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05-09 发布
专题十三 信息文明的
扩展
——
二战后的世界
时空纵览
·
宏观概要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近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
1
.(2019
课标全国
Ⅲ
,35)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
,
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
,
密特朗就任总统后
,
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
,
其结果
(
)
A.
加剧了经济
恶化
B
.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
紧缩
D
.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
但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
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
导致出现
“
滞胀
”
的现象。这一时期密特朗进一步实行国有化措施
,
必然会恶化经济形势
,
不能实现物价下降和推动通货紧缩
,
故
A
项正确
,B
、
C
两项均错误。放弃经济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故
D
项错误。
2
.(2018
课标全国
Ⅰ
,35)
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
,
这表明
(
)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从图表数据看
,1945—1975
年间
,
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
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的比重发展趋势是逐步减少
,
而非洲、亚洲成员国的比重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
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
即第三世界国家
,
故
A
项正确
;
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
,
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
,
故
C
、
D
两项错误。
题点
二
全球化浪潮下的世界经济
3
.(2018
课标全国
Ⅱ
,35)20
世纪
60—70
年代
,
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
,
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
:
B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
故
A
项错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
题干中三国农村的变化就是一种表现
,
故
B
项正确
;
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并不包括农村生产机械化
,
故
C
项错误
;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的中心地位
,
故
D
项错误。
4
.(2017
课标全国
Ⅰ
,35)1976
年
,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
,
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
,
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
,
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
,
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
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中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的产物
,
八国集团的形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产物
,
二十国集团的建立则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结果
,
这一历程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旧的经济秩序
,
故
A
项正确
;
经济全球化从新航路开辟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
,
故
B
项错误
;
亚非拉国家在走出封闭、与世界市场有交流之时
,
就是属于世界体系的
,
因此不能说加入二十国集团才代表进入世界体系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中的经济组织都不是区域经济集团
,
故
D
项错误。
题点
三
纠结于计划和市场的美苏经济
5
.(2019
课标全国
Ⅱ
,35)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
单位
:
吨
)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
,
可知
1970
年时并未完成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
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
,
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
故
A
项正确
;B
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
,
故排除
;
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
,
故
C
项错误
;
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
民众缺少生活物资
,
且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
,
故
D
项错误。
6
.(2018
课标全国
Ⅲ
,35)1959
年
,
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
,
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
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
未能摆脱斯大林
模式
B
.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
延续
D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
:
A
解析
:
本题考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从题干
“
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
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
可知
,
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
,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
故
A
项正确
;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
故
B
项错误
;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
,
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
故
D
项错误。
7
.(2017
课标全国
Ⅰ
,34)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
:
D
解析
: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漫画的标题
“
又是斯大林格勒
”
反映了时间信息
,
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
,
由此可排除
A
、
B
两项
;
遏制政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
,
但漫画的内容突出了
“
水力发电站
”“
开始建筑
”,
即苏联的经济建设逐渐恢复发展
,
故
D
项符合题意
;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害
,
故
C
项错误。
题点
四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8
.(2017
课标全国
Ⅱ
,42)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表的演变
——
据
[
英
]
约翰
·
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
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
拟定一个论题
,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参考答案
:
略。
解析
:
本题属于开放性非选择题
,
考查钟表的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变迁。首先要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
由材料可知
,
从类型看
,
钟表经历了日晷
→
机械钟
→
怀表
→
钟表
→
手表
→
原子钟
→
智能手表的变化
;
从功能看
,
经历了从单一计时功能到多功能的变化
;
从使用范围看
,
经历了由奢侈品到日用品的变化。其次
,
依据上述信息提供的角度
,
拟定一个题目
,
如钟表功能的变化
,
然后围绕该论题
,
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
注意题目的要求
: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三维重组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
政治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
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
关系逐渐恶化
(2)
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方面发生冲突
(3)
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
西欧和日本衰落
2
.
序幕
:1946
年
,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在美国富尔顿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3
.
表现
(1)
政治上
:
美国提出
杜鲁门主义
,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
经济上
: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
苏联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3)
军事上
:
美国领导建立
“
北约
”,
苏联领导建立
“
华约
”
4
.
冷战中的
“
热战
”
(1)
朝鲜战争
: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
美国采取遏制
中国
的政策
,
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
越南战争
: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5
.
影响
(1)
双方剑拔弩张
,
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
,
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经济
1
.
布雷顿森林体系
(1)
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
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
内容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
,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
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
特征
:
美元与黄金挂钩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
影响
:
①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
,
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
.
关贸总协定
(1)
背景
:
贸易保护主义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成立
:1947
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旨在实现
国际贸易自由化
(3)
作用
:
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
,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
.
