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50 KB
- 2021-05-10 发布
阳泉二中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 二 政 治
命题、校对:张晓霞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向全球输出本国的核心价值观,吸引旅游和投资,还能为
国内经济建设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为了推广国家形象,各国可谓不遗余力。各国重视推
广国家形象是基于( )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国家形象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源泉
③国家形象决定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
字要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书法艺术作品中“散”到什
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到达的程度。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通过书法作品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和山水阻隔,人类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通过生产实践形成了众
多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态。由此可见( )
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世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发展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大力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力度、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
国家重视教育发展是因为( )
①教育正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教育在发展文化中具有特定的作用
③教育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5、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文艺创作之所以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的喜好决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思路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④任何文学艺术都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基层是沃土,群众是老师。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用脚板去丈量、去领悟,用镜头去
记录、去贴近,为新时代放歌,在与基层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中,不仅提升了新闻深度,
也增强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同感。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原因是(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③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7、“2018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展出纺织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百余项,包括纺、染、织、绣、印等传统工艺及各类民族服装服饰。展出这些遗产
( )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纺织历史与文化
③基于它们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根本标志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2018 年 3 月 2 日,首届中意文化年在意大利菲洛特拉诺市隆重开幕。汉服、古琴、书
画、茶道等中国文化元素的展示成为本次盛会的一大亮点,这说明( )
A.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B.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C.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D. 世界各国文化日渐融合
9、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时下的热点话题,有人将其拍摄成微视频并传到手机、电脑、电子
屏、通讯软件上。熟悉的语言、别出心裁的创意,引起了群众的追捧。这表明( )
①科学技术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基
②创新文化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③创新性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开幕。开幕式文艺演出大量使用全屏激光投影、全息视频技术,3D
技术再加上演员的动态表演,把海河、天津眼、杨柳青年画等天津传统元素展现得淋漓
尽致,受到广泛好评。这说明( )
①流行元素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实质即是文化发展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的重要保证,现代高科技已逐渐成为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广阔的市场
④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符合人们的生活及审美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有学者把中华文化比作“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与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
化相融相生,最终形成一个极其丰富而巨大的“时空存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整
合力、包容力和创造力。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2、由我国自主设计施工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施工期间进行了
上百项科技创新,仅岛隧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创新就有 64 项,突破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
的多项空白。这体现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 )
A. 博采众长 B. 继承传统
C. 立足实践 D. 技术创新
13、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作为文明古国的国人要阅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
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正气,塑高
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继承要以文化发展为必然要求
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元宵节,寄托着每一个“小家”对团圆和美的期盼。“小家”的红火离不开“大国的
兴旺,“大国”的富强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磅礴力量的凝聚。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
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出中国人心中的这种“家国
情怀”的是 ( )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在隋唐,自汉代从印度传人我国的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
中国化佛教;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
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些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文化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过期,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有一副对联甚是有趣,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
撇捺人生。品味此联,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7、 两岸大学生汉字文化创意大会是推进两岸语言文字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华优秀文
化的重要抓手,是两岸合作编写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的延伸和拓展。举办两岸大学生汉字
文化创意大会是基于( )
A. 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B. 汉字能够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D. 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18、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 2000 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
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
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
成就今日的苏绣。这表明( )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时,勉励他们
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
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一要求表明( )
①歌颂社会上的美好事物比揭露丑恶事物更加重要
②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正能量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
③让观众从文艺表演中感受到快乐是创作者的宗旨
④引导人们向美、向善应是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国家新闻出版广电部门下发通知,要求所有节目网站不得制作、传播歪曲、恶搞、丑
化经典文艺作品的节目,不得擅自对经典文艺作品、广播影视节目、网络原创视昕节目作
重新剪辑、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不得截取若干节目片段拼接成新节目播出,不得传播编
辑后篡改原意产生歧义的作品节目片段。这是基于( )
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
②经典文艺作品是我们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前提
