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0 KB
- 2021-05-11 发布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 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2020.1.13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Na-23 P-31 S-32 Cl-35. 5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明代《本草纲目》中一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
A. 蒸馏 B. 渗析 C. 萃取 D. 干馏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信息可知,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方法,故合理选项是A。
2.下列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 )
A. 量筒 B. 圆底烧瓶
C. 容量瓶 D. 分液漏斗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该仪器为量筒,仪器名称正确,要注意量筒小刻度在下,大刻度在上,且没有零刻度线等;
B. 该仪器为带有支管的烧瓶,叫做蒸馏烧瓶,仪器名称错误,要注意蒸馏烧瓶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C. 该仪器为容量瓶,仪器名称正确,注意在平时使用时要标注好规格;
D. 该仪器为分液漏斗,仪器名称正确,该仪器分为球形和梨形两种,图示为梨形,一般用于萃取分液,球形一般用于滴加反应液;
故答案选B。
3.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Si→K2SiO3 B. Na→Na2O2
C. Fe→FeC12 D. CuO→Cu(OH)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硅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钾和氢气,故A能;
B.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故B能;
C.铁单质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故C能;
D.氧化铜不和水反应,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铜,故D不能;
故答案为D。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
A. 小苏打可作制糕点的发酵剂
B. 晶体硅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C. 钠可用于制高压钠灯
D. 氧化铁常用于红色油漆和涂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且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制糕点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故A正确;
B、光导纤维是利用光反射原理制成,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导光能力强,能同时传输大量信息,故B错误;
C、钠的焰色反应成黄色,黄色光的射程远,透雾能力强,可用于制造高压钠灯,故C正确;
D、氧化铁为红棕色,可以用于制做红色油漆和涂料,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5.下列关于浊液、胶体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浊液不稳定,久置易分层或沉淀
B. 氢氧化铁胶体是纯净物
C. 浊液、胶体、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
D. 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浊液中分散质的微粒半径较大,不稳定,所以浊液久置易分层或沉淀,故A正确;
B.胶体是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混合物,氢氧化铁胶体是水和氢氧化铁形成的混合物,故B错误;
C.分散系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分类的,则浊液、胶体、溶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不同,故C正确;
D.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所以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可以,故D正确。
故选:B。
6.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实验
操作
A
浓硫酸稀释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搅拌
B
排水法收集 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除导管
C
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加碎瓷片,并将温度计水银球插入溶液中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硫酸稀释时放热,所以需要先将水加入烧杯中,后沿烧杯壁慢慢倒入浓硫酸,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错误;
B.为了防止倒吸,要先移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故B错误;
C.酒精和水互溶,利用分馏方法将其分离,但温度计应插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故C错误;
D.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所以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常温常压下, lmo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NA
B. 7. 1克氯气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C. 标准状况下,2.24L N2和O2的混合气体中原子数为0.2NA
D. 标准状况下,2.24LHCl溶于500mL水中所得溶液浓度为2mol/L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氦气为单原子分子,所以lmol 氦气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故A错误;
B.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发生歧化反应,1mol氯气参与反应转移NA个电子,7. 1克氯气物质量为0.1mol,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L N2和O2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含有分子数为0.1NA个,两种气体均为双原子分析,所以含有原子数为0.2NA,故C正确;
D. 标准状况下,2.24LHCl溶于500m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500mL,所以浓度不为2mol/L,故D错误;
故选:C。
