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5-11 发布
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24小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中国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②朝美首脑金正恩和特朗普首次在新加坡会晤
③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④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提出:以农为本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基于贸易的西方文明体系,探索出了一套精于计算的“数目字管理”模式。这揭示了
A.文化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B.文化深刻地推动社会发展
C.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D.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
3.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获得和享用文化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英国人认为人应该随时保持绅士作风,所以与人讲话总会记得要保持一段距离;阿拉伯人认为朋友之间应亲密无间,所以与朋友在一起时总不由自主地靠近朋友。这说明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英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截然相反
③英国人与阿拉伯人难以交流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 人之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无论是哪一个字,都离不开医生。2018年8月19日是中国首个医师节,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精神,各地以“尊医重卫,共享健康”为主题,纷纷开展优秀医师评选、名医义诊和庆祝大会等活动,激励医师坚守职业道德,弘扬优良医学传统,营造尊医重卫的医院文化氛围,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表明
①文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对人产生重要影响
③发挥优秀文化对医师成长发展的决定作用
④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第四节课“文以载道”带领大家学习古典文化之美。文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和志向,字里行间,有意境、有韵味、有风骨,回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鸣。翻开一本书、读上一首诗,就像乘着文学的小船,漫游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③文学作品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 “精神上的‘钙’是精神上的支柱,没有理想信念,精神就会坍塌。时代变条件变,理想信念不能变。从日常生活到生死考验,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坚定理想信念。”这说明精神上的“钙”
①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②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③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说明文化总是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
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下列诗句中与习近平强调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 《朗读者》掀起朗读热潮,而线下活动“朗读亭”掀起朗读风尚。朗读亭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圆形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中的篇章,限时3分钟。一天的录制结束之后,录制的部分素材会当天传回北京,并于下周六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这种方式联通了线上与线下,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
①朗读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流 ②倡导全民阅读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④文化活动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江南靖士在《端午》中写道:“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悟到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传统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C.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全部文化 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2.国务院要求各地严格保护历史建筑,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已确定为历史建筑的老房子、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不得拆真遗存、建假古董;要在保持历史建筑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统一。这一要求
①旨在展示城市历史风貌,留住城市文化特色
②旨在丰富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魅力
③有利于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质形象
④有利于承袭传统建筑文化,维护城市历史格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3.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了
①美德凭借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 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第五媒体”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取代了其他传媒进行文化传播 ④标志着传媒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在台湾,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福建的地方戏剧在台湾深受喜爱。清明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船,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过年,这些都是两岸同宗同祖的文化证明。这主要是因为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传统习惯具有继承性 D.传统文艺具有继承性
16. 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 有一位本土设计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重新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图形字体。如下图所示
如果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你认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否定传统,独树一帜
C.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8.保护传统剧种既要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又要顺应时代不断创新。针对当前传统剧种面临的困境,有人提议要大胆改革传统剧种形式,加大创新力度,使传统剧种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下列对传统剧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①传统剧种形式的创新对传统剧种的继承起到积极作用
②保持传统剧种的本色是对传统剧种形式创新的束缚
③对传统剧种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创新是对传统剧种的根本否定,是继承过程的终结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9.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
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这句话揭示了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胸有成竹的展现
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D.艺术创作是感觉和想象的融合
21. 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策划制作,于2018年元旦首播的微纪录片。该片采用静止的微记录,适当网络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一个个“大国重器”被浓缩在了5分钟的视频里,在引人入胜、跌起伏的故事中,探寻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该记录片现实意义是
①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涵养工程,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媒体人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现代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日益显出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3.通过比较中西方教育的总体差异,启示我们
中国
西方
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
学生有学什么的自主权
教育方法有利于打基础
教育方法有利于发挥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由想象力
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
A. 学习西方文化,让西方文化为我所用
B.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C.教育发展既要批判继承,又要博采众长
D.要通过改革使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这告诉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①必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②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 ④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5.“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我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表)。
建议
依据
合作开展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示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
①
建设国际认知度高的文化网络平台
②
注入时代精神,采用动漫、微电影等流行方式,讲好我省故事
③
积极参与中国政府与沿线国家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
④
列出与表格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8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出版领域认真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产品和知名品牌,增强在国际出版市场的竞争力,这也是落实中央提出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取得的成果。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出版领域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文化出版领域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8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代呼唤“绝对忠诚”。湖南卫视新闻团队以“绝对忠诚”为题,陆续推出一批当代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展示他们坚守信念、忠于祖国、乐于奉献、勇攀高峰的可贵精神。为做好《绝对忠诚》系列报道,创作团队与主人公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并通过镜头拍摄和音乐、画面的精心选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该栏目组还第一时间将节目视频在各大主流网站同步推出,吸引了广大网民积极参与,有效扩大了传播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绝对忠诚》节目的成功对文艺创作的启示。(9分)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网友知心在某论坛上将《韩国人发明了汉字》这篇韩国人的英文文章翻译出来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某网站围绕韩国人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是“可笑的”话题进行了网上调查。正方认为:继中韩端午、中医之争后,韩国人又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简直是夜郎自大,并为韩国人的做法表示可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证明,无须争辩。反方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和思考!国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程度确实不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身边这个国家,开始有计划地篡取我们的文化遗产来证明自己的伟大,从中医到孔子,从端午节到活字印刷,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某校高二年学生准备结合这一问题,举办一次关于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演讲比赛。
(1)如果让你参加这次演讲,你如何确定演讲的要点?(13分)
(2)为增强演讲的说服力,需要收集相关材料,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材料?(2分)
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政治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B
B
A
B
B
C
D
D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B
C
A
B
D
C
A
A
C
D
25.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2分)
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2分)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分)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2分)
26. (1)①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出版领域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出版领域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突出作用。(4分)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出版领域进一步增强在国际出版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
(2)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出版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能够使人们在欣赏优秀文化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4分)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出版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能够保证文化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4分)
27.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生活学习,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3分)
②要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努力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3分)
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3分)
28. (1)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非常丰富的精华,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没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4分)
②传统文化有其糟粕,需要革新。没有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就没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4分)
③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保持和发扬,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和交流;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分)
(2)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上网等方法收集相关材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