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5 MB
- 2021-05-11 发布
- 1 -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2017 年 2 月 23 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 40 光年的一颗恒星
(TRAPPIST-1)周围发现了 7 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 e、f、g 位于宜居带内。下
图为“TRAPPKT-1 系统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与“TRAPPIST-1 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 与 TRAPPIST-1 距离适中 B. 天体表面平坦
C. 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 有肥沃的土壤
【答案】1. B 2. A
【解析】
【1 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在距离地球 40 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 7 颗与地球大小相当
的类地行星,所以该系统为以恒星为中心天体的恒星系,与“TRAPPIST-1 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
系统是太阳系。故选 B。
【2 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主要有:日地距离适中具备适宜的温度;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
能够形成足够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读图可知,与 TRAPPIST-1 距离适中,使
得“宜居带”内的行星具有适宜的温度,A 正确;B、D 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材料未反映
出大气状况,且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不利于生命的存在,C 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天体系统层次,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运行轨道安全;内部条件:地表温度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题中的“宜居带”
- 2 -
内的行星“宜居”可从这些方面分析。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时 41 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
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右图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火星车的肚
子旁还装有 4 个“大翅膀”,但是它并不能飞,这 4 个“翅膀”是太阳能电池板,专门为火
星车运行提供能源。完成下面小题。
3. “天问一号”探测器( )
A. 发射和运行时可能受极光的干扰 B. 定轨以后位于地球平流层
C. 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D. 发射起飞后成为自然天体
4. 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试验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是为了避免( )
A. 地球磁暴导致航天器方向错乱 B. 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
C. 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 D. 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
【答案】3. C 4. C
【解析】
【分析】
【3 题详解】
极光不会对“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和运行产生干扰,A 错误;定轨以后位于地球高层大气,
B 错误;运行的能量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C 正确;发射起飞,离开地地球后
成为人造天体,D 错误。故选 C。
【4 题详解】
太阳活动强烈时释放的带点粒子流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线电通信,导致信号衰
减甚至中断,C 正确;航天器并不是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磁暴对航天器导航不会产生影响,A
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可能会带来降水异常,而且不一定会影响航天器发射的区域,B 错误;
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发射场的风速,D 错误。故选 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3 -
影响气候:黑子数增多→太阳活动强烈→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影响气候
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爆发→电磁波进入电离层→电离层扰动→干
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产生极光:太阳活动强烈→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高空→同稀薄大气摩擦→产生极光
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下
面小题。
5. 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赤道地区 B. 北纬 20°地区 C. 北纬 40°地区 D. 北纬 60°
地区
6. 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云量 B. 大气厚度 C. 纬度因素 D. 通过的大
气路径
【答案】5. A 6. C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
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赤道地区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
总辐射量的差值最大,说明赤道地区云的削弱作用最强,云量最多,故选 A。
- 4 -
【6 题详解】
由图可知,可能总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表明受纬度影响最大,C 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
知,可能总辐射量并未考虑云量,A 错;大气厚度、通过的大气路径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排除 BD。故选 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
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
反之,则弱。
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
5.其它:(1)大气的透明度:如空气中浮尘多时,则太阳辐射强度弱。(2)坡向:阳坡获得多;
阴坡获得少。背风坡降水少可能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迎风坡由于降水多可能获得的太阳辐射
少。(3)物体所受的遮挡程度::如乔木下的草本或灌木受太阳辐射弱,绿叶遮蔽中的苹果受
太阳辐射少等。
下图为青岛—拉萨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甲为( )
A. 地表 B. 软流层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
面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5 -
A.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 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 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
相关
【答案】7. C 8. D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从莫霍界面至地表为地壳,一般而言,大陆厚,大洋薄。故甲为莫霍界面,A 错误,C 正确。
软流层在上地幔的顶部,故 B 错误。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为 2900 千米,故 D 错误。所以,选
C。
【8 题详解】
地壳厚度厚薄不一,从图中可以看出,离海洋越近,地壳厚度越薄,故 A 错误。地壳厚度大
致从高山高原地区向沿海平原变薄,故 B、C 错误。海拔越高,一般地壳厚度越厚,基本呈正
相关,D 正确。故选 D。
【点睛】地壳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9- 41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
壳更厚,最高可达 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
有几千米。
山东诸城是中生代地层较为发育的小型盆地,被古生物专家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
下图是诸城发掘出土的角龙科恐龙化石。据研究,该类恐龙体型较大,多以植物的嫩枝叶和
多汁的根、茎为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化石所在岩层( )
A. 下部岩层年龄新 B. 多气孔构造
- 6 -
C. 层理结构不明显 D. 属于沉积岩
10. 推测该角龙存在时期诸城的气候特征为( )
