地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山气候区。
⑤我国三大平原的农作物的熟制,从长江中下游平原,经华北平原到东北平原,依次是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3)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②季风区是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古诗“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是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其中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④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面积较大,是因为:一方面内陆面积广大,距海较远;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另一方面气温较高,风力较大,蒸发量大。
3.中国河流和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①河、湖
河流:a松花江,b淮河,c湘江,d黄河,e雅鲁藏布江,f额尔齐斯河,g塔里木河。
湖泊:h青海湖,i洞庭湖,j鄱阳湖。
②内、外流区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2)长江概况
源头、注入海洋
发源于①唐古拉山,注入②东海
流程、流量、流域面积
全长6 300km,居世界第3位,年径流量9 500多亿立方米;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
流经省区(简称)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的划分
a为宜昌,b为湖口
主要支流和湖泊
③雅砻江,④岷江,⑤嘉陵江,⑥乌江,⑦汉江,⑧湘江,⑨赣江,⑩洞庭湖,⑪鄱阳湖
(3)黄河概况
源头、注入海洋
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注入②渤海
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
全长约5 464千米,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660亿立方米
流经省区(简称)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上中下游的划分
③河口,④桃花峪
主要支流
⑤大通河,⑥洮河,⑦汾河,⑧渭河
4.中国资源
(1)土地资源
①土地资源名称:a旱地,b水田,c林地。水田和旱地的分布界线是秦岭—淮河。
②特点:类型多样,但各种土地类型的比例不当。
③分布。
耕地: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草地:北方干旱和半干旱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部山地。
(2)矿产资源
①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②矿产地名称:
铁矿:a本溪;b鞍山;c大冶;d石碌。
煤矿:e鹤岗;f大同;g平顶山;h六盘水。
有色金属:i白云鄂博;j招远;k平果。
③在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中,矿产资源丰富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3)水资源
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
②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地区,其主要原因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较少;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③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有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考向一 中国地形及影响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1.A 2.C
解析 a图铁路沿河而建,b图铁路与河流多处相交,可知甲位于河谷,乙位于平原。由经纬度知,甲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位于黄淮平原,秦岭阻挡了冬季风,所以1月气温甲高于乙,7月气温无法推断。
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C,不选A。阅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B、D。第4题,三江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B。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A,不选D。
考向二 中国的气温与降水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5~6题。
5.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6.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这里地势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气温较低,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所以该范围内亚热带分布范围小。故B项正确。第6题,温度带的划分主要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与1月0℃等温线大致吻合。由于我国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导致我国冬季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明显偏低,因此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故D项正确。
下表为“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气候资料表”。读表中数据,完成7~8题。
城市
夏秋季降水量(mm)
冬春季降水量(mm)
7月平均气温(℃)
1月平均气温(℃)
①
153.2
124.4
25.7
-15.2
②
351.5
66.0
21.9
-13.5
③
165.6
37.1
23.6
-9.0
④
435.0
9.8
14.9
-2.3
南宁
868.8
431.8
28.3
12.8
7.代表银川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城市①冬春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受(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蒙古高压控制
C.热带气旋影响 D.西风气流影响
答案 7.C 8.D
解析 第7题,我国五个自治区行政中心城市分别是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拉萨和南宁。其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低,所以表示拉萨的是④,乌鲁木齐纬度最高,离冬季风源地最近,冬季气温最低,而且冬季西风带来较多降水,所以①表示乌鲁木齐,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高原,易受冬季风的影响,银川西侧有贺兰山阻挡寒冷的冬季风,而且呼和浩特纬度较银川高,海拔也较银川高,故呼和浩特冬季气温低于银川,所以表示银川的是③,故答案选C。第8题,由上题分析知,①表示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侧,冬季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在天山的抬升作用下,多地形雨,故答案选D。
考向三 中国的河湖及水文特征
(2019·重庆模拟)读“我国某地区1月份等温线图(单位:℃)”,完成9~10题。
9.关于图中各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气温偏高,为湖泊
B.B处气温低于-18℃,为祁连山脉
C.C处气温低于-12℃
D.A、B、C三处均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
10.关于图中河流D河段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含沙量较少 ②水流湍急 ③无结冰期 ④水位季节变化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 由图示经纬度和闭合处的等温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判断:A处气温高于-12℃,是柴达木盆地;B处气温低于-18℃,为祁连山脉;C处在河西走廊,气温高于-12℃;C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第10题,D河段是黄河上游段,地形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含沙量较少;纬度较高,有结冰期;受气温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课外调查得到某一河流各月平均径流数据,绘制成下图(图中数字表示月份,同心圆数值自内向外增大)。据此完成11~12题。
11.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年有两次汛期,汛期时间长
B.冬季有结冰期,出现断流现象
C.径流量大,泥沙含量大
D.水位不稳,季节变化大
12.关于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B.冬小麦种植面积广,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
C.农产品单产高,商品率低
