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2 MB
- 2021-05-10 发布
第
17
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考点一
影响
人口迁移的因素
内容索引
课时作业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图型突破
16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概念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类型
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国际
我国
15
~
16
世纪: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
1949-1986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
80
年代后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不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外出打工属于人口流动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政治因素
自然灾害
气候
水
土壤
矿产资源
生态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
交通通信
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信仰
政策方针
社会变革
战争爆发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
“
冷冻地带
”
向西部、南部
“
阳光地带
”
迁移
水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移动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灾害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饥荒或生态恶化迫使人们
“
背井离乡
”
西非的环境难民
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经济
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乡村人口进城
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
孔雀东南飞
”
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
和通信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迁移困难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社会因素
文化
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
大学生的求学、
“
科技移民
”
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社会因素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军人家属的从军
宗教
宗教信仰不
同导
致大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国家政策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
正常、合理进行
“
上山下乡
”
、三峡移民
战争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
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
我国历史上人口重心南移
政治变化
政治独立
国家解体
二
战
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
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
分析要素
满分术语
推力
拉力
气候
环境污染
气候宜人
水
水资源短缺
水源丰富
土壤
(
土地
)
人多地少;土地退化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
矿产
资源枯竭
资源丰富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
分析要素
满分术语
推力
拉力
经济
经济水平低;产业衰落
经济水平高;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交通
距离近;交通便利
社会
教育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宗教迫害
文化教育水平高;理想的生活条件
政治
战乱
社会环境稳定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6·
全国文综丙卷,
4
~
5
以选择题为主;以示意图或新情境呈现信息,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流量等特点,以及原因。难度较小。
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
Ⅰ
,
10
~
11
2015·
广东文综,
5
2015·
山东文综,
1
2015·
北京文综,
11
2015·
天津文综,
6
2015·
福建文综,
37(3)
2014·
山东文综,
1
~
2
人口迁移的特点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第
1
题。
1.
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
河北流向辽中南
地区
B
.
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
湖南流向长三角
地区
D
.
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地区,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地区,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答案
解析
人口迁移的特点
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
“
城市牵挂
”
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
2014
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
2
题。
2.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
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
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
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解析
人口迁移的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
A
、
D
项错误
;
甲
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
B
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
C
项正确。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与
2014
年相比,
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
“
十三五
”
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
3
~
4
题。
3.
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
产业转型升级
B
.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
交通拥堵加重
答案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4.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
服务设施齐全
②
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
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
生态环境较好
A.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5.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的空心化现象。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自然环境
好
B
.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
大
D
.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所以吸引了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因此,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影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6
常
见的人口统计图除人口金字塔图外,还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等。这些图形可以反映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入或迁出状况,也可以反映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等。
图型概述
读下图,回答下题
。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
典型例题
析题过程
析题过程
类型
例图
判读方法
通用方法
具体判读方法
坐标类图
柱状图
①
找:图名、图例、横轴、纵轴、点线数据
②
析: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数据分布规律
③
答:比较各选择项或用地理术语分条目组织答案
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柱高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高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曲线图
(
或折线图
)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高峰和低谷等极值,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类型
例图
判读方法
通用方法
具体判读方法
坐标类图
三角形
统计图
①
找:图名、图例、横轴、纵轴、点线数据
②
析: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数据分布规律
③
答:比较各选择项或用地理术语分条目组织答案
(1)
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左图的
①②③
。
(2)
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直线。
(3)
读出上述直线与三个坐标轴交点的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
标
类型
例图
判读方法
通用方法
具体判读方法
结构类图
扇形图
①
找:图名、图例、横轴、纵轴、点线数据
②
析: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数据分布规律
③
答:比较各选择项或用地理术语分条目组织答案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
饼状图
读
“
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
”
(
单位:万人
)
,回答
1
~
2
题。
1.
据图可知
2011
~
2014
年北京市
A.
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
外来
人口
增速
B.2013
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
C.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
协调
发展
D.2013
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
答案
解析
读图可知,常住人口的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速,
A
正确
;
2013
年以后人口增速变小,但是常住人口仍在增加,城市中心没有衰落,
B
、
D
错
;
由
图可知,常住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发展不协调,如果发展协调。两者的增速曲线应该是平行的,
C
错。
2.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增速回调
B.
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
C.
北京环境污染严重
D.
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
答案
解析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中期换挡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迁移动力减弱;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与传统思想和人口歧视关系不大;近年来北京城市环境在好转。
右
图
为
“
某国移民来源图
”
。该国
2000
年到
2010
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据此完成
3
~
4
题。
3.
该国最可能为
A.