A. 温暖湿润 B. 炎热干燥 C. 寒冷干燥 D. 低温湿润
【答案】9. D 10. A
【解析】
【9 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不能推知该岩层上下部的岩层年龄,A 错;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多具有
明显的层理构造,气孔构造是喷出岩的特点,D 正确,BC 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 D。
【10 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该类恐龙体型较大,多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由此推之该角
龙存在时期诸城森林茂密,且林木更新较快,据此进一步推知该角龙存在时期诸城的气候应
该是温暖湿润,适宜林木生长更新,据此分析本题选 A。
【点睛】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
成,喷出地表的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为侵入岩;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其基本特征
是具有层理结构并常含有化石;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而成的。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 )
A. 水汽蒸发减少 B. 地表水下渗增加 C. 大气降水减少 D. 地表径流
增加
12. 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B. 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C. 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D. 根治城市地下水污染
【答案】11. B 12. C
- 7 -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比不透水人行道,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土壤中的水分增加,
水汽蒸发量增加,A 错误、B 正确;由于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可能增加,
C 错误;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D 错误。故选 B。
【12 题详解】
“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C 正
确;对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没有影响,A 错误;地表水下渗增多,城市吸收热量后增温减慢,有
助于缓解热岛效应,B 错误;不可能根治城市地下水污染,D 错误。故选 C。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有利影响: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
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
蒸发量和降水量。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
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
多,减少地表径流。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⑤实
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新疆地区采用黑白条带地膜覆盖法(左图)繁殖山葡萄,即在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垄
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以此提高葡萄植株成活率。右图示意大气的受热过程。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13. 不同颜色的地膜透光性不同,农业生产中白膜、黑膜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分别是
( )
A. 增强①过程、增强④过程 B. 减弱③过程、增强②过程
C. 减弱③过程、减弱②过程 D. 增强④过程、增强①过程
14. 在葡萄垄两侧铺黑色塑料薄膜可以( )
- 8 -
A. 增加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湿度 B. 保持水分、抑制杂草滋生
C. 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膜内温度 D. 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15.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分析,我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
的形成原因( )
A. 白天④作用弱,夜晚③作用弱 B. 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强
C. 白天①作用强,夜晚②作用弱 D. 白天①作用弱,夜晚④作用弱
【答案】13. C 14. B 15. D
【解析】
【分析】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判断,右图中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表示太阳辐射,③
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13 题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垄中间用白色塑料薄膜,白膜透光性强,同时能够减少地面辐射③散失的热
量,对垄面起到保温作用;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黑膜透光性差,能够减少到达垄沟的太
阳辐射。故选 C。
【14 题详解】
垄两侧用黑色塑料薄膜,黑膜透光性差,能够减少到达垄沟的太阳辐射,抑制杂草滋生;另
外新疆气候干旱,黑色塑料薄膜也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中的水分,B 正确;黑膜透
光性差,不利于增加土壤温度,增强光合作用,A、D 错误;黑膜无法增加土壤肥力,C 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生动反映了我国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因为新
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④弱,地面热量散失的快,温度下降快,气温低,因此
昼夜温差大。故选 D。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 9 -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下图中曲线所示为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随高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从图中看出,臭氧层分布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17. 若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可能造成( )
①皮肤病发病率增加②降水大幅度增加③高层大气升温④农林牧业减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8. 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 )
A. 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B. 空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
C. 冬季较厚,夏季较薄 D. 天气晴朗,利于飞行
【答案】16. B 17. B 18. B
【解析】
【分析】
【16 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中大气层界线为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界线;根据大气中臭氧浓度分布随高度变化
可知,臭氧在平流层浓度最大,因此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故选 B。
【17 题详解】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若
大气中臭氧含量大幅度减少,到达地表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可能造成皮肤病发病率增加,①
正确;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农林牧业减产,④正确;对地球的降水和高层大气温度不会
- 10 -
产生影响,②③错误。故选 B。
【18 题详解】
图中大气层界线以下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A 错误;空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
变,B 正确;夏季气温高,对流旺盛,厚度较大,冬季气温低,对流弱,厚度较薄,C 错误;
天气复杂多变,不利于高空飞行,D 错误。故选 B。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图示
下面两幅图中,左图为燃放天灯(孔明灯)原理图,右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
位:hpa)。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9. 下列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孔明灯刚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A. B.