D.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高低、汛期有无或长短、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入手。据图可直接分析。第12题,据图可知,本地区有两个汛期,一个是在夏季,降水较多,一个是在春季,气温回升,可知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该河流有结冰期,不适合种植冬小麦;东北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较高;土壤盐碱化主要出现在华北平原地区。
考点二 中国人文地理特征
1.中国的农业
(1)农业的地区分布
地区
主要部门
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东南的人工林区
渔业
沿海、南方地区
西部地区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
种植业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2)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①粮食作物:分布格局为“南稻北麦”。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春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以北;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古长城和秦岭—淮河之间。
②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和经济作物的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甜菜
棉花、油菜、甘蔗
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③挑战与对策
a.挑战:面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
b.对策: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
2.中国的工业
(1)四大工业基地:①辽中南工业基地,②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密集分布区
①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③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3)高新技术产业区
①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②开发差异
3.中国的交通
(1)交通运输网密度:东部大,西部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线,i京九线。
(3)水运
①海运:沿海航线北方航区以上海、大连为中心,南方航区以广州为中心;远洋航运包括东行、南行、西行和北行四个主要航线。
②河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4)主要的国际航空港:北京、上海、广州。
考向一 中国的农业
(2015·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第1题。
1.“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答案 D
解析 我国冬小麦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种植。我国棉区范围广阔,全国划分为三大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渭河平原处于棉区与麦区的交会处,既种植棉花,又种植小麦。寒露时节农事活动是种植冬小麦、摘棉花的地区最有可能是渭河平原。
2.下图为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出的“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图”。若下列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则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地区是( )
A.西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1980~2010年水稻产量重心移动方向是由西南移向东北,这就说明,在选项所列四个地区的水稻产量均有增加的条件下,对图示水稻产量重心移动趋势贡献最大的是东北地区。
3.(2018·吉林调研)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2)图中A地农业生产潜力高,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为什么?
(3)B、C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1)气候
(2)A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生产为主,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C地(位于青藏高原内部)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C地多;B地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考向二 中国的工业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在近现代化进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下图为“辽宁工业遗产产业部门结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根据图中工业遗产产业部门结构推测,该省( )
A.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招商引资卓有成效
C.矿产资源丰富 D.高新技术工业发达
5.为合理利用土地,工业遗址建筑改造后一般用于发展( )
①创意产业园 ②休憩公园 ③住宅 ④学校 ⑤医院 ⑥博物馆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从辽宁工业遗产产业部门结构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工业遗产数目较多的是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和交通运输。由此可知,该省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工业不发达,工业的发展大多依靠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非发展外向型产业,且无法说明招商引资卓有成效。第5题,工业遗址改造后一般用于发展创意产业园等第三产业,或者发展成为休憩公园、博物馆。住宅、学校、医院一般建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值越高,说明盈利能力越强。读下表回答6~7题。
工业增加值率的区域间和行业间分布表
我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
中、西部工业增加值率
我国部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
我国工业增加值率
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
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
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
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烟草业
饮料加工业
医药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6.5%
35%
38.6%
33.6%
26.17%
77.7%
77.3%
37.1%
35.9%
20.2%
6.有关工业增加值率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工业增加值率较发达国家低是因为我国市场竞争更激烈
B.中西部工业增加值率较东部高是因为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更高
C.东部工业增加值率较中西部低是因为东部技术导向型电子工业比例高
D.中西部工业增加值率较东部高是因为中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比例更高
7.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工业增加值率,我国政府应该( )
①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烟草等高增加值率工业 ②把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③减少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产业的发展 ④依托传统产业的技术积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工业增加值率是指工业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附加值高的工业少,工业盈利能力低;中西部工业增加值率较东部高是因为中西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比例更高,盈利能力强。第7题,提高工业增加值率需要加快附加值高的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和新兴产业。
水汽沿河谷深入,水汽充足,降水丰富。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5-11 11:16:031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08 20:35:5926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08 17:39:575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16:42:31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工业地域类型2021-05-08 14:26: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