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5-11 发布
文化生活
必修
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01
课 前 预 习 案
基本特征
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
理解
共同熔铸
民族特性
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凝聚力
封建统治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
)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
)
3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
)
4
.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
(
)
5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6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
×
×
×
×
×
√
1
.
“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
,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
A
.包容广纳
B
.推陈出新
C
.博大精深
D
.源远流长
答案
D
2
.作为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
”
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
①
汉字
②
史书典籍
③
京剧
④
国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答案
A
3
.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
在央视成功首播后,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这是基于汉字
(
)
①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
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
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④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答案
A
4
.澳大利亚格兰坪教育局的考察团来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考察,并专门参观了该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情况,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
)
①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②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用汉字记录的
③
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④
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答案
D
5
.孔府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和气概,历时数千年,融宫廷饮食、贵族饮食、地方饮食等为一体,逐渐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菜品,经久不衰。这表明中华饮食文化
(
)
①
源远流长
②
博大精深
③
渐趋同一
④
先继承后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答案
A
6
.一年农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和传统农事密切相关。我国决定自
2018
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
“
中国农民丰收节
”
。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有利于
(
)
①
展示中华农耕文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
②
以浓缩形式重演人类农业发展的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
③
营造重农爱农的浓厚氛围,筑牢农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
④
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答案
D
1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
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02
课 堂 探 究 案
考点 中华文化
2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重难点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绵延不断,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具体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视角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系
①
都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基本特征。
②
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有时间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
③
原因都在于包容性
4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
.
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提醒
]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
.
(2017
·
江苏卷
·
19)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
“
望、闻、问、切
”
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A
考向一 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解析
A
对: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
‘
望、闻、问、切
’
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
”
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
、
C
排除:材料中未体现这两种说法。
D
错: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能认为集中体现在中医药上。
区分判断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方法,源远流长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强调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2
.
(2015
·
江苏卷
·
21)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
①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A
考向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
旗袍设计借鉴了满族长袍、文明新装、西式裙装的特点,既具有它们的共性,又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故
①②
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故
③
表述错误;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发展,而并非趋同,故
④
表述不准确。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入、借鉴等。
[
易错练
]
1
.北京的
“
四合院
”
、上海的
“
石库门
”
、广东的
“
围村
”
、陕西的
“
窑洞
”
、福建的
“
土楼
”
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
A
.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B
解析
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
B
符合题意;
A
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D
“
同一
”
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同一;
C
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
提醒
]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
2
.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
(
)
①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
增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
③
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
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A
解析
对待外来文化要
“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故
①③
正确,
②④
错误。
[
提醒
]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
“
包容性
”
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
模拟练
]
3
.
(2019
·
河南洛阳联考
)
舞台剧
《
汉字时间
》
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
“
仓颉造字
”
,通过
“
人言
”
为
“
信
”“
止戈
”
为
“
武
”
,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映射着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和价值观。
《
汉字时间
》
可以使观众感受到
(
)
①
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②
汉字智慧决定着中国人的追求
③
中华汉字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④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D
解析
《
汉字时间
》
再现上古
“
仓颉造字
”
的悠久历史和其蕴藏的智慧,因而
③④
符合题意;
①
中把汉字等同于文字,夸大汉字作用,排除;
②
中
“
决定
”
同样夸大其作用,排除。
4
.
(2019
·
云南昆明检测
)
3 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
……
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
①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
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
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A
解析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
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④
错误。
5
.
(2019
·
河北邯郸入学检测
)
2018
年
5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
”
指出,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这充分说明
(
)
①
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D
解析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①
表述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吸收外来文化,因而
③④
符合题意;
②
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1
.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点拨
]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党的领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径及要求等多方面思考。
03
备考锦囊 热点聚焦
…………………………………………………………………………
◎
[
答题要素
]
(1)
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5)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6)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7)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如何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
点拨
]
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
答题要素
]
(1)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关注汉语热
[
背景材料
]
材料一
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
1
亿。全球有
60
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70
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其中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材料二
截止
2018
年,单是官方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就有
525
所,此外还有
1 113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学院和课堂分布在全球
145
个国家和地区,而民间的语言培训机构则更是多不胜数。
…………………………………………………………………………
◎
[
命题视角
]
1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然而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从未终止:有人坚持应该简化,有人认为应当回归繁体,有人主张用简识繁。下列说法正确且对应关系恰当的是
(
)
①
承认简体
——
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
②
包容繁体
——
彰显出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
用简识繁
——
尊重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采用西文
——
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障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A
解析
③
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
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应该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而不是采用西文;题目中,关于汉字书写的简繁之争从未终止:有人坚持应该简化,有人认为应当回归繁体,有人主张用简识繁,对此,我们应该承认简体,适应汉字使用中的实际需要;同时应该包容繁体,彰显出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①②
入选。
2
.
许多专家认为,外国人汉语大会热播透露出的诸多信息值得关注,首先是
“
汉语热
”
在全球范围的热度不断升温,速度出人意料;二是更多外国人学汉语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会话交流的实用阶段,而是产生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浓烈兴趣,并且正逐步向更深层次的领域了解和探求;三是电视艺术与知识竞技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而是可以巧妙嫁接和深度融合,从而获得艺术与教育的双赢;再有可喜可贺的是,外国人汉语大会以其建立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主旨,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
基因
”
和浸满中华文化精神的正能量。
结合材料和
“
文化生活
”
知识,分析
“
汉语热
”
在世界兴起的原因。
答案
①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交流的增加助推了
“
汉语热
”
兴起。
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汉语对其他民族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③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华文化能够引起其他国家民众的共鸣和认同让
“
汉语热
”
兴起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2_2_3向量数乘运2021-05-11 14:56:224页
-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5检测:单元质量2021-05-11 14:56:122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部编版必修2021-05-11 14:55:298页
- 高中数学选修2-2综合质量评估2021-05-11 14:54:3413页
- 高中物理新课标版人教版选修3-5课2021-05-11 14:54:0620页
- 08全国名校高中物理高考模拟试题汇2021-05-11 14:52:083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故2021-05-11 14:45:509页
- 高中生社区服务工作小结_写总结2021-05-11 14:45:411页
- 高中化学 1_1_1元素周期表课时提升2021-05-11 14:45:244页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检测:第一章空2021-05-11 14:44: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