作用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
关贸总协定
”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
,
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
制度化
方向发展
文化
1
.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
人类在
原子能
、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
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
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
.
文学艺术
(1)
现代主义文学
:
①
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
特点
:
强调表现自我
;
手法怪诞
,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
;
故事背景模糊不清
,
因果关系不明
,
语言风格悖离
传统
(2)
现代主义美术
:
①
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
,
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
②
特点
:
反传统和反理性
,
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3)
音乐
:
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
电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
被称为
“
第八艺术
”
二、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世界
政治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
.
欧洲走向联合
(1)
原因
:
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
;
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
过程
:1951
年
,
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后来
,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
年
,
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
作用
:
推动欧洲经济发展
;
促进欧洲经济政治
一体化
发展
;
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
,
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
.
日本的崛起
(1)
原因
:
进行了比较广泛的
民主改革
和社会改革
;
美国的大力扶植
;
重视科技和教育
;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
(
2)
表现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仅次于
美国
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
影响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
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
,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
原因
:
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
发展经济
的迫切任务
;
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
,
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2)
标志
:1961
年
,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贝尔格莱德
举行
(3)
影响
:
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
有力地冲击了两极世界格局
,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
加速了帝国主义
殖民体系
的崩溃
4
.
中国的振兴
:
经济发展迅速
,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
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经济
1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
滞胀
”
现象
,
各国立即进行调整
,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福利国家
”
的建立
:
缩小了贫富差距
,
缓解了
社会矛盾
,
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第三产业的兴起
: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
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
,
改善了
资源配置
,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
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
①
内容
:
农业方面
,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
实行收购制
;
大规模开垦荒地
,
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
,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
给企业部分权利
;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
评价
: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
①
内容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
评价
: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文化
1
.
科技
:1969
年
,
互联网
问世
2
.
电视
:
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
,
从多路传播发展到
卫星
传播
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
世界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
两极格局的瓦解
(1)
东欧剧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
,
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
,
东欧各国的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
(2)
苏联解体
:
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
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1991
年
,
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瓦解
2
.
和平与动荡并存
(1)
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
美国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
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
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
.
多极化趋势加强
:
美国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
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
;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俄罗斯
军事可与美国抗衡
;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经济
1
.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内容
:
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
行政
命令
,
通过了一系列法规
,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
将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领域
(2)
评价
: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导致经济下滑
,
国内局势失控
,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
.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
欧洲联盟
:1993
年成立
,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
经济政治
实体过渡
;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
欧元
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
;
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由美、加、墨组成
;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
亚太经合组织
:
1989
年成立
,
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
区域性
经济合作组织
;
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3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表现
:
国际贸易增加
,
世界市场扩大
;
国际分工日益成熟
;
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2)
实质
: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
评价
:
①
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
,
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
,
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
③
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
④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⑤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
冲突
4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建立
(1)
含义
:
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
宗旨
:
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
调解贸易纠纷
,
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
原则
:
非歧视原则
(
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
、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2001
年
,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5)
影响
:
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
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
新经济
”
的出现
: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文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
过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
.
影响
:
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
但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拓展升华
一、对战后国际格局的认识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1)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苏联实力增强
,
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
,
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
,
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2)
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
,
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
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
,
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
,
步步退却
,
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
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
: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
,
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
,
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2
.
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
,
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
,
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
,
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
,
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
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
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两极格局瓦解
,
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
,
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3
.
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
特点
4
.
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
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
;
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3)
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
,
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
2019
宁夏银川调研
)1946
年
,
美国外交家乔治
·
凯南说
:“
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
,
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
这一观点
(
)
A.
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B.
对欧共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C.
出于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
D.
侵犯了欧洲民族国家主权
答案
:
C
解析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于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故
A
项错误
;
欧共体成立是在
1967
年
,
故
B
项错误
;
题干中
“
我们坚持采取欧洲联合的方式
,
是希望促使欧洲人以欧洲大家庭成员而非民族主义者的方式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
反映了美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
,
故
C
项正确
;
乔治
·
凯南的讲话是希望欧洲联合来思考欧洲面临的经济问题
,
故
D
项错误。
(
2019
山东烟台调研
)2017
年
12
月
21
日
,
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
,
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决议草案最终以
128
票赞成、
9
票反对和
35
票弃权获得通过。这反映出
(
)
A.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
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
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答案
:
A
解析
:
材料中
“
要求美国撤回
”“
最终以
128
票赞成、
9
票反对和
35
票弃权获得通过
”
反映了对美国的制约
,
体现了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
故
A
项正确
;
材料中
“
使馆迁往
”
未涉及经济秩序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
“
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
”
的单一事件无法说明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
故
C
项错误
;
材料没有涉及联合国职能问题
,
故
D
项错误。
二、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比较
(
2019
山西孝义名校模拟
)1948
年
1
月
,
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生效
;
同年
4
月
,
英、法等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这有助于西欧
(
)
A.
