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 -
精练提分 3 品味语言要准确
ZHEN TI KAI LU DIAN MI JIN
真题开路·点迷津
1.(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
样的,有的诗清新,有的诗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
有的诗却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诗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
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
居易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
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意。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
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
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
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
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最后两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
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
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答案】 (示例)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
浅显,清新流畅。
2.(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 2 -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
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
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炼字的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如果有修
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
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
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写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山峰
的密集、重叠。
【答案】 (示例)①“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斗”字,描写了两岸
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③“攒”字,描写群峰相连,
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GAO XIAO TU PO QIANG JI FA
高效突破·强技法
命 题 解 读
古诗
鉴赏
品味
语言
题题
型特
点
考查
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考查
题型
主观简答题,6 分。
考查
角度
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词语的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与作用、句子的艺术
效果(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语言风格等的鉴赏。具体体
现在炼字题(含诗眼题)、炼句题(赏析诗句妙处)、语言风格题(语言风格)等方
面。
题型一 炼字炼词
- 3 -
答 题 技 法
炼字炼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锤炼推敲,使所用的字词收到简练
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高考古诗词炼字题型就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
词(诗眼)的妙处。
一、古诗鉴赏炼字与诗眼
1.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炼字的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事物与情感。
2.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置并不固定,
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首诗
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
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分析诗眼时,要注意从整体内容分析诗眼,把炼字和炼意结合起
来鉴赏。
二、古诗鉴赏炼字和诗眼的作用
三、古诗鉴赏炼字“五关注”
1.关注字(词)的特殊用法。
比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这些特殊用法体现了字(词)的用法特点。比如李
白《听蜀僧濬弹琴》“客心洗流水”中的“洗”,被动用法表现琴声的巨大感染力;再如王
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使动用法表现江南春景的生机勃勃等。
2.关注字(词)体现的景物特征。
考生应该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诗歌描述的景象中。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个“打”字,妙极!“打”这个外部动作生动
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黄莺的鸣叫冲断自己美梦的怨怒,向读者敞开了她无比思念远戍辽
西的夫君的内心世界,一个生动活泼、娇憨纯情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3.关注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 4 -
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山青花欲燃”中的“燃”,把“花”与“火”相比,化静
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
4.关注字(词)体现的作者情怀。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
的孤苦等。
5.关注字(词)营造的意境。
比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中的“直”,用来形容“烟”,以此营造一种雄
浑苍凉的意境。
重 难 突 破
古诗鉴赏炼字(含诗眼)答题步骤
【满分攻略】
常见
设问
方式
1.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诗眼”是哪一字,为什么?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明确的“诗眼”或关键字眼。
答题
步骤
图解
抓关键字词,
析句意 →
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
内涵 ,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
明表现手法,
析效果 →
抓住特色点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
技巧方面的特点简析。
↓
点意境情感,
析作用 → 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内容方面的作用。
答题
模板
样式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这里运用……手法,(步骤 1,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步骤 2)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结构
上具有……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
效果。(步骤 3)
【典题试做】
(2020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 5 -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 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抓关键字词,析句意。
“绿”原为“绿色”,这里是作动词,“变绿”。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
的情形。
第二步:明表现手法,析效果。
从第一步可以看出,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其好处就是写出“动态”。
第三步:点意境情感,析作用。
内容上,突出春风的活力,写春风又是为了写春天,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感情、结构
上作用不太突出,分值比较少可以略去。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增强诗歌韵味。
【答案】 (示例)“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
的生机,增强了诗歌韵味。
〔对点训练 5〕
(2019 ·广东省珠海市毕业班一轮复习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
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