③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危害社会,必须抵制和取缔
④奏响文化主旋律与提倡文化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1、结婚彩礼是我国古代相沿至今的一种民间习俗。近年来,受居民收入增长、奢侈攀比
之风的影响,农村结婚彩礼习俗日渐变味。“天价彩礼”成为农村青年难以承受之重,“辛
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反映到人们精神生活中来的表现
②国家应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营造文明的乡风民风
③结婚彩礼属于落后文化,应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④经济决定文化,应依靠经济发展促进婚俗观念转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2、朋友圈里晒书单、聊感悟,热闹又时尚,阅读正在变成悦读。从朋友的口碑传播到知
名人士的书单罗列、权威媒体的打分排名,新的技术手段为荐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
播、图书漂流等新玩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读书圈。这一现象对出版企业的启示是
( )
①注重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形式,适应阅读方式新变化
③立足科技创新,以增进社会效益为经营目的
④丰富图书品种,满足读者精神生活新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3、2017 年 8 月公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将旧版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改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
史”。这样修改的依据是( )
①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4、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
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
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做到文化自信( )
①这是对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必须对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把握
④必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5、电影《捉妖记 2》延续了《捉妖记》的精彩所在,票房再次突破 20 亿。“捉妖记”系
列取材于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结合最新特效技术,借鉴好莱坞影片美学路线,表达
人类的普世性情感,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捉妖记系列”获得高票房的原因在于
( )
①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
③在艺术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创新 ④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6、徽州自古属于封闭型的自然地理单元,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长期生长在这里,
会给人一种超脱、清新、恬静的感受。新安画派淡雅简练,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
味;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无一不是徽州山川钟灵毓秀使然。这表明(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②徽州文化彰显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
③自然条件影响区域文化的形成
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7、“中国梦、中国路、中国桥、中国车、中国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上
映当天就刷新了中国纪录片上映首日的票房纪录。电影中,一幕幕中国巨变的场景引发了
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显示出大众传媒( )
①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②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③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使文化传播的途径发生根本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8、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这是因为( )
①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②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29、《墨经》有文:“景到,在午有端,舆景长,说在端。”描述的就是墨子通过小孔成像
实验对光的直线传播进行的科学解释。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取名“墨子号” 是对
他的致敬,也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致敬。这折射出我国的科学技术( )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漫画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大众传媒的公益性 B.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
C. 文化生产的大众性 D. 文化消费的娱乐性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2 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中这样
定义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在汉语中是“人化”的简
称。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马克思也曾说过,帝国总是要衰败的,
没有永恒的帝国,但有永恒的文化。所以说,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
理性。
32、(16 分)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之一,承载着国家形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等要素。
近年来我国国内电影市场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战狼 2》、《芳华》、《无问西
东》、《唐人街探案 2》、《红海行动》等不同类型的国产电影,在国内接连成为“爆款”,
但是在欧美及周边国家,中国电影却屡遭冷落。欧美受访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创作者
对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使国外受众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有些中国影片主题表达过
于直露,损害了电影美学的完整性……
中国电影”走出去”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实现与海外市场的对接是我们需要不断探
索的问题。国内部分专业人士认为,中国电影不应该急于求成,盲目模仿,而应该练好内
功,要充分发挥和挖掘中华文化的优势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体验中国魅
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走进去”提出
合理化建议。
33、(12 分)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
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前行
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
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人心。
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高 二 政 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D C D B A D D B C D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D B A C C C B B A B A B
31.结合材料,谈谈“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2 分)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
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文
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3)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能塑造人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文化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3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走进去”提出合
理化建议。(16 分)
①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中国智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文化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
了解、交流。
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我国的文化资源,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又要把握世界
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学习和掌握国际电影业的通行做法,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认
识中国文化。
④坚持开放包容,面向世界,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其他民
族优秀文化成果,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优秀电影作品。
⑤通过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借助大众传媒,利用多种文化传播途径,实现与国
外电影市场的有机对接。
33.结合材料,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12 分)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②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增强文
化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④建设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