西班牙
B
.
日本
C
.
美国
D
.
德国
答案
解析
该国
2000
年到
2010
年移民主要来自欧盟、拉美和非洲国家,说明该国位于欧洲
(
日本的移民主要来自亚洲国家,美国移民多来自拉美和亚洲,且数量更多
)
。选项中位于欧洲的国家为西班牙和德国,其中德国移民主要来自欧盟内部的国家,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4.
自
2011
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
是
A
.
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
B.
经济发展停滞,就业困难
C.
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
D.
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
答案
解析
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西班牙吸引移民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而
2011
年后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因此移民数量不断减少。
甲图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某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
”
,乙图是
“
人口年龄构成
示意图
”
。读图回答
5
~
6
题。
5.
根据甲图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
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B.
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C.
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
减少劳务人员输出
答案
解析
结合甲图可知,该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人口保持负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所以该国今后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6.
在乙图中,
①②③④
四点所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与甲图所示国家
1995
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合的
是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答案
解析
读图可知,乙图中
②
点与甲图所示国家
1995
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
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迁出地
迁入地
利
利
弊
弊
影响经济发展
开发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
缓解人地矛盾
迁出地
03
04
05
01
02
利
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弊
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压力巨大
弊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利
加强迁入地和外界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利
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迁入地
考情速查
命题揭秘
2015
·
山东文综,
2
以选择题为主;以时事新闻和统计数据为素材,考查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中等。
2014·
广东文综,
6
2014·
海南地理,
14
~
15
2014·
重庆文综,
13(2)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1.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的空心化现象。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带来
A.
土地资源
浪费
B
.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
发展
D
.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
解析
农村出现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的现象,就会导致当地耕地撂荒,出现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进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右
图
表示我国某县
2000
年、
2010
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读图,完成
2
~
3
题。
2.
与
2000
年相比,
2010
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
.
劳动力价格降低
C.
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
.
人均产值减少
答案
解析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根据图文分析,
2010
年与
2000
年相比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表明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劳动力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3.
该县可能位于
我国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
京津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
川渝地区
答案
解析
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4.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
2
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
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
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
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
城市化水平
答案
解析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A
项错误
;
经济
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B
项错误
;
区域
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C
项正确
;
小
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
D
项错误。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5
.
近
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
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
.
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
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
.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答案
解析
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减少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
C
。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故不选
A
、
B
。
外出
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故不选
D
。
课时作业
11
右
图
为
“
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
。读图,完成
1
~
2
题。
1.
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
人口老龄化
B
.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
D
.
经济因素
基础落实练
答案
解析
图示人口迁移集中在
20
岁~
34
岁年龄段,以青壮年迁移为主,最有可能是外出务工、经商,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2.
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
是
A
.
甲、乙
B
.
甲、丙
C.
乙、丙
D
.
乙、丁
答案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是
20
岁~
29
岁年龄段,该年龄段人口的子女年龄在
0
岁~
4
岁,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
1990
~
2010
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
3
~
4
题。
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等于自然增长人数,再用自然增长人数加上迁出人数等于增长人数,经计算可知,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①
地区。
3.1990
~
2010
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A.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答案
解析
图中显示远东四个地区人口呈减少趋势,则劳动力数量会减少。远东地区本来就地广人稀,人口数量减少更不利于资源开发。
4.
人口数量变化对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
有
A
.
交通压力增大
B
.
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
促进资源开发
D
.
劳动力数量减少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右
图
为通过手机定位制成的
“
2015
年成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
”
。据图回答
5
~
6
题。
5.
由图示的流动路径可知
A.
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
B.
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C.
春运后四川人口净流入
D.
流动可提高四川环境承载力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由图示流动路径可知,成都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成都流出人口主要是以中青年为主。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会高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春运后四川人口仍流出大于流入;人口流动不可能提高四川的环境承载力。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6.2015
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的规模减小,原因
是
①
流入区生活成本提高
②
流入区产业向四川转移
③
四川经济有较快发展
④
流动人口多回四川务农
A.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答案
解析
2015
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的规模减小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生活成本提高,东部地区产业向四川转移,四川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老龄人口从
2002
年的
7.3%
上涨至
2012
年的
9.4%
。
2012
年我国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
1.27
亿人,且每年仍然以
800
万人的速度增加。北京
2014
年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
21.2%
。
2015
年
2
月某日外地进京人员前十位的来源城市
1
2
3
4
5
6
7
8
9
10
城市
保定
天津
上海
西安
郑州
深圳
太原
南京
济南
沈阳
%
13.09
12.03
3.85
1.92
1.79
1.71
1.64
1.63
1.62
1.62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1)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增长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的特点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是什么?