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
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 6 -
【解析】 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
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
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
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
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题型二 赏析句子
答 题 技 法
赏析诗歌中的句子,主要赏析“景句”“情句”“情景句”“翻新句”这些形象生动、
构思新巧的句子,关键是赏析句子在景物描写、表情达意、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不是翻
译句子,更不是胡乱把几个术语强加给句子。
一、古诗鉴赏赏析句子“三注意”
1.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词等,它们往往对诗句表情达意起很
大的作用。
2.注意诗句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3.注意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句的含意。我们在赏析某一句诗时,只有结合全诗的内容来
分析,才能弄清诗句的多层意思,明了诗句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二、 古诗鉴赏赏析句子“四不能”
1.理解句子内容大意,不能简单地翻译句子。
解答“炼句”题,要根据句子描写的对象,分析句子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透过现象去
探究本质。比如本节【典题试做】 中的“晚霁江天好”,不能只翻译为“傍晚时分,雨过天
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而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天晚景图”。
2.全面把握句子手法,不能只考虑一种情况。
句子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子与全诗(词)结构的关系等多
个角度,全面分析句子的精妙之处。除“表达技巧”这一角度之外,还需要从用词特点(叠词
等)、句式特点、语法特点(词类活用等)等角度去赏析。
3.准确判定句子情感,不能分析整诗情感。
“炼句”体现的情感一定是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一,但“炼句”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就是诗
歌表达的全部情感,所以表述句子表达的情感时,要分析句子的情感而不是分析诗歌表达的
全部情感。比如【典题试做】中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主要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但在整首诗中诗人还表达了归隐的思想等。
4.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不能凭空乱答。
考生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内涵。
重 难 突 破
- 7 -
古诗鉴赏赏析句子答题步骤
【满分攻略】
常见
设问
方式
1.××句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做分析。
2.请赏析×联。
3.××句在表情达意上起到什么作用?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明确的赏析“××”句字样。
答题
步骤
图解
答题
模板
样式
本句是写……景(事、情、物、人)的……特点,(步骤 1)运用……手法,(步骤 2,
没有手法可以省略此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怀(感情)。(步骤 3)
【典题试做】
(2020 ·高三下学期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①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①景云元年(710),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故将他贬
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
- 8 -
林时所写的。
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弄清句子的基本意思。
在内容上,上句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桂林的景色,夕阳斜照,江水与天空一色;下句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此时此地的愁苦,结合诗歌写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诗人悲凉于自己的被
贬和客居他乡。
第二步:从表达技巧角度赏析。
在情景关系上,描写的景色美好、亮丽,体现的却是悲凉和孤寂的情感,是“以乐景写
哀情”。在写作手法上,写愁情却先描写美好景物,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在词语的使用
上,“分明”二字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似的。
【答案】 (示例)①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斜照在江面上的美丽江天晚景,
但景色虽美,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②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赞美
江天美景,实乃抒发浓浓的愁情。③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
天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对点训练 6〕
(2020·四川省绵阳市高三四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伊川独游
欧阳修
绿树绕伊川,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①出,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兴尽复空还。
【注】 ① 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
诗歌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内容上:写山路蜿蜒,状远景如近观,僧人归去,野渡愈静,描绘了一幅自
然清新的画面。②结构上:缘景及人,由景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为后文情感
及主题表达作铺垫。③情感上:“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写野渡之“闲”
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路
转香林出,僧归野渡闲”,“路转”,山路弯曲蜿蜒;“香林”,即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
后一般指佛家修行的寺院;“野渡闲”,野渡闲静了,描绘了一幅自然清新的画面。
- 9 -
“转”“出”巧妙表现突见禅林的惊喜之情,“野渡‘闲’”,一个“闲”字,表达诗人对
闲适生活的向往。由景“路”“香林”入情,由自然之景过渡到诗人情思,诗人出游观景,
兴尽后又将回归到世俗生活,内心不免失落。为后文情感及主题表达作铺垫。
题型三 语言风格
答 题 技 法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
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掌握古代诗歌常考语言风格类型
二、古诗鉴赏语言风格“4 注意”
1.注意整体感知。
鉴赏语言风格应立足于全诗,不是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
2.注意调动积淀。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因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作品语言风格
也不同。平时要注意了解积累诗人的语言风格,掌握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赏析语言风格时
要注意迁移运用。
3.注意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注意多角度入手。
(1)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2)要关注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3)要
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可以先回忆常见的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比对,得出结论;(4)要
关注题干的提示。 题干如果已经暗示了某种语言风格,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情感等方面,
- 10 -
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即可。
三、防止古诗鉴赏语言风格分析出错的“3 细节”
1.从特殊字词入手,防止分析粗疏。
通过字词的属性、色彩、韵律等方面分析语言风格。
(1)诗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比如 2019 全国卷 III
刘禹锡《插田歌(节选)》中的“花草”“燕子”“田塍”“白水”等名词点明描写的对象;
“齐”“东西飞”“线”“参差”等词只是客观表述描写对象的特点,没有华丽的辞藻,用
