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4.50 KB
- 2021-05-11 发布
阶段检测(三) (第三章)
一、选择题
(2019·天津八校联考)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
A.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
B.潮汐
C.地热能
D.生物能
2.下列能实现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3.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柴达木盆地的湖泊
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
C.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D.太平洋上未登陆的台风
1.A 2.C 3.C [第1题,水循环的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降水、地表径流、下渗等主要依靠地球重力能。第2题,读图知①环节应该是水汽输送。 图中显示该区域位于大陆东岸,而且水汽由海洋吹向陆地,我国夏季风符合条件要求。第3题,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注入太平洋,沟通陆地与海洋,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下图为不同水体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回答4~6题。
4.在下列月份中,箭头a代表的补给主要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5.甲代表的水体类型是( )
A.冰川、地下水 B.雨水、地下水
C.雨水、海洋水 D.海洋水、冰川
6.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可导致( )
A.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大
B.丰水期a变小,枯水期b变小
C.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小
D.丰水期a变大,枯水期b变大
4.C 5.B 6.D [第4题,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能够对长江径流量起到调节作用。丰水期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降低长江水位;枯水期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提高长江水位。箭头a表示长江水补给湖泊水,长江处于丰水期,6~7月长江流域处于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为丰水期。第5题,甲水体和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地下水与长江水、洞庭湖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冰川水可以补给长江水,但是长江水不能补给冰川水;长江水可以补给海洋水,但是海洋水不能补给长江水;雨水补给长江水和湖泊水,长江水和洞庭湖水也都可以经过蒸发补给雨水。第6题,洞庭湖对长江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如果在洞庭湖区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湖,洞庭湖的面积增大,蓄水调洪能力增强,则丰水期a补给和枯水期b补给都增大。]
低影响开发(LID)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自然的水文循环。据此完成7~8题。
7.相比传统开发模式,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是( )
A.减少下渗量,增加降水量
B.增加下渗量,减少降水量
C.减少径流量,增加下渗量
D.增加径流量,减少下渗量
8.为了实现低影响开发,可以( )
A.建设绿色屋顶,减少雨水收集系统
B.将屋顶雨水引入地下管网
C.通过景观设计减少地下径流
D.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
7.C 8.D [第7题,据材料可知,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下渗量。第8题,实行低影响开发理念可以采取建设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路面等措施,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控制污染,实现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2019·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我国某湖泊原有面积为1 416km2,由于人为增加湖泊深度,湖面水位降低,其面积减小为239 km2。读该湖水平衡表,完成9~11题。
水量收入项
以体积表示
(106m3)
水量支出项
以体积表示
(106m3)
湖面降水量
变化前
552
湖面蒸发量
变化前
1 212
变化后
96
变化后
215
地面、地
下注入量
变化前
770
地表流出量
变化前
110
变化后
816
变化后
697
总计
变化前
1 322
总计
变化前
1 322
变化后
912
变化后
912
9.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10.湖面缩小后( )
A.湖面蒸发量增大
B.湖面降水量不变
C.径流补给量减小
D.供给下游水量增加
11.湖泊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湖泊流域内( )
A.气候变得湿润 B.地下水位升高
C.水土流失加剧 D.荒漠化加剧
9.C 10.D 11.D [第9题,由表可知,该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即该地降水少,所以最可能为西北地区。第10题,由表可知,该地湖面蒸发量减小;湖面降水量减小;径流补给量增加;地表流出量,即供给下游水量增加。第11题,由表可知,该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较少,湖泊面积减少会导致该地干旱程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加剧。]
(2019·襄阳市模拟)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具体包括三个部分: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发)的雨水资源量,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读我国部分省(区、市)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下列地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黑龙江 B.新疆
C.海南 D.内蒙古
13.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③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4.在山西省,下列措施中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打坝建库 B.覆膜种植农作物
C.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12.D 13.A 14.B [第12题,读图可知,在黑龙江、新疆、海南、内蒙古四个省级行政区中,内蒙古的灰水足迹占区域生产活动水足迹的比重最大。灰水足迹比重越大,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越多,意味着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越重,故D正确。第13题,新疆比海南绿水足迹小,即蒸腾(发)的雨水资源量比海南小,新疆降水量、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小于海南,新疆的土地面积远大于海南,耕地面积也远大于海南,因此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新疆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种为主,因此④错误。第14题,读材料可知,要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应该增大植物蒸腾的比重或减小水分蒸发量。打坝建库,会增大水分的蒸发,使生产性绿水比重下降,故A项错误;覆膜种植农作物会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对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蒸腾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故B项正确;植树造林增大植物蒸腾的水量,水分蒸发量也增大,故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较少,故C项错误;修建梯田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会减少生产性绿水的比重,故D项错误。]