- 11 -
C. D.
20. 在右图中,abcd 四地燃放孔明灯,飞得最快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 题详解】
孔明灯点燃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A、C 错误。两侧相对较冷,空气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20 题详解】
题目问的是飞得最快,说明风力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到 d 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
最大,风力最大,D 正确,故选 D。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2. 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21. C 22. A
【解析】
【21 题详解】
- 12 -
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则风速越小。图
中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甲处等压线最密集,丙处等压线最稀疏,因此风速最小的
是丙,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
【22 题详解】
风向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读图可知,此时,上海市的水平气
压梯度力方向(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上海位于北半球)一个锐角,形成西
北风,因此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西北风,选项 A 正确,排除 B、C、D。
读海水温度和盐度与海水密度关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海水的密度 ( )
A. 与海水温度成正相关,与盐度成负相关
B. 与海水温度成正相关,与盐度成正相关
C. 与海水温度成负相关,与盐度成正相关
D. 与海水温度成负相关,与盐度成负相关
24. 推断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
A. 南极海域 B. 红海 C. 赤道海区 D. 副热带海
区
【答案】23. C 24. C
【解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随着海水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所以为负相关;海
水盐度增大,密度增大,成正相关。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24 题详解】
- 13 -
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盐度越低,密度越小。赤道海区水温高,其盐度小于副热带海区,所
以密度小。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关于图中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线符合等温线实际弯曲状况 B. 等温线的数值②大于①
C. 虚线符合等温线实际弯曲状况 D. 等温线弯曲受暖流影响
26. 该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该渔场及其成因是( )
A. 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 B. 北海渔场-补偿流上升形成
C. 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形成 D. 东南大西洋渔场-补偿流上升形成
【答案】25. A 26. D
【解析】
【分析】
【25 题详解】
读图分析,根据纬度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中,越往南水温越低,因此等温线的数
值②小于①,B 错误;图示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性质为寒流,D 错误;洋流使流经海区的
海水等温线发生弯曲,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因此实线符合等温线实际弯曲状况,A 正
确,C 错误。故选 A。
【26 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非洲西海岸,该处分布的世界著名渔场为东南大
西洋渔场,受上升补偿流本格拉寒流影响形成,D 正确。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
均位于北半球,ABC 错误。故选 D。
【点睛】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则洋流
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凸出,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 14 -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
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8.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
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27. B 28. D
【解析】
【27 题详解】
森林植被破坏后,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植被对河流的调蓄
能力减弱,因此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 错,B 正确;植被对区域小气候有一定的影响,主要
表现为区域空气湿度下降,但降水的变率主要与气候有关,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更不会因
- 15 -
为降水变率的变化导致其径流量强烈波动,C 错;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道淤积,但河
道淤积与河流径流量强烈波动关系不大,D 错。故选 B。
【28 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由于植被会吸收和蒸腾一部分水份,因此甲、乙两条河径流量总量减少,
排除 AB;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多,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向乙河一侧倾斜,因此分
水岭靠近甲河一侧坡面部分地下水会汇入乙河,从而导致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
C 错,D 正确,故选 D。
【点睛】该题需要理解植被覆盖率增高,下渗增大这一知识点,影响下渗的因素较多,如下
图: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30. 该山地可能位于
A. 天山山脉 B. 祁连山脉 C. 长白山脉 D. 台湾山脉
【答案】29. D 30. D
【解析】
【29 题详解】
读图,枫叶属于温带落叶林,杉树属于针叶林,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草位于高山草地,
海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
- 16 -
次是④②①③,D 对。A、B、C 错。
【30 题详解】
该山地山麓地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林,树种是樟树,可能位于台湾山脉,D 对。天山山脉、祁
连山脉、长白山脉的山麓地带植被是温带植被,A、B、C 错。
二、综合题(共 40 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图
材料二: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 1961~
2007 年我国年平均 PAR 强度的空间分布。
(1)霜冻灾害多发生在____(阴天或晴朗)的夜间,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的____过程
有关。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角度说明建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 17 -
(3)据材料二说明乙地 PAR 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1)晴朗;丙
(2)温室大棚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但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阻拦作用;从而有效提
高室内的温度,为低温季节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所需的热量。
(3)气候干旱,云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应用及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霜冻多发生在晴天的夜晚,因为晴天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弱,
