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 KB
- 2021-05-08 发布
(建议用时:30 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沧州质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党内保留着“布尔什维克”这个词
语,到了 1950 年代中期,该词语逐渐退出流行政治语汇,与此相联系,“布礼”(布尔什维
克的敬礼)这个共产党员之间的称呼也被“革命的敬礼”所取代。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中国( )
A.经济领域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践行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D.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解析:选 B。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布尔什维克”退出流行政治语汇,“布礼”被“革
命的敬礼”取代,表明中国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故 B 项正确。
2.(2019·保定模拟)1950 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控诉美国对台湾的侵
略。1954 年我国政府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日内瓦会
议。1955 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我国上述外交活动( )
A.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B.归功于工业化的提前实现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有利于同西方大国改善关系
解析:选 C。材料“1950 年冬新中国的代表首次登上联合国讲台”“1954 年我国政府
代表团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1955 年……促进万隆会议取
得圆满成功”,都是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的展示,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际影响
力,故 C 项正确。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某次国际会议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评价道:“周恩来并
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 )
A.1949 年北平和谈 B.1954 年日内瓦会议
C.1955 年万隆会议 D.1971 年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 C。1955 年万隆会议上一些亚非国家攻击中国的共产主义,在会议陷入僵局
的时刻,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 C 项正确。
4.(2019·德州期中)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 世纪 50 年代,
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解析:选 D。中苏关系恶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没有任何关联,故 A 项错
误;在两极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故 B 项错误;中
美关系改善于 20 世纪 70 年代,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中国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这就充分表明新中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制约,故 D 项正确。
5.(2019·武汉调研)政治宣传画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
世纪 60 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画开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它产生的历史
背景主要是( )
A.经济发展受挫 B.反革命残余猖獗
C.中苏关系恶化 D.中美关系缓和
解析:选 C。题干时间信息“20 世纪 60 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备战”放
在首位,说明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恶化。A 项与安全形势恶化无关,故 A 项错误;反
革命残余猖獗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1951 年底已经取得镇压反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时间限
制,故 B 项错误;中苏关系恶化使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恶化,故 C 项正确;中美关系
缓和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6.(2019·马鞍山模拟)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
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
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
华政策( )
A.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解析:选 D。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不同部门对放宽对华贸易管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的
不同的结论,但是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故 D 项正确。
7.(2019·安康期中)毛泽东曾经说过:“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列属于他说的“钥匙效应”的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C.美日联盟更紧密 D.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解析:选 D。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早于中美关系改善,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
中苏关系破裂于 1958 年,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
的冲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
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故 D 项正确。
8.(2019·皖南八校联考)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从 1977 年的“战争可以延缓”转
变为 1987 年的“战争可以避免”。这一转变( )
A.使中国加入了不结盟运动
B.促进了多边外交活动展开
C.直接推动中美正式建交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解析:选 B。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不是其成员国,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识的转变,可知中国外交政策上转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多
边外交活动的展开,故 B 项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故 C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
成立于 2001 年,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温州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即使是考虑到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随着 1953 年在朝鲜实现停战,毛泽东和
中共中央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
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
标志。
——摘自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材料二 在边境加强相互信任和相互裁军等军事领域的谈判在“上海五国”协商机制形
成之时就基本结束了,这一机制是由于在对谈判成果认证之时而形成的,因此,边境地区安
全算是该机制的前奏曲,接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才是主角。上海合作
组织已经向世人证明,只要国家秉持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的理念和态度与他国
交往,形成一个公正的、和谐的新国际社会并不是一种奢望。
——摘自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国内外局势的角度,简述当时中国外交政策开始走向务
实的背景。
(2)世纪之交,“上海五国机制”发展到“上海合作组织”,指出该组织发生了哪些主
要变化。简述该组织的发展进程对当今世界区域合作模式的探索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解析:(1)据材料一“1953 年在朝鲜实现停战”“考虑到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得出朝
鲜停战后国际局势缓和,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
局面以及 1953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两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主要变化,据材料二“边境
地区安全算是该机制的前奏曲,接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才是主角”结
合所学知识,从突出安全合作到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成员国增加等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贡献,结合材料二“秉持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的理念和态度”分析。
答案:(1)背景:朝鲜停战后国际局势缓和;为了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解决台湾
问题的需要;国内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了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也可)
(2)变化:从突出安全合作到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或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多边合作);成员国多了乌兹别克斯坦。
贡献:大小国家共同倡导(或平等、协商)、安全先行、互利协作。