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
(2)诗歌中的词语,描写的事物所具有的色彩等,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比如色彩的浓艳体
现出诗歌瑰丽的语言风格,而色彩的素净体现出诗歌淡雅的语言风格等。比如杜甫的《登高》,
诗中的“萧萧”体现了景物色彩的灰暗,以此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应该是沉郁的。
(3)诗歌中的词语,展现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出的语言风格。比如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的
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明快的;韵律单一、节奏短促的诗歌,其语言风格往往是沉郁的。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叠词,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叠词
来分析,其语言风格是清冷、凄切、哀伤的。
2.从表达技巧入手,防止胡乱拼凑。
如常见的修辞手法中,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反复、对偶等,能够表现出描写对象
的形象性、生动性,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体现出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
布》中的“飞流”两句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体现李白诗歌豪迈飘逸的语言风格;又如
诗歌中纯用白描,不饰雕琢,则往往体现清淡自然的诗风。
3.从典型意象入手,辨析语言风格。
不同的意象会体现诗歌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题目涉及的意
象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是明丽清新的。
重 难 突 破
赏析古诗语言风格答题步骤
【满分攻略】
常见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有××特点,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
审题
要点
定向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 11 -
相关
答题
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恢宏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高旷壮阔、雄浑苍茫、
辽阔深远
清幽型 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淡雅闲适、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伤感型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凄清冷落、肃杀凄凉
悲苦型 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孤寂、朦胧邈远
欢快型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
答题
步骤
图解
明风格 →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风格。
↓
做例证 → 用诗中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析情感 → 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
模板
样式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的特色。(步骤 1)诗中某句写出了……。(步骤 2)诗人运
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的情感。(步骤 3)
【典题试做】
(2020· 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白 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元支招】
第一步:明风格。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第二步:做例证。
诗歌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在所运用的词语上,可通过分析诗歌运用的词语,确定诗歌
的语言风格。本词运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浑过了”“老夫”“恋杀”等,通俗易懂。据
此,可以概括本词的语言风格为“朴实无华,平易晓畅”。
第三步:析感情。
- 12 -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情,抒发了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答案】 (示例)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平易晓畅。词中“浑过了”“老夫”“恋杀”“青
山未必留人”等词句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钟
情,抒发了洒脱闲逸、恬淡自在的人生态度。
〔对点训练 7〕
(2020·哈尔滨三中高三零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桂令·酸斋学士①席上
张可久
岸风吹裂江云,迸一缕斜阳,照我离樽。倚徙②西楼,留连北海,断送东君。
传酒令金杯玉笋,傲诗坛羽扇纶巾。惊起波神,唤醒梅魂。翠袖佳人,白雪阳春③。
【注】 ①酸斋学士:贯云石,号酸斋,元代散曲家。②倚徙:流连徘徊。③白雪阳春:
古代楚地的歌曲名,风格高雅。
后人评价此曲在风格上颇为清秀有力,很有“清劲”之风。请结合前三句,对此作简要
赏析。
答:(示例)①从意象意境上看,使用“岸风”“斜阳”“离樽”等优美意象,使意境秀美
中不乏豪迈壮阔。②从遣词造句上看,用词清劲有力,“裂”“迸”等动词富于力度;句式
简短有力,读之清爽利落。③从手法运用上看,虽有离愁别绪但却寄托于壮阔之景,使情思
表达洒脱自然、俊逸有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注意把握诗歌中重
要意象,赏析重要词语,体会语言风格特点。本题要求结合前三句,赏析诗歌的“清劲”之
风。首先明确“清劲”的特点。“清”指语言简练、给人清新、明快之感;“劲”指用词有
力、意境壮阔。可以分开赏析,可以合并解说,“清劲”都体现即可。本诗清新明快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诗歌的意象体现的,答题时抓住主要意象,“岸风”“斜阳”“离樽”,意象优
美,意境开阔。“劲”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现,“裂”字写江风劲吹,
富有力感,使人可以想见狂风卷地而起,激荡太空,云团裂散的景象。“迸”字,形象地描
绘了一线阳光透过云层的喷射之状。第三句的“照”字,用得很妙。它使空中的阳光自然地
介入了江边饯别的酒席,成了作者凝神观照,借以传情的对象。这些动词富于力度,句式简
短有力,清劲有力之感自然体现。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本诗虽然抒发离别之情,但意象选取
优美开阔,遣词造句的表达洒脱俊逸,均能体现“清劲”之风。
【易错警示】
1.望文生义,炼字角度单一。即不联系字(词)的具体语境,只是孤立地分析这个字(词)
的意思。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字(词)的含义、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使用的手法、表
达的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字(词)表达的意思和具体作用(效果)。
2.以译代析,炼句架空分析。有的考生不是从景物描写、表情达意、表达技巧等角度去
- 13 -
赏析句子,而是简单地翻译句子,或胡乱地用上几个术语,稍加解释,造成分析架空。
3.不能知人论世,语言风格贴错标签。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
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考生不能知人论世,不
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再加上各种风格术语相互交融,考生很容易分析粗疏,胡乱拼凑。
相关文档
- 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提升练1 论述类2021-05-10 19:55:595页
-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2021-05-10 18:45:343页
-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训练:古代2021-05-10 16:06:357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2021-05-10 13:10:203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2021-05-10 10:07:1512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代2021-05-09 02:48:1421页
-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2021-05-08 20:17:0912页
- 2020-2021年高考语文阅读高频考点2021-05-08 19:35:2811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测试:第152021-05-08 17:32:3012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5-08 15:40:5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