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1 KB
- 2021-05-10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冒号的基本用法和常见差错
(一)冒号的基本用法
1 定义
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2 形式
冒号的形式是“:” 。
3 基本用法
3.1 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 “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示例1: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示例2:她高兴地说:“ 咱们去好好庆祝一下吧!”
示例3:小王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这么想的。”
示例4:这一事实证明:人能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能创造人。
3.2 表示总结上文
示例:张华上了大学,李萍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3.3 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表示注释和说明。
示例1:(本市将举办首届大型书市。)主办单位:市文化局;承办单位:市图书进出口公司;
时间:8月15日-20日;地点:市体育馆观众休息厅。
示例2:(做阅读理解题有两个办法。)办法之一:先读题干,再读原文,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读课文。
办法之二:直接读原文,读完再做题,减少先人为主的****。
3.4 用于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之后。
示例1:广平先生:……
示例2:同志们、朋友们:……
3.5 一个句子内部一般不应套用冒号。在列举式或条文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号时,宜另起段落来显示各个层次。
示例: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提示
1. 冒号的形式是“:”,左偏下,不要与上下左右居中的比号“∶”混淆。比号是数学符号。
2. 冒号的提示范围。一般说来,冒号用在句子内部,它的提示范围到一个句子完了为止。但是,它的提示范围有时也可以超出一个句子,管到几个句子,甚至是几个段落或成篇的文字。如人们写信时在开头收信人的称呼后用的冒号,又如讲话稿一般在开头的称呼语后面用的冒号。
3. “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一类动词的后面,有时也可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示例:
他在讲话中指出,做伟大时代的创业者,必须立足本职岗位,矢志艰苦奋斗。
4. “问、答、说、想、认为、指出、宣布、证明、发现、透露、表明、例如”一类动词的后面,如果宾语不长,这些词语后没有什么停顿,就不必用标点符号。示例:
⑴他说今晚不回来吃饭。
⑵事实证明我错了。
5. 位置禁则:冒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6.1 冒号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引起下文。表面上类似但实际不是提示性话语的,其后用逗号。
示例1: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提示性话语)
示例2: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150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非提示性话语)
A.6.2 冒号提示范围无论大小(一句话、几句话甚至几段话),都应与提示性话语保持一致(即在该范围的末尾要用句号点断)。应避免冒号涵盖范围过窄或过宽。
示例: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误)
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
A.6.3 冒号应用在有停顿处,无停顿处不应用冒号。
示例1: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有停顿)
示例2:这事你得拿主意,光说“不知道”怎么行?(无停顿)
(三)冒号使用常见差错
1. 冒号套用。应避免一个冒号范围里再用冒号。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有三个重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第一个冒号应改作逗号)
*记者在北京一些小学采访,不少教师反映: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低,不懂得爱惜财物。(第一个冒号应改作逗号)
2. 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后的词语,这个动词之后却用了冒号。如:
*厂领导及时提出:“以强化管理抓节约挖潜、以全方位节约促成本降低、以高质量低成本开拓市场增效益”的新思路。(中间的冒号应去掉)
3. 冒号用在了没有停顿的地方。如:
*女乘务员小心地端起杯子,正准备换个地方放,突然,随着一声:“谁让你动我的杯子”的怒吼,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一把夺走了杯子。(中间的冒号应去掉)
4. 冒号与“即”“也就是”一类的词语同时使用。如:
*他们加强了施工现场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个工点的安全管理。对于施工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苗头实行“三不放过”:即没查出原因不放过,当事人和施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事故苗头的后果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中间的冒号应改作逗号,或者保留冒号去掉“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