答案
现代型
(
“
低
—
低
—
低
”
模式
)
。
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少年儿童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不足、养老机构发展潜力大。
有利影响:人口压力减小;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
不利影响:劳动力相对短缺;养老及相关费用
(
负担
)
增加
(
社会负担加重
)
。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2)
据表说出,进京人口的来源地特点及成因。
答案
北京周边邻近地区。
多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交通便利,联系密切,经济活力强。
(3)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请说出人口迁移给北京带来的积极影响。
增加劳动力供给
(
提供大量劳动力
)
,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减缓老龄化进程;缓解养老压力,促进城市建设、环境改善。
答案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读
“
三大城市群迁移情况对比图
”
,完成
8
~
9
题。
8.
三大城市群中
A.
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
B.
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
C.
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
D.
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
能力提升练
答案
解析
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9.
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
产业结构
B
.
环境承载力
C.
国家政策
D
.
科技
水平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迁入率上,而人口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
“
移民潮
”
,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
“
移民就业
”
向
“
移业就民
”
转换。据此完成
10
~
11
题。
10.
下图中最容易吸引
“
移民就业
”
的工业部门是
答案
解析
A.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容易吸引
“
移民就业
”
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11.
“
移业就民
”
带来的影响有
①
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
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
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
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
①②
B
.
③④
C.
①③
D
.
②④
答案
解析
“
移业就民
”
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右
图
为
“
我国部分省区市
2005
~
2010
年人口净迁移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布图
”
。读图,完成
12
~
13
题。
12.
有关我国部分省区市
2005
~
2010
年人口变化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江西省净迁入人口数增加
②
天津人口增长率大于四川
③
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
④
贵州人口净减少
A.
①②
B
.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江西省净迁入率小于
0
,所以净迁入人口数减少;天津净迁入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大于
0
,人口增长率大,而四川人口净迁移率小于
0
,自然增长率大于
0
,人口增长率比天津小;广东自然增长率大于净迁入率,所以广东自然增长人口数大于净迁入人口数;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之和大于
0
,所以人口净增加。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13.
图中人口数量的
变化
A
.
加剧了北京、上海、天津城市交通拥堵
B.
引起江西、贵州的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
主要增强了广东、浙江第一产业的活力
D.
使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由图中可知,北京、上海、天津人口增长迅速,而且净迁入率很大,说明外来人口很多,加剧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地矛盾,导致交通、住宅等压力增大;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缓解了北京、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故
A
正确、
D
错误
;
人口
合理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无关,故
B
错误
;
广东
、浙江迁入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不大,故
C
错误。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14
.
下图
为
“
2005
~
2012
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
海南
B
.
四川
C
.
广东
D
.
浙江
答案
解析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人口折线图的纵坐标为常住人口总数,横坐标为年份,图示该省份为常住人口总数在
8 000
万以上的人口大省,包括广东、四川、山东、河南,选项中只有四川、广东符合要求。该省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下降趋势,人口迁出为主要形式,四川省为劳务输出大省,符合题目要求。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15.
读部分沿海省市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口年均
增长率
(%)
常住
3.3
0.6
1.5
…
户籍
0.7
0.6
0.55
…
外来
11.1
11.3
12.4
…
平均受教育
年限
(
年
)
2000
年
9.3
7.85
7.46
7.62
2010
年
10.5
9.08
8.57
8.76
2010
年外来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
(
年
)
9.81
9.37
8.59
9.61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加工制造业包括纺织化纤、服装鞋帽、轻工食品。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根据材料,概述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案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人口年均增长率:与沿海部分省区相比,浙江省户籍人口增长慢,而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受教育年限:浙江省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提高,但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外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就业人口比重: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浙江省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特别高,但就业人口以低端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2)
分析浙江省的人口发展特征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
答案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正效应: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为浙江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促进了三大产业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
负效应
: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给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外来人口文化素质低,工作技能低,从事的大多是简单劳动、低端制造和一般服务,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
针对浙江省人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分析其可以采取的主要对策。
答案
11
2
3
4
5
6
8
9
10
12
13
14
15
1
7
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容量;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科技人才。
(
答出三点即可
)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www.91taoke.com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2021-04-29 02:32:311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青藏地2021-04-29 00:37:1634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8 19:30:4758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气候类2021-04-28 10:44:453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4-25 21:18:2179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部2021-04-24 02:22:038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21 00:38:3031页
- 2018届福建省罗源一中人教版高中地2021-04-20 22:55:5226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二部2021-04-20 00:52:1841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强2021-04-19 17:36:24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