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 MB
- 2021-05-11 发布
长效热点(二) 大国崛起与国际格局
(
一
)
世界大国史线索
[
英国史
]
1
.
前工业革命时代
——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
1640
~
1688
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1688
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
《
权利法案
》
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热点解读
(2)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
~
18
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
1588
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
“
七年战争
”
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
18
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
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发展。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霍布斯
(1588
~
1679
年
)
、洛克
(1632
~
1704
年
)
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牛顿力学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2
.
工业革命时代
——
欧洲的中心
,
世界的霸主
(1)
政治: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内阁制形成并发展完善,
1832
年议会改革,代议制发展完善;
1836
年开始宪章运动;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2)
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
——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产生;亚当
·
斯密发表
《
国富论
》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1852
年英国议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
文化: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859
年,达尔文出版
《
物种起源
》
;
1863
年,赫胥黎发表
《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
《
唐璜
》
。
3
.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
固守传统
,
走向衰落
(1)
政治: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2)
经济:由于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动力,英国衰落下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更加衰退。
(3)
文化:
1831
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4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英国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
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英国沦为美国的附庸。
政治:殖民体系崩溃、参与冷战、欧洲联合。
经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实行经济政策改革。
[
美国史
]
1
.
18
世纪晚期~
19
世纪中期
——
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
政治: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确立
①美国的独立:
1776
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经过八年的独立战争,
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②
1787
年联邦宪法: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
1787
年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2)
经济:
1807
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制成汽船
“
克莱蒙特号
”
。
19
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
对外关系:追随英国侵略中国。
1844
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
《
望厦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
“
调停
”
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2
.
19
世纪中期~
20
世纪初
——
维护统一、初露峥嵘
(1)
美国内战
(1861
~
1865
年
)
美国内战亦称美国
“
南北战争
”
,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而起,以北方的胜利结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
对外政策
1899
年,对中国提出
“
门户开放
”
政策;
1917
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
1919
年
1
月,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国之一;
1921
~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
《
四国条约
》《
五国条约
》《
九国公约
》
,获利最大,成为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赢家。
(3)
文化:现实主义作家马克
·
吐温。
3
.
20
世纪
20
年代初~
40
年代
——
调整与发展
,
走向富强
(1)
经济: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外关系
二战前:美国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
1941
年
12
月
8
日,对日宣战;
1942
年初,中、美、英、苏等
26
国签署
《
联合国家宣言
》
,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4
.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至今
——
繁荣鼎盛与霸权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强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利用与苏联的
“
冷战
”
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
法国史
]
1
.
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代的法国
(1)18
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2)1789
年
7
月到
1792
年
8
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执政;
1792
年
8
月到
1793
年
6
月,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执政;
1793
年
6
月到
1794
年
7
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执政;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统治结束,法国大革命结束。
2
.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
民主共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1)
政治:一票共和下的议会制、共和制。
①
普法战争
(1870
~
1871
年
)
:法国战败;第二帝国灭亡,成立第三共和国。
②
巴黎公社:
1871
年
3
月
28
日成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③
一票共和:总统制、两院制、议会制共和制、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道路。
(2)
经济: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
文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①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代表作
《
巴黎圣母院
》《
悲惨世界
》
。
②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的
《
红与黑
》
、巴尔扎克的
《
人间喜剧
》
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3
.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中重生
(1)
政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严重,国际地位下降。
(2)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开始衰落;二战后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欧洲联合的核心力量,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3)
文化:罗曼
·
罗兰的
《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
,被誉为
20
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宣告电影时代到来。
[
德国史
]
1
.
德国的崛起
(1)19
世纪
70
年代,普鲁士通过
“
王朝战争
”
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2)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经济上迎头赶上并超过英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
2
.
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德国在崛起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
.
二战后德国的选择:
二战后,德国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彻底铲除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走上了与欧洲国家联合的道路,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国民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发展,在欧洲一体化中处于
“
火车头
”
的地位。
[
俄国史
]
1
.