温度下降快,气温低。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
气逆辐射,因此与丙过程有关。
(2)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温室大棚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透明,太阳辐射进入温室后使
地面增温;温室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但是温室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阻
拦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的温度,为低温季节生产反季节蔬菜提供了所需的热量。
(3)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阴雨天多,太阳辐射(PAR)贫乏;乙地位于内蒙古高
原,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PAR)丰富。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32. 上海市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城市风”的课题研究,下图中甲为上海城区与郊区
间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乙为上海城区与郊区分布示意图。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18 -
(1)在甲图中用实线绘制出 4000m 高度的等压面分布状况(不标气压值),并在 MN 之间的高
空和近地面用箭头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2)若甲图代表白天海陆之间的等压面状况,则 M 代表____,N 代表____(陆地或海洋)。
(3)若在郊区 P 地建设有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是否合理?说明原因。
【答案】(1)
(2)陆地;海洋
(3)不合理;工厂排出大气污染物会经近地面风从郊区流向城区,加剧城市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海陆风和城市风,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
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近地面 M 处等压面下凹,为低压,N 处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上空
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因此 M 处上空等压面上凸,N 处上空等压面下凹,作图即可。M
处近地面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N 处近地面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吹
向低压,近地面由 N 吹向 M,高空由 M 吹向 N,因此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2)白天海洋增温慢,气温低,形成高压;陆地增温快,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 M 代表陆
地,N 代表海洋。
(3)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区和郊区之间形成城市风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
P 地位于城郊边界,在城郊热力环流圈范围之内,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会经地面风从郊区吹
- 19 -
向城区,从而加剧城市大气污染,因此该工厂的布局不合理。
【点睛】
33.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某季节气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示海区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根据图中等温线弯曲状况,说明北回归线附近大洋东部与西部表层水温有何差异?
【答案】(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所致。
(2)东部等温线向低纬(南)突出,说明水温低;西部等温线向高纬(北)突出,说明水温
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某区域某季节气温分布图为材料,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及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有
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图示海区气温低纬度地区较高,在 20°C 左右,随着纬度升高,气温
降低。导致气温自低纬向高纬降低的原因主要与随着纬度升高,年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增大,大气削弱作用增强,导致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减弱,所以气
温自低纬向高纬降低。
- 20 -
(2)读图可知,北回归线附近大洋东部等温线向低纬(南)突出,说明水温较同纬度两侧低,
主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有关;西部等温线向高纬(北)突出,说明水温高,主要是由于
该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起到增温的作用。
【点睛】
34. 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中其他类型的植被相比,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2)说明丙类植被的突出特征及其成因。
(3)指出甲、乙两类植被的显著区别。
【答案】(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答
出两点得 4 分)
(2)枝叶退化为针状;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
(3)甲秋冬季落叶,乙四季常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
知识的能力。
【详解】(1)读图分析,苹果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亚马孙平原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
的热带雨林;丙为针叶林。图中其他类型的植被相比,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
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现象;无明显的季相交替,一年四季生长旺盛,
多四季开花。
(2)丙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为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枝叶退化为针
状。
(3)甲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树种,秋冬季落叶;乙属于热带雨林,无明显的季相交替,四季常
- 21 -
绿。
【点睛】
相关文档
-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2021-05-11 12:17:4412页
-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二中2019-2020学2021-05-11 12:11:447页
- 【化学】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第一2021-05-11 12:03:1313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2021-05-11 12:01:5610页
-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2021-05-11 12:00:567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2021-05-11 12:00:0113页
- 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2021-05-11 11:55:0212页
- 广西贺州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5-11 11:48:426页
-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2019-2020学年2021-05-11 11:40:4516页
-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上2021-05-11 11:10:1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