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5-11 发布
[学生用书 P143(单独成册)]
(建议用时:25 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汕头高二质检)《新青年》最初连赠送交换在内,每期只印 1 000 本,发行 6 号
之后,就停刊了半年。对此,陈独秀指出:“本志出版半载,持论多与时俗相左,然亦罕受
驳论,此本志之不幸,亦社会之不幸。”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思想禁锢,万马齐喑
B.思想争鸣,兼容并包
C.西方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D.启蒙报刊兴盛,竞争激烈
解析:选 A。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新青年》影响有限的原因是“持论多与时
俗相左,然亦罕受驳论”,《新青年》与传统观点冲突,但当时社会思想禁锢,人们不敢关注、
批驳《新青年》的观点,故选 A 项。
2.(2019·潍坊高二期中)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
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
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读经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工业
解析:选 C。题干材料“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体现了要进行思想革命,与推翻袁世凯、反对尊孔读经没有直接关系,故选 C 项,排除 A、B
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D 项错误。
3.(2019·凉山高二期中)美国哲学家杜威在 1919 年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
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
和经济方面的。”据所学知识,“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的核心是( )
A.马克思主义 B.白话文学
C.民主和科学 D.三民主义
解析:选 C。由“美国哲学家”“1919 年”“中国的学生”“现代的和新的思想”,可
以推断出杜威评论的是新文化运动,其核心是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故选 C 项。
4.(2019·温州高二期末)1919 年 8 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
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
校教科书。这表明( )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解析:选 A。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19 年”可得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根据材料“课文
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信息,可以得出文学革命推动了
文化转型,故选 A 项。
5.(2019·桂林高二期中)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
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
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解析:选 A。题干比较的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习到的两个运动的知识,可
看到两者都重视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故选 A 项。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B
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为中国近代奠定
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D 项错误。
6.(2019·宜昌高二期末)1917 年 4 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
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
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
A.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解析:选 D。根据题干材料中“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信息可
知,李大钊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故选 D 项。
7.(2019·北京海淀区高二检测)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
子、戏剧改良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上表中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
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选 D。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前流行的话题主要涉及反对旧道德、旧文学;五
四运动后,流行话题“平民、劳工、劳动、阶级”涉及无产阶级,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
原因是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选 D 项。
8.(2019·晋中高二期末)1923 年年底,北京大学在一次“民意测量”中表明,“新青年”
和“进步青年”的标准,多以信奉“主义”为表征。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西学已被青年所接受
B.马克思主义传播迅速
C.社会思想非常活跃
D.新三民主义影响深远
解析:选 C。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新青年”和“进步青年”的标准,以信奉“主义”为
表征,他们大多声称曾经信奉过多种主义,或同时信奉多种主义,表明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
活跃,故选 C 项。
二、非选择题
9.(2019·杭州高二期末)每当面临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思想转变往往成为社会转型的前
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7 世纪,中国出现了一股反叛“传统文化模式”(即异端),这个“异端”与
僵化的文化结构进行了碰撞……颇有意味的是,在同一个时期的欧洲,与之(社会转型)相适应
的也有一股异端(或叫物质文化思想)勃兴……东西方出现“相近似”的思想动向……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批判,无论是陈独秀、鲁迅、吴虞,都还是用资产
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
而且又多表现出强烈的“全盘否定”文化传统的非历史主义倾向。因而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敢于砸碎精神枷锁的气魄是伟大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林岷编著《中国文化史概述》
(1)材料一“东西方出现‘相近似’的思想动向”分别指什么?指出欧洲“异端”思想的
核心和实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编著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评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陈独
秀、鲁迅、吴虞等人文化心态的成因。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动向,根据材料一“14—17 世纪”“异端”可判断东西方的思想
动向;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分析西方的思想解放的核心及实质。(2)第一小问评价,据材料二
信息从积极性和局限性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成因,根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对孔
子及儒学的批判,无论是陈独秀、鲁迅、吴虞,都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人文主义、
个性主义为武器;用进化论而不是历史唯物论来作为理论基点”并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
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东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西方: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
核心:人文主义。实质: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但敢于砸碎儒家
传统文化精神枷锁的勇气可嘉。
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维护民主共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
治并试图复辟帝制;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思想文化领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
动兴起。
相关文档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62021-05-11 01:29:475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692021-05-10 17:26:5912页
- 【英语】2020届二轮英语复习副词的2021-05-10 14:42:296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802021-05-08 15:10:177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322021-04-29 01:24:389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252021-04-28 11:02:4510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172021-04-28 09:17:358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32021-04-27 21:09:0313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482021-04-26 02:07:0811页
-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练习作业712021-04-26 01:45:5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