(2019·襄阳市模拟)温盐环流是一个依靠海水的温度和含盐密度驱动的全球洋流循环系统。表层海水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做水平运动。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温盐环境影响很大。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处表层海水下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 ②洋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 ③纬度位于60°附近,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 ④海水结冰使盐度升高 ⑤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⑤
16.若图示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会导致( )
A.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
B.欧洲西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加
C.北海渔场渔业资源更加丰富
D.欧洲西部地区冬季降水增加
15.C 16.A [第15题,海水密度增大会导致海水下沉,而海水密度增大可能是海水盐度升高引起的。海水盐度升高的原因有水温降低、海水蒸发、降水减少等。图中①处附近存在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海水北上不断向大气中释放热量使水温降低,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因此①正确;洋流在向北流时因水汽蒸发而使盐度逐渐升高,因此②正确;降水多则海水盐度减小,密度减小,因此③错误;海水结冰导致盐分析出而使盐度增大,海水密度增加,因此④正确;地转偏向力不影响盐度,因此⑤错误。故C项正确。第16题,若图示海区温盐环流减弱,则表层海水下沉减弱,海水北上减弱,即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由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可知,这会导致北美东部地区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故A项正确。]
读世界某海域茎柔鱼产量随经纬度变化图,回答17~18题。
17.该海域( )
A.地处西北大西洋加拿大一侧
B.地处东北太平洋美国一侧
C.地处西北太平洋日本一侧
D.地处东南太平洋智利一侧
18.对该海域茎柔鱼产量影响最大的洋流与下列示意图中最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D 18.C [第17题,读图可知,该海域的经纬度大致为76°W~78°W,25°S~29°S,应位于智利附近。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海域位于智利附近。由所学知识可知,智利沿岸分布着秘鲁寒流,流向自南向北。]
(2019·云南模拟)下图为太平洋西岸部分海区洋流图,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季节。读图完成19~20题。
19.关于甲、乙两图所示季节与洋流流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时间为北半球夏季
B.乙图中洋流⑧自低纬流向高纬
C.甲、乙两图中洋流⑦⑧的流向一致
D.甲、乙两图中洋流⑦⑧的流向受信风影响
20.关于洋流对我国沿海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黄海沿岸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B.舟山渔场因黄海暖流与黄海沿岸流交汇而形成
C.冬季从浙江宁波航行至新加坡,顺风顺水
D.渤海石油泄漏受洋流影响污染范围缩小
19.B 20.C [第19题,由甲图可知,东海沿岸流由北向南流,故此季节陆地吹偏北风,为北半球冬季,则乙图示意北半球夏季,洋流⑧由南向北(由低纬向高纬)流,A错误,B正确。洋流⑦⑧受季风影响,流向相反,C、D错误。选B。第20题,冬季受偏北风影响,从宁波至新加坡一路顺风顺水;图中显示黄海沿岸流冬夏季都是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舟山渔场位于东海沿岸流与日本暖流支流的交汇处。选C。]
二、非选择题
21.(2019·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
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分析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可行性。
问题②:从转变乌伦古湖流域农业生产方式的角度提出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措施。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m)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 m)。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出现时间晚。第(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高考虑。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第(3)题,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蒸发、水循环角度考虑。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从蒸发来看,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第(4)题,改善乌伦古湖水质的方法从调水及农业生产方式角度分析。从调水来看,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且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
调水可以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从而改善水质。从农业生产方式来看,可从采取节约用水,改变农业生产结构角度考虑。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从而改善水质。
[答案]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4)问题①:(5~6月)额尔齐斯河径流量较大;额尔齐斯河距离乌伦古湖近,(海拔差异小)工程量小;增加乌伦古湖水量,稀释并净化湖水。
问题②:控制种植业规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河水水质;发展林业,扩大水源涵养林;控制牧区载畜量;减少利用饲料喂养渔业的规模。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市的统称。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西海固”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清水河是“西海固”地区的主要河流,该河河水苦涩,矿化度高,一般不能直接饮用。如图示意清水河水系分布,下表是清水河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资料。
中型水库
小型水库
塘坝
机井
水窖
数量
7
64
38
731
83 748
蓄水量
/万m3
4 114
3 017
417
1 858
265