对抗经济互助
委员会
B
.
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C.
经济进一步走向
联合
D
.
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强
答案
:
C
解析
:
材料主要强调西欧国家的经济联合
,
未涉及两极格局的内容
,
故
A
项错误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
马歇尔计划后
,
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
西欧尚未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
,
故
B
项错误
;
材料
“
比、荷、卢等国的关税同盟
”
到
“
西欧十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经济合作公约
”,
说明西欧各国加强经济的联合
,
故
C
项正确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
,
到
1948
年
7
月马歇尔计划实施才使西欧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快
,
故
D
项错误。
三、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
1
.
积极作用
(1)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
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
(2)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网络化体系逐步形成
,
投资外向化现象日益凸显
,
从而有力地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3)
经济全球化使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扩大和推进。世界各国相继放宽对本国贸易、金融的限制
,
不断开放市场
,
使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
,
促进了各国经济繁荣
,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4)
经济全球化使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
,
也使科学技术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
,
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
2
.
消极方面
(1)
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更为突出
,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
“
传染性
”
急剧增强。
(2)
追求利润的资本本性正在引发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
尤其是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发展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愿望
,
趁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
,
从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
(
2019
山东青岛调研
)
国际大豆种植者联盟
(ISGA)
成立于
1960
年
,
由来自巴西、美国等国的种植者以及行业代表组成
,
是世界大豆生产与销售的主要组织。
1971
年成立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
(CGSAR)
由国家、区域组织、私人基金会组成
,
致力于为全球创造公共福利并让所有人共享。这表明
(
)
A.
经济外交有利于贸易壁垒
B.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
单边贸易主义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发达国家主导农业生产消费
答案
:
B
解析
: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大豆联盟的情况
,
经济外交有利于贸易壁垒不符合题意
,
故
A
项错误
;
大豆联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
故
B
项正确
;C
项表述过于绝对
,
故错误
;D
项夸大了发达国家的作用
,
故错误。
四、理解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及其影响
1
.
调整
(1)
在冷战时期
,
大国之间的关系以敌对和对抗为主调。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后
,
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
,
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及对外关系
,
大国关系中出现了合作与对抗并存的新特点。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
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
(2)
大国之间的
“
伙伴关系
”“
战略关系
”
同冷战时期的
“
同盟关系
”“
集团关系
”
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以军事合作为基础的
,
是共同对付第三国的
,
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鲜明的冷战后的时代特点
:
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
,
而是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贸易、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合作
;
不针对第三国
,
不妨碍与第三国发展关系
,
而是推动整个大国关系的发展
;
不结盟
,
不搞对抗
,
而是以平等互利的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与争端。
2
.
影响
(1)
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及重新定位
,
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
,
又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
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
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
2019
山西大同调研
)1964
年
6
月
,
美国《时代》杂志指出
:“
从北约到联合国
,
从拉丁美洲到中国
,
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
,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这反映了
(
)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
丧失
B
.
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C.
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
解体
D
.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答案
:
D
解析
:
据材料
“1964
年
6
月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美国此时仍旧是世界霸主
,
故
A
项错误
;
据材料
“
从北约到联合国
……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可知法国并没有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
故
B
项错误
;
据材料
“
从北约到联合国
”
可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
,
故
C
项错误
;
据材料
“
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摆脱在政治经济上依赖美国的事实
,
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
故
D
项正确。
【典例】
(2018
课标全国
Ⅱ
,41)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
,
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
豆饭
”
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
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
,
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
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
……
从古至今
,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
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
年
,
大豆引入北美
,
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
世纪
60
年代
,
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
世纪末
,
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
,
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
至
1910
年
,
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
1931
年
,
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
,
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
年
,
美国
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
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
,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
“
一带一路
”
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特点
: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
,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
政府推动。
作用
: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
,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
;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
备荒物资。
(2)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
世界市场的推动
;
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
,
适宜种植
;
科学技术进步
,
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对比了中美的大豆种植发展历程
,
是社会热点话题
——
中美贸易摩擦和中国粮食安全的隐形考察。本题以中外大豆的种植历程这一比较陌生的话题为主题
,
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工业革命等。借助大豆种植
,
从经济史的问题着手设问
,
要求进行理解并作出判断。题目不难
,
多数分值来自材料。需要注意用专业术语把积极价值说明白。考查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描述和阐释事物
”
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