资本主义时代的俄国
(1)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
一战前后:参与三国协约,卷入一战东线战场,激化国内矛盾。
(3)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
.
社会主义时代的苏俄
(
联
)
(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成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
(
联
)
人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3)
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4)
二战后,苏联力量强大,美苏
“
冷战
”
加剧,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5)
二战后的苏联改革: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长期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使社会矛盾日渐积累,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
3
.
后资本主义时代
——
重返世界舞台的俄罗斯
(1)
“
八一九
”
事件失败,国家大权旁落。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2)1991
年,
《
阿拉木图宣言
》
签署,苏联解体。
(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遗产。俄罗斯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
日本史
]
1
.
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
1868
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北洋舰队,通过日俄战争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
1910
年吞并朝鲜。
2
.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动荡不安,对外不断对中国侵略。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德国占领的青岛,逼迫袁世凯政府与其签订
“
二十一条
”
。一战结束后,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
20
世纪
30
年代,军国主义抬头。
1931
年
9
月
18
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1936
年
2
月
26
日,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了以天皇及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体制。
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5
年
9
月
2
日,日军战败签署投降书。
3
.
二战后初期~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
.
1997
年以后的日本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
二
)
国际格局的演变
1
.
古代中国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
(1)
概述:朝贡体系是指包括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在内的一个体系。自公元前
3
世纪开始,直到
19
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朝贡就是朝拜和进贡的简称,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以朝贡的方式换来大国对小国的政治地位的承认。
(2)
作用:朝贡体系包括
“
儒家思想、天下观、华夷秩序
”
。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深深地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世界观念,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2
.
近代以来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
大航海时代的西欧殖民扩张
①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葡开启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
17
世纪前半期荷兰人垄断全世界的贸易,占据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③
17
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经英荷战争、英法战争确立了海上霸权。
(2)
欧洲主导下陆权与海权交织的大国关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3)
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的国际格局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削弱;国际关系的重心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方转移,一方面向北美转移,另一方面向苏联转移,这次转移既包含经济重心的转移,还包含着思想领域的变迁。欧洲本来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源地,但是战后列宁主义却成了大众的期待。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霸主地位由英国手中和平转移到美国手中;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新的时代。
(25
分
)
(2019
·
全国卷
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
~
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
(
单位:万吨
)
典例印证
[
典例
]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 785
2 733
484
1955
285
10 617
4 527
941
1965
1 223
11 926
9 102
4 116
1975
2 390
10 582
14 134
10 231
1980
3 712
10 080
14 800
11 141
——
摘编自
《1949
~
1984
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
,
1983
年达到
4 002
万吨
,
1986
年达到
5 205
万吨
,
至
2002
年达到
18 224.89
万吨
,
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
,
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
。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
,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
摘编自
《
中国统计年鉴
》
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15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0
分
)
【
解析
】
(1)
第一小问趋势
,
据表格美国
1950
~
1975
年增长而
1975
~
1980
年下降得出产量长期稳步增长
,
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
1950
~
1975
成倍增长
,
1975
~
1980
增长较少得出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
,
70
年代放缓;苏联
1950
~
1965
年成倍增长
,
1965
~
1980
年增长减少可知稳步增长
,
70
年代中后期放缓;据表格
1950
~
1980
年中国钢产量翻了
600
多倍得出快速增长。
第二小问原因
,
据所学美国二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经济进入黄金时期和
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可知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出现下降现象是受滞胀影响;从所学日本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
70
年代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可知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
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
,
经济发展减速;据所学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苏联模式的弊端可知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
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据所学中国
50
年代开始
“
一五
”
计划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重视发展重工业。
(2)
根据材料二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并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出经济体制改革推进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从材料二“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分析得出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由材料二“
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
”
分析说明科技水平提高;据所学
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
,
引进外资得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材料二
“
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
”
说明投资大幅增加。
【
答案
】
(1)
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
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
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
原因: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