8.能用H+ + OH-= 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 氢氧化铁固体和稀盐酸反应. B. 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
C. 稀硫酸滴入氨水中 D.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铁固体和稀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OH)3+3H+=3H2O+Fe3+,故A错误;
B.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中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H++2OH-+Ba2++SO42-═BaSO4↓+2H2O,故B错误;
C.稀硫酸滴入氨水中离子反应方程式为:H++NH3·H2O=NH4++H2O,故C错误;
D.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为:H+ + OH-= 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单质
酸碱
碱
胶体
A
水银
硝酸
纯碱
蛋白质溶液
B
溴水
硫酸
烧碱
烟
C
C60
醋酸
熟石灰
雾
D
臭氧
碳酸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沉淀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纯碱为碳酸钠,不是碱,是盐,故A错误;
B.溴水是溴单质的水溶液,是混合物,不是单质,故B错误;
C.物质分类正确;
D.氢氧化铁沉淀不是胶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下列反应中,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Fe和浓盐酸反应:2Fe + 6H+ = 2Fe3+ + 3H2↑
B. 氯气通入冷的石灰乳中: Cl2+ 2OH-= Cl-+ ClO-+ H2O
C. 醋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2H+ + CO32-= H2O + CO2↑
D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CaCO3 + 2H+ = Ca2+ + CO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和浓盐酸反应生成的是亚铁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故A错误;
B. 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石灰乳不拆,离子方程式:2Cl2+2Ca(OH)2═2Ca2++2Cl-+2ClO-+2H2O,故B错误;
C. 醋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醋酸为弱酸不拆,离子方程式为:CHCOOH+CO32-= H2O + CO2↑+CHCOO-,故C错误;
D.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石灰石不拆,离子方程式为:CaCO3 + 2H+ = Ca2+ + CO2↑+H2O,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将6.2g的Na2O加入到a g水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N(Na+):N(H2O)为1:10,则a为( )
A 62g B. 36g C. 19.8g D. 37.8g
【答案】D
【解析】
【详解】6.2gNa2O的物质的量为: =0.1mol,n(Na+)=2n(Na2O)=0.2mol;根据N=nNA
可知,n(Na+):n(H2O)=N(Na+):N(H2O)=1:10,则n(H2O)=2mol;由于0.1molNa2O溶于水生成NaOH消耗0.1mol水,则水的总物质的量为:0.1mol+2mol=2.1mol,需要水的质量为:18g/mol×2.1mol=37.8g,即a=37.8;
故选:D。
12.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B. 氢氧化钠溶液盛放在带有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C. 漂白粉密封保存在广口瓶中
D. 硝酸银溶液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钠能分别与水和氧气等反应,钠的密度比水的小比煤油的大,所以少量的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隔绝空气,故A正确;
B.氢氧化钠与玻璃中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硅酸钠,导致玻璃塞打不开,应用橡胶塞,故B错误;
C.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见光易分解,从而使漂白粉失效,故漂白粉需密闭保存,故C正确;
D.硝酸银见光易分解,且硝酸银溶液是液体,所以应该存放在配有磨口塞的棕色玻璃瓶中,故D正确;
故选:B。
13.已知a g的A2气体含有n个分子,则m g的A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
A. 22.4L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已知a g的A2气体含有n个分子,则m g的A2气体含有分子数为:
,物质的量为:mol,标况下体积为:×22.4=L,
故选:B。
14.把表面有氧化膜的相同大小的铜片和铁片一起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所得溶液中金属离子为( )
A. Fe3+和Cu2+ B. Fe2+和Cu2+ C. Fe3+和Fe2+ D. 只有Fe2+
【答案】D
【解析】
【详解】表面有氧化物的相同大小的铜片和铁片一起放入盐酸中充分反应,由发生的反应:氧化铜和盐酸反应、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生成Fe3+和Cu2+,已知还原性Fe>Cu,且氧化性:Fe3+>Cu2+>H+,则表面氧化膜溶解后,依次发生铁和FeCl3、CuCl2反应,最后和过量的盐酸反应,最终溶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只存在Fe2+,故答案为D。
15.向200mL FeBr2溶液中逐渐通入C12,其中n(Fe3+)、n(Br2)随通入n(Cl2)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氧化性强弱:Br2>Fe3+
B. 由图可知,该FeBr2溶液的浓度为1mol•L─1
C. n(Cl2)= 0.12 mol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c(Fe3+):c(Br-)=1:8
D. c(FeBr2):c(Br2)= 1: 1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2Br-+2Cl2=2Fe3++Br2+4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氯气先氧化亚铁离子,后氧化溴离子,则还原性:Fe2+<Br-,则氧化性强弱:Br2>Fe3+,故A正确;
B.图中通入0.1mol氯气时亚铁离子完全被氧化生成0.2molFe3+,由Fe原子守恒及c=可知该FeBr2溶液的浓度为=1mol•L1,故B正确;
C.n(Cl2)=0.12mol时,0.1mol氯气使亚铁离子完全被氧化生成0.2molFe3+,由2Br-+Cl2=2Cl-+Br2可知,0.02molCl2氧化0.04molBr-,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c(Fe3+):c(Br-)=0.2mol:(0.4mol-0.04mol)=5:9,故C错误;