(1)概括“西海固”地区的水资源特点。
(2)推测该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3)该地区家家户户在院落里建有水窖,用来蓄积各种淡水,供人畜饮用。分析夏冬季节水窖淡水的补给来源。
[解析] 第(1)题,在答题过程中需从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角度展开,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材料指出水质的特点。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生态问题及其成因。考生结合材料与图表展开分析即可。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夏季“西海固”降水较多,可蓄积雨水;冬季温度低,可蓄积冰块与积雪。 注意此处为“水窖”,而非“水井”,主要用来储藏从别处运来的淡水,地下水较少。
[答案] (1)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少(贫乏);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季节(和年际)变化大;矿化度高,水质差。
(2)干旱地区盲目扩大耕地灌溉面积,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引用河水灌溉和只灌不排,易造成土地盐碱化;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3)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可以蓄积雨水(地表径流);冬季河流结冰,可开凿河冰,放入水窖,冰融化后使用;也可蓄积少量的积雪。
23.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虚线表示洋流,阴影表示沙漠。M海域渔业资源丰富,为世界重要渔场之一,主要生产鳕鱼、沙丁鱼等。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M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分析该渔场的形成原因。
(2)图示沿海和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3)一艘自北往南航行的轮船途经该海域,试分析洋流对该轮船航行的影响。
(4)图示沿海地区难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广,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该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盛行风、上升流、营养盐类上泛等方面分析。第(2)题,原因主要从寒流、地势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结合轮船航向与洋流流向分析洋流对航行速度和能耗的影响以及海雾对航行安全的影响。第(4)题,图示沿海地区沙漠广布,其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洋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沿海地区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大量的营养盐类被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利于渔场形成。
(2)由经纬网可知,该地区大致位于非洲西南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沿岸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内陆地区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3)受本格拉寒流流向(自南往北流)的影响,该轮船逆流而行,轮船航行速度受到影响,能耗相应增加;受本格拉寒流降温作用的影响,沿岸多海雾,能见度较低,影响轮船航行安全。
(4)图示沿海地区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空气较干燥;受来自大陆内部干燥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减湿作用影响。因此降水稀少,沙漠广布,难以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广。
24.(2019·陕西宝鸡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好望角位于非洲西南端,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又称为“风暴角”。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好望角海域几乎终年大风大浪,冬季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浪波弱则5~6米高,强则高达15米以上,浪头犹如悬崖峭壁,浪背如缓缓的山坡,受其侵袭而蒙难的船只不计其数,该海域是世界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
(1)分析好望角海域“杀人浪”的形成原因。
(2)Q海域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及对海洋航运产生的影响。
(3)Q海域是东南大西洋的重要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好望角所处的位置,从盛行风和洋流两方面分析好望角海域“杀人浪”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洋流、水汽等方面分析Q海区海雾多发的原因,从能见度降低分析海雾对航速、安全的影响。第(3)题,结合Q海域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推断沿岸洋流对渔场形成的影响。
[答案] (1)好望角周边海域冬季正处在盛行西风带的影响下,风力强劲,风浪大;在辽阔的海域上,自西向东的洋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形成巨浪。冬季由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引起的旋转浪叠加在一起时,“杀人浪”更易形成。
(2)本格拉寒流经过该海域,对海域有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受寒流影响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海面能见度下降,影响航运速度,容易出现海上交通事故。
(3)由于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附近海区的海水盛行上升流,海水把海底的盐类物质带到大洋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了食料,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鱼类在此富聚而形成渔场。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32021-05-11 00:50:0769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10 22:29:1034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10 18:26:3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5-09 00:04:005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21:49:047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5-08 20:35:5926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5-08 17:39:5759页
-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专2021-05-08 16:42:31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地理工业地域类型2021-05-08 14:26:306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5-07 16:13:1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