D.n(FeBr2):n(Cl2)=1:1时,由电子守恒可知,亚铁离子全部被氧化,溴离子一半被氧化,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2Br-+2Cl2═2Fe3++Br2+4Cl-,故D正确;
故选:C。
16.今有x、y、z、w四种元素的微粒,彼此间能发生如下反应:Cl2+2Br-=2Cl-+Br2 ; 2Fe3+ + 2I-=2Fe2+ + I2 ; Br2 + 2Fe2+= 2Fe3++ 2Br-其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 Cl2>Br2>Fe3+>I2 B. Cl2>Fe3+>I2>Br2
C. Cl2> I2>Fe3+> Br2 D. Br2>Fe3+>I2 >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Cl2+2Br-=2Cl-+Br2中氧化剂是Cl2,氧化产物是Br2,所以氧化性Cl2>Br2;2Fe3++2I-=2Fe2++I2中氧化剂是Fe3+,氧化产物是I2,所以氧化性Fe3+>I2;Br2+2Fe2+=2Fe3++2Br-中氧化剂是Br2,氧化产物是Fe3+,所以氧化性Fe3+>W2;通过以上分析知,氧化性强弱顺序是Cl2>Br2>Fe3+>I2;
故选:A。
二、填空简答题(本题共四个小题,共 52 分)
17.现有下列8种物质:①液氯;②铜;③熔融NaHSO4;④Fe(OH)3固体; ⑤ 盐酸;⑥蔗糖;⑦干冰;⑧红磷固体;⑨ AgCl; ⑩CH3COOH晶体,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填写物质编号)。
(1) 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属于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
(3)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4) 3.1 g红磷在氯气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三氯化磷与五氯化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出④与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出往NaHSO4溶液中沛加Ba(OH)2溶液至溶液呈中性时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 ②③⑤ (2). ③④⑨⑩ (3). ⑥⑦ (4). 4P + 9Cl2 = PCl3 + 3PCl5 (5). Fe(OH)3+3H+=Fe3++3H2O (6). Ba2++2OH-+2H++SO42- =BaSO4↓ +2H2O
【解析】
【详解】(1)②铜含有自由电子③熔融NaHSO4和⑤盐酸都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三者能导电;故答案为:②③⑤;
(2)③熔融NaHSO4和⑨AgCl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④Fe(OH)3固体;⑩CH3COOH晶体只能部分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弱电解质,所以属于电解质为:③④⑨⑩;
(3)⑥蔗糖;⑦干冰,本身都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都是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故答案为:⑥⑦;
(4)3.1 g红磷的物质的量为:,在氯气中充分反应,生成三氯化磷与五氯化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反应中氧化剂为氯气,氯元素由0价变为-1价,还原剂为P,化合价由0价变为+3价和+5价,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3,根据电子守恒可知方程式为:4P + 9Cl2 = PCl3 + 3PCl5;
(5)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离子方程式为:Fe(OH)3+3H+=Fe3++3H2O;
(6)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溶液呈中性,二者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Ba2++2OH-+2H++SO42-=BaSO4↓+2H2O;故答案为:Ba2++2OH-+2H++SO42-=BaSO4↓+2H2O;
18.氯元素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重要非金属元素之一,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Ⅰ.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Ⅱ.常温下,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具有强氧化性,已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高效安全消毒剂。常温下,它可用氯酸钠固体与浓盐酸反应制备得到,还有 NaCl与C12生成。
(1)写出并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反应中生成标准状况下11.2L 氯气,则被氧化的 HCl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转移电子数为_________。
(3)二氧化氯可迅速氧化硫化物(其中还原产物中氯元素为负一价),以除去水中硫化物产生的臭味。取适量ClO2,通入到含有H2S(二元弱酸)的水中,再向共中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写出ClO2与H2S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答案】(1).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 Cl2+2OH-=Cl-+ClO-+H2O (3). 2NaClO3 + 4HCl(浓)= 2ClO2↑ + Cl2↑ + 2H2O + 2NaCl (4). 1mol (5). 6.02×1023或NA (6). 5H2S + 8ClO2 + 4H2O = 5SO42- + 8Cl- + 18H+
【解析】
【分析】Ⅰ.(1)实验室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
Ⅱ.(1)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浓盐酸具有还原性,氯酸钠固体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氯气、氯化钠和水;
(2)由方程式可得被氧化氯化氢、氯气和转移电子数目关系如下:2 HCl~Cl2↑~2e-,依据关系式计算即可;
(3)由题意可知,ClO2与H2S水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
【详解】Ⅰ.(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生成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Cl2+2OH-=Cl-+ClO-+H2O;
Ⅱ. (1)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浓盐酸具有还原性,氯酸钠固体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氯气、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 +4HCl(浓)=2ClO2↑+Cl2↑+2H2O+2NaCl,故答案为:2NaClO3 +4HCl(浓)=2ClO2↑+Cl2↑+2H2O+2NaCl;
(2)由方程式可得被氧化氯化氢、氯气和转移电子数目关系如下:2 HCl~Cl2↑~2e-,标准状况下,11.2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被氧化的氯化氢和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为0.5mol×2=1mo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6.02×1023或NA,故答案为:1mol;6.02×1023或NA;
(3)由题意可知,ClO2与H2S水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配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8ClO2 +4H2O=5SO42-+8Cl-+18H+,故答案为:H2S+8ClO2 +4H2O=5SO42-+8Cl-+18H+。
19.某固体中可能含有Na+、K+、Al3+、Ba2+、SO42-、CO32-、SiO32-、等离子,将其配成 100mL 溶液。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确认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100mL 溶液需要使用容量瓶,该仪器使用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是______________;在“定容”操作中,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2cm 处,改用__________________,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2)若出现如下情况,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称量时砝码已经生锈;
B.溶解、转移溶液之后没有对烧杯和玻璃棒进行洗涤操作;
C.定容时俯视;
D.定容时,液面超过容量瓶颈上的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将过量的液体吸出;
E.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3) 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 加入稀盐酸,所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检查是否漏水 (2). 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3). A、C (4). CO32-、SiO32- (5). SO42-、Al3+、Ba2+ (6). CO32-+2H+=CO2↑+H2O;SiO32-+2H+=H2SiO3↓
【解析】
【分析】向配制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生成无色无味气体A、沉淀B,气体A为CO2,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结合离子共存可知一定不存在Al3+、Ba2+;生成的沉淀B为硅酸,则一定存在SiO32-;向滤液C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存在SO42-,据此结合溶液配制的方法解答;
第(2)题根据进行分析;
【详解】(1)容量瓶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质量数至液面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故答案为:检查是否漏水;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质量数至液面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2)A.称量时砝码已经生锈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大,继而导致浓度偏大,故A正确;
B.溶解、转移溶液之后没有对烧杯和玻璃棒进行洗涤操作会导致溶质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小,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定容时,液面超过容量瓶颈上的刻度线,用胶头滴管将过量的液体吸出会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小,故D错误;
E.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浓度没有影响,故E错误,故答案为:AC;
(3)根据分析可知一定存在的离子为:CO32-、SiO32-;一定不存在的离子为:SO42-、Al3+、Ba2+,故答案为:CO32-、SiO32-;SO42-、Al3+、Ba2+;
(4)根据分析可知,加入稀盐酸后碳酸根和硅酸根和氢离子发生反应,故答案:CO32-+2H+=CO2↑+H2O;SiO32-+2H+=H2SiO3↓。
20.已知A是一种常见金属,F 是一种红褐色沉淀,试根据图中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F、G的化学式:A_________,C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_。
(2) 检验D中阳离子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保存C溶液时要加固体A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下列转化的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①E→F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D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Fe (2). FeCl2 (3). Fe(OH)3 (4). Fe2O3 (5). 取D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含Fe3+(答案合理即可) (6). 防止Fe2+被O2氧化变质 (7). 4Fe(OH)2+O2+2H2O=4Fe(OH)3 (8). 2Fe2++Cl2=2Fe3++2Cl-
【解析】
【分析】A是一种常见金属,F是一种红褐色沉淀,由转化关系可知F为Fe(OH)3,A为Fe,Fe与氧气反应生成B为Fe3O4,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亚铁与氯化铁,故Fe与盐酸反应得到X为氢气、C为FeCl2,可推知E为Fe(OH)2、D为FeCl3,G为Fe2O3。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A为Fe,C为FeCl2,F为Fe(OH)3,G为Fe2O3,故答案为:Fe;FeCl2;Fe(OH)3;Fe2O3;
(2)D为FeCl3,含有阳离子为Fe3+,检验Fe3+离子的方法为:取少量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证明有Fe3+,故答案为:取D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证明含Fe3+(答案合理即可);
(3)FeCl2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保存FeCl2溶液时加固体Fe,防止Fe2+被氧气氧化,故答案为:防止Fe2+被氧气氧化;
(4)E转化为F是氢氧化亚铁被氧气氧化生成氢氧化铁,现象是: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C→D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2Fe2++Cl2=